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强:显山露水 唱响个性 ——也谈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发布时间:2016/9/6 9:41:03【摘要】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为学生个性张扬与发展搭建了一个美好的平台,也是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广阔天地。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教给学生做人做事,教育教学两者不可偏废的大背景下,同时如何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展现自我,追求创新,实施大语文教学,培养健全的人格,个性张扬,显山露水,笔者认为,在这片沃土,语文教育工作者大有可为。
【关键词】个性 开放 实践与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到:“语文教学应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教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发展,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放在首位,充分发展个性,语文教育教学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导者,协助者,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性”的人文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把语文学习置于人的生命经历和全面发展的全过程,把人的语文学习与人的终身发展、创造联系起来,从而赋予教育教学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灵魂”。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在肩负着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独特个性特征,其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张弛有度的课堂氛围,愉悦和谐。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主体人格,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这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课堂上,师生应平等合作,双向互动,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那么,学生由被支配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目的是为了师生互动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教学中实施主体性,应克服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最有效的途径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当然,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存在不同层次极其表现,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必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经常说“师生平等”,要“互相尊重”,但实际上,有时教师所表现出的“强势”,甚至“强权”,比如,要求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学生在学的方面,由于各科老师没有协调好{实际上也难以协调}作业布置的“量”和“度”,难以把握,以至有的学生没有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教师就批评、指责,甚至责骂和体罚,这算是“民主”、“平等”吗?显然不是,课堂上我时常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展现自己的作品创造机会,可以和每个学生对话,生生对话,多问几个为什么,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不同看法,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在对话中,产生共鸣,擦出火花,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情感得到愉悦,身心得以发展。
课文《王几何》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其写作目的是刻画一个人物,抒发一种情感。课堂上他的风趣幽默举动,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意制造许多笑点,甚至让学生笑翻了脸,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唤醒了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课活泼而不肤浅,他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笑过之后,留给学生的是深刻的启迪,不是可笑,而是可敬,感触王老师的人格魅力,这就是王几何的形象“业务水平高”“风趣幽默”“爱岗敬业”的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让人过目不忘。
二、彰显个性的写作风采,千姿百态。
在写作实践中,放手让学生去写,鼓励他们写想写的的话,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来看,是有更大益处。在一次习作课上,作文题目《我的偶像》,要求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在写作引导上,我强调学生,写自己,希望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飞扬起来。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甚至父母、亲人等都可以成为你的偶像。不盲目崇拜电影电视的“明星”,做自己的“明星”,让学生明白,“明星”不过是在各自的岗位的上做出一定成绩的“人群”,只要努力,谁都可以成为”明星”,成为别人崇拜的“偶像”。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讨论,自主探究,自由发表意见,引出论题。有的说所谓“偶像”即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中经过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成为别人模仿的对象;有的说是工作中努力,被评为“先进”的代表,或是工厂中工作的“能手”,等等。学生讨论踊跃,气氛热烈,那么,老师适时引导,所谓“偶像”即是身边普普通通的人,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样学生放开思绪,放飞梦想。其中,一个学生写《我崇拜的偶像——我的妈妈》,内容详实,真切感人,写出了“别样”的明星,同样感人至深。
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真实、真切、真诚的关注,感受、体验生活,“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写出自己的“真体验”和“新表达”——因为,真情实感最易打动读者,独特见地更让人过目不忘。
中华第19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于玥同学,在其参赛作文《表与里》中的表达就个性非凡,彰显自我,使人过目难忘,请看:
“我不懂,为何教育局来学校检查就会有那么多事?为什么我们连续两天都要大扫除?为什么宿舍的卫生要提高?为什么学生的作业本要全部上交?老师上课都要采用华而不实的“四步教学法”?
我不懂,为什么装有崭新的联想一体机的教室只有在老师上示范课的时候才能使用?生物模型馆也只有在有外校来参观时才开放?为什么图书馆里的图书鲜有更新?为什么学校面对学生是那样的抠门,而对浮名却又如此慷慨?…….
经历了多次检查、参观后,同学们终于明白:他们生活在“里子”里,展示给上边的是“面子”。大部分同学经历了装潢华丽的面子,却郁闷在货真价实的“里子”中,这就是校园的真实。谁都感受谁都知道?唯在此时,于玥同学挺身而出,敢于质疑出一连串的“为什么”。我们过去常说,谁能写出“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东西,才是好文章。其实不然,谁要能写出“见人所共见,发人所未发”的东西才更生活,才更有认识的价值和意义。上级的检查的准备谁没投入参加过,而多次经历后使我们习惯至麻木,常常熟视无睹,于玥同学敢于奋笔疾书,彰显了她的个性,说了真话,这样的作文,我们喜欢,爱读,也提倡学生写这样的文章。
另外,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不断丰富写作素材,让生活的源头成为活水,成为学生个性化写作的不竭源头。写实的、日记、周记、片段练习、读后感、观后感,扎扎实实,有感而发,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透过现象看本质”,体验生活感悟生命,让真情打动人心,写出有见地,有个性独到的好文章。而在批改作文时,教师要尊重学生文章个性,多肯定、鼓励、表扬学生的优点、进步。特别是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尽量发掘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不管是新颖的开头,结尾;或是所写的一件新鲜事,一个好的词语、句子或段落,都应该给予鼓励表扬,使他们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喜悦,呵护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内涵丰富的大语文学习,精彩纷呈。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拓宽知识面,培养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个人看法,不求一致,只求创新,有见地的“独具慧眼”,也是我们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为此,课堂上,尽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留住时间参与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大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大语文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的更新,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参与大语文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课堂教育有益的延伸和补充。
我特别注意每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的教育教学工作,那是联系社会生活直接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生活化的具体体现。它在时间上突破了45分钟的束缚,在空间上打破了教室的限制,活动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留心生活,处处观察与语文有关的“人”和“事”,可涉及政治,文学,历史,文体等诸多方位,包含了知、能、智、德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主动策划,主动实施,不断的开发个人的潜能,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动手能力得到发展,个性思维得到升华,从而不断的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课题是——黄河,母亲河。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有的内容(如《黄河颂》中的有关内容)可以融入课堂教学。关于黄河的常识,词语可以通过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来展示;与黄河有关的故事,传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回家搜集、整理并在课堂上以演讲的形式来展示,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至于学生的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歌谣,诗词,不妨在主题班会或文艺晚会上让学生自己编排,表演,歌曲《保卫黄河》也可以在班上合唱,进行歌咏比赛;而学生设计公益广告,字、画、当然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其成果也可以在教室或校园展出。这些活动中,学生分工合作,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了视野,又锻炼了阅读、表达和动手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保护母亲河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感。
总之,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联系生活,是‘活’的根本所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广泛的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课内外衔接起来,是实现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极好形式。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联系,必将面目一新。在活动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 ,需要情感的投入,意志的考验,学生会在活动中不同层次地受到锻炼,增长才干,从而“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人生,深入实际,体验生活,关注改革开放,洞悉生活实质,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适度的张扬个性,增强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实施大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生个性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魏润身《唱响性格,杜绝平庸》(中学语文教学)2013,10
2.《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