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施秀英: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尝试

发布时间:2016/7/12 15:05:55

摘要

传统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不能令教师满意。因而课堂上教师要重视范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侧重了解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课内外还要安排一些必要的活动或训练,来切实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要改进作文的评改方法,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 训练 活动 评改方法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采用夸美纽斯的教学组织形式,即集体的、灌注的、记忆的教学。它有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注入轻诱导、重记忆轻理解、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存在少、慢、差、费的现象。表现为学生动口、动手能力不高,写作水平尤其不能令教师满意,有的习作寥寥数语,病句、错别字不少;有的文体不明,详略不当;有的生搬硬套范文……

怎样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做了几点尝试:

一、注重范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技能。

叶圣陶说:“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密切结合的。真实的写作过程和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逆向运思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程序与写作程序是倒逆关系。前者指导后者,后者体现前者。阅读程序是感知语言——分析材料——明白意蕴;写作程序是立意——选材——语言表达。阅读过程的思维是聚光式的收敛,而写作过程的思维是辐射式的发散。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事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讲解范文,因为它们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和结构层次等,对学生的写作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无疑是很好的模仿标本。在学习范文的过程中,要侧重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如怎样立意,怎样选材,怎样构思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促使学生由读到写的能力迁移。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唐代散文大家韩愈也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事实确实如此,通过教师挖掘材料,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从范文材料中吸收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并获取写作的技能技巧。进行这样的范文教学,对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其作用也是立竿见影的。

二、搞活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语文,是一种工具,提高运用工具的能力必须通过操作的实践,光讲不练是假把戏,听者学不到真本事”(张志公语)。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就认为教育要以学生以及活动为起点、目的、中心,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鉴于以上认识,我就专门设计,尝试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具体指:

1、课前五分钟演讲及评点

2、欣赏时文精品

3、专门的思维训练

下面,笔者就详细阐述上述三个训练:

课前五分钟演讲,可请某位学生上台演说教师命题的演讲稿,并请其余同学从观点、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简要评点,既检验了写的水准,又提高了说的能力。也可将作文、周记、日记转化为“说话”形式,如“说件童年趣事”、“发生在我身边的新鲜事”“我敬佩的一个人”等。这既是作文交流的一种方式,又是对口语表达很好的训练。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多姿多彩的素材。正如吕叔湘所说:“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用词恰当,还愁他不会作文?”

欣赏时文精品,可在上完正课的剩余时间里进行,我常穿插朗读一些时文精品(当然也可叫学生课后诵读),既可以从写作方式、表现方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鉴赏,完成对学生的审美的教育;又可以从思想、意境等方面进行探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多朗读(或阅读)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兼美的时文精品,可以“听看助说,说读导写”,可以如叶圣陶所说:“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

而思维的训练则更是必要和关键的,因为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教师可多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联想可分为同类联想和反类联想:从乱丢垃圾可联想到环境污染,从采花折木可联想到绿化环境,这是同类联想;从中国人溺爱孩子可联想到外国人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从暴发户的富有可联想到他们的知识贫乏、精神空虚,这是反向联想。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可使学生眼光敏锐,善于抓往事物本质,写作时就能小中见大。如一位学生讲自己骑车爬坡的故事,这本是很平常的题材,可是作者把它同攀登人生之路联系起来,并得出“有志者事竟成”的感慨,这就使联想有了深刻的内涵。

思维的训练,还有辩证思维方法和求异思维方法的训练等。譬如,可请学生写出虎、蚕的两面性:虎有勇猛的一面,所谓“虎虎有生气”,又有凶恶的一面,所谓苛政猛于虎。蚕有无私的一面,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有自我束缚的一面,所谓“作茧自缚”——这就是辩证思维的训练方法。而求异思维的训练方法如引导学生对“艺高人胆大”提出新的观点:要看到“大意失荆州”、“河里淹死的多是会水的人”因而得出结论:艺高也须谨慎;再如:古人盛赞竹子万年常青,高洁纯清,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一反常说:徒有其表、内心空虚,“嘴尖皮厚腹中空”。

张志公说:“多着眼于思维训练,少发挥微言大义”。通过以上的训练活动,相信学生会感兴趣,通过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基因”

课外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课内是“点”,是基础,是根本,起主导作用;课外语文活动(即所谓的第二课堂)是“面”,是继续,是延伸,起辅助作用。在课外,我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做摘抄笔记,读时文,讲故事,诗朗诵,演话剧,办墙报等。

写观察日记,可叙事、状物,可写景,抒情,可写诗歌、散文,可写饮食起居的生活小事,可写古今中外的天下大事。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从“无意注意”转变为“留心观察”,达到勤于练笔,“下笔千言”的目的。

做摘抄笔记可以使学生“积学以储宝”,是将“零琼碎玉”通过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持之以恒,滴水穿石,正如陈毅在诗中告诫儿女所说:“应知学问难,在于点滴勤”。

读时文,可以从文章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的精髓,感受到时代的脉博,接受到生活的热点和社会的信息。从而“以读促写,以语悟写”,正如叶圣陶所说:“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渐有提高。”

讲故事、诗朗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以说促写”的目的,使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办墙报则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组织一批编委,定个刊名(如《小星》、《红叶》、《百草园》等),或采抄名言名句,或收集剪报,或对学生作文、日记、随笔、新闻报道中的佳作进行点评、审改、编辑、排版,加上插图、花边,让学生享受汗水浇灌的园地里冒出“新苗”的欣赏与自豪,也让美术、书法爱好者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这样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活动的安排,学生通过多听、多看来激发说的兴趣,培养说的能力,再通过多说、多读的训练来引导写作,促进写作,开发学生写作智能。

四、改进评改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

叶圣陶说:“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改的能力”,又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所以,在评改作文方面,我们要探索方法,并改进方法。

在作文评改环节上,我变单一的教师包办评改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评改。教师要提供典型的评改实例,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学生改有门径,评有样板,取长补短,借鉴提高。每次学生做完作文,教师立即抓紧时间把全部作文浏览一遍,掌握情况,发现带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找出优劣典型,采用分组讨论法,选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再分析评点、归纳总结。最后学生再互评互改,每个人都要完成下列“工序”:先把作文细读一两遍,改正错别字或病句等,并随时写上眉批,然后读第三、四遍,再写上总评语,并评上等级(优、良、及格,差四等)。然后交小组长验收,共同署名,以示负责,也便于改与被改双方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必须强调的是,眉批与总评可就文章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书写卷面等方面谈出自己的意见,着重评析有哪些优点,指出主要缺点。通过这种方法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作文评改过程中扮演主角,学生评改就有兴趣。教师还要多加鼓励,尽量让学生在改文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心理学家盖滋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学生多学习、多实践,评点的水准自然就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培养了。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是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摸索到的几点体会,请方家给予斧正。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2、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3、吕淑湘.《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