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密平:让情感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上
发布时间:2016/10/10 12:55:11【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在除了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以外,还应进行情感教育,通过情感的渗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以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情感教育的前提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也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教课程所产生浓厚兴趣,并努力将它学好,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重要途径,而且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是语文教师顺利地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的前提。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关系中,学生才乐于与老师进行真诚的言语沟通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产生了“向师性”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更加主动地接受教育。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炽热的情感在交流。语文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授受过程,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学的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语文教学中,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教师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地唤醒学生的情感。
二、新颖独特的导语,拨动学生心弦的音符
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主要的一环。比如在讲授《生命的意义》时,我用这样的言语导入:“有这样一段文字,它字字句句都闪耀着灿烂夺目的思想光辉,多少年来,曾经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奋斗终身!”接着我饱含激情地背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段名言。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激烈的求知欲和新鲜感,更使学生的情感为之振奋。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先用录音机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学生立刻被激昂动听的歌声所吸引,眼前仿佛出现无数个梁山好汉形象,教师再辅于简短导入语,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积极性,情绪激昂地进入语文学习。
三、声情并茂的朗读,开启学生情感闸门的钥匙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
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情感渗透创设氛围。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如果学生对这些作品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情感共鸣。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是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接近的情境,能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同学通过表演展示文学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如在上《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自编自演,体会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体会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时光,热爱现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总之,要用心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要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在学《我的母亲》一文时,我通过播放歌曲《妈妈的吻》,通过音乐创设氛围,向学生传达母爱的伟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强烈的情感气氛。
五、强化非语言手段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激情的爆发
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表情、目光、手势、身势等非语言手段的辅助作用。这些非语言的手段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形象性,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激情的爆发。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文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语言上的声色俱厉,气势磅礴,及愤怒的目光,挥舞的拳头,都能使学生如闻“一多先生”其声,如睹其人。相反,那种缺乏生动形象的语言,呆板的面部表情,呆滞的目光,都只会让学生感到无聊甚至反感厌恶,这样,对学生理解掌握课文是非常不利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以爱心和平和的态度创设“关心、爱护”的教学情境。如运用温和的目光进行提醒,暗示,鼓励和支持,运用微笑、亲切的语气去开导、启发,运用热情开放的姿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特殊的场合,如学生有错误,违纪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情于意料之外,运用爱的行为纠正学生的错误,引起学生情感的震动和觉醒,创设“和蔼,宽容”的教学情境,激发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也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感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维维.《未成曲调先有情——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4.6.
2.李泽云.《浅谈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新课程(教研),2010.5.9.
3.冯燕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1.15.
4.汪潮. 《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基本理念》.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12.20.
5.刘国瑷.《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剖析》.泰山学院学报,2002.02.17.
6.韩文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