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敦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中语文课堂添趣添味教法
发布时间:2016/9/6 9:26:03【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但是初中语文教学长期沿袭“课堂内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课堂外学生练习,教师核对”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过于重视学生被动承接了多少知识,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天性被逐渐“泯灭”了,只是一味被动的“灌输”,还谈何爱上语文课,光是剩下“厌倦”和“接受”了。因此,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实践能力,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巧设情境、设置悬念、角色表演、意境深远、回味无穷
语文教学改革应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深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
一、巧设情境,先入为主
在一节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运用图片、视频、录音等形式来创设一种感人震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感上马上产生共鸣,快速融进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苏州某一处名园风光的视频录像,引起学生从欣赏中展开有趣的思考,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的第一手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的第一手印象。假山池沼、亭台轩榭、小桥流水等美景激起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播放一曲《春江花月夜》的古典名曲,使学生在美妙的古筝曲调中引入春天优美的意境,教师先示范领读全文,学生再集体朗读,从而自然过渡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春天美在哪里?为什么说春天是一年之中最有活力的季节?
二、设置悬念,激发热情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往往出现在古典章回体小说的一个章节末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暗示了下文的情节,让读者产生一个欲罢不能的心境。教师在正文教学前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可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还可以接着提问:为什么通篇对父亲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分组讨论,让学生逐步领悟文中所描写的“背影”象征了父亲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生活。尤其是刻画父亲不辞劳苦,送儿子上火车时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的这个“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从而儿子对着老父亲的“背影”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如果是正常描写人物音容笑貌,就不能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了。
三、运用媒体,兼收并蓄
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它能使教学内容达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的效果。试想,在教说明文《故宫博物院》时,按文中介绍的建筑物顺序展示图片,一节本有些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形象具体,学生在被明清皇城的宏大气势震撼下,大脑中早已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在教《愚公移山》时,当学生了解了全文大意后,欣赏一段根据本文改编的动画片,再配乐朗诵,既比一般范读效果更佳,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画面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移山的艰辛和“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人定胜天的胜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一节文言文课上的是声情并茂。
四、故事描绘,气氛感染
初中生往往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由教学内容导出相关的趣闻轶事,塑造出激发学生学习本文兴趣的氛围。教授新课前,准备一两则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授课相关的环节时,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来讲述,既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又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调节学生的听课情绪,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先讲讲长妈妈在文中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用略加夸张的语言描绘“长毛”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过程可通过“文字——画面——情理”这样的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像一个优秀的导游,带领“一群好奇的游客”徘徊在美丽的风光中,恋恋不舍,沉醉不已。了解文字内容,有了原始的粗略印象;形成画面情境,有了一探美景的欲望:认识蕴含情理,有了深层次的感悟。如教学《看云识天气》就可采用这种方法,讲述说明文的文字——展示不同形态的云和光彩的图片——总结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宝贵作用。
六、角色表演,身临其境
运用“角色意境法”,教师创设出一个情景氛围,让学生来担任文中的一个角色,身临其境,酝酿情感,受到情境的感染从而增加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分角色对白,通过对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与两个骗子之间的对话,再紧紧抓住故事的主线:衣服奇怪的特性,在诙谐幽默的故事发展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欢乐的泪水里浸泡着人生哲理。又如教《安塞腰鼓》时,采用肢体动作的手段,使学生欣赏陕北人民那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艺术形象,感受陕北高原那生命奔腾的无限希望。
七、留下空间,回味无穷
一部优秀的影片,在尾声阶段故意没有完美的结局,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人意犹未尽,欲罢不能,从而观众会产生欣赏续集的期待心理。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分析完课文的主题思想后,可以留几个问题给学生: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了,韩麦尔先生会去哪里?孩子们会用什么心情来迎接学习德语?又如教学《桃花源记》时,这个美丽平静的世外桃源从此再也无人寻找得到,那么留下了悬念:怎么会凭空消失了呢?它究竟是否存在过?陶渊明描绘它有什么用意?让学生带着他们的疑惑,插上想象的翅膀,为故事续上不同的结局,使一篇课文在教学结束后还能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达到极佳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地探索、改革,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酸的,还是甜的,只要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教出味道来,它就是好的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还需要持之以恒地认真总结、反复斟酌,希望能为语文教学的汪洋大海激起更多朵的浪花来。
【参考文献】
1.花文魁 .借助媒体教学,启发学生心智.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1,(12)。
2.刘小燕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政治课中的运用.科学新报·教育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