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细妹:巧施方法,与错别字说“再见”
发布时间:2014/12/1 20:50:15
【内容摘要】纠正小学生错别字,提高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水平,对其今后阅读、写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错别字又是令语文教学很头疼的事。针对低年级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巧用幽默,主动纠错;形象比拟,提早防错;巧妙比较,有效辨错;巧找规律,杜绝错别字。通过方式和手段的改变,鼓励孩子主动纠错,有效减少和避免错别字。
【关键词】 错别字 幽默 形象比拟 比较 规律
众所周知,从2008年开始,高考已将写错别字纳入作文扣分范畴,而且分量极重,一个错别字扣一个,这不仅给面临高考的学生带来了压力,也给小学语文字形教学敲响了警钟。纠正小学生错别字,提高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水平,对其今后阅读、写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识字量逐渐增大,加上汉字本身形近、同音、多义等复杂情况,每个学期结束时,学生总有不少错别字遗留下来,不能正确书写,让语文着实很头疼,如何与这些错别字说“再见了”?现在谈谈教学中我的几种作法:
一、巧用幽默,主动纠错
由于小学生的感知具有笼统的特点,对汉字字形特征及结构掌握得不牢固、不稳定,不能精确地辨认字形之间的差别,以致学生的作业和考卷上错字比比皆是,常常出现画蛇添足,或缺胳肢少腿,或胡乱改头换面等现象。如“吃”中多了一横,把“热”中“丸”中的点丢了,把“民”第四笔写成了“撇”等,而且“回生现象”比较严重,这次纠正,过了几周还会继续再犯,甚至是屡写屡错。如何让减低这种“回生现象”,让学生不继续写错字呢?在讲解错字时,我经常运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主动纠错,而且效果显著。
班上有几个学生总是把“吃”字多加一横,而且“屡教不改”。有一天,我故作奇怪地告诉孩子们:“某某同学吃冰棒的时候,吃了太快了,不小心把棍子都吃进了。”同学们都很奇怪,都看着这位同学,这位同学也很惊讶。我就把这个学生写的“吃”字投影出来,大家一看,终于恍然大悟,明白棍子卡在喉咙里的意思。我动员大家帮他把棍子夹出来。从此以后,班里再没有人写错“吃”字。看来,这个把棍子吃进去的故事深深印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再如教学“民”字,教学时我特意强调“民”的第四笔是“横”,仍然发现还有五六个同学把“民”的第四笔是写成“撇”。第二天,我便投影了一个把“横”写成“撇”的“民”字,我告诉学生:“你们瞧,由于这位同学走路时不认真,没有用好他的双眼,不小心把‘民’给摔倒了,‘民’正呼呼大哭了,谁能帮‘民’扶起来了?”下面便引来一些同学的大笑,但很快举起他们的小手,跃跃欲试。我就请了写错的同学上台把它改正过来。说来奇怪,由于这次的纠错,只有一两个学生还会粗心把“民”写摔倒了,错误率大大地降低。
当我们发现孩子中有较多人把字写错了,先不急于批评,不凡和学生幽默一下,如“兔”写成“免”时可以说说“帮帮兔子找找他的尾巴?”,把“令”写成“今”可以让学生“体育老师要下命令了,帮忙找找体育老师身上的哨子”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纠错的主人,比苦口婆心地批评、说教要来得事半功倍的多,让错误消失于无痕,写错字的几率还能大大减少,何乐而不为呢?
二、形象比拟,提早防错
学生写错字,往往和他在最初接受生字教学时,对字形印象的深刻程度有直接关系,印象越深刻,就越不容易写错,而如果对字形印象不深,孩子就很容易很形近字相混,甚至写成错字。如果在教学生字时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字形特点进行巧妙设计,把枯燥的识字写字的教学变得形象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提早给学生写错别字打“预防针”,相信学生就会少写错别字。
比如“球”,以前教学时我采用不断强调笔画笔顺的方法来识记“球”,发现效果不好,有很多学生还是把“球”最后一“丶”给漏写了。经过反思:枯燥的方法怎能给孩子烙下深刻印象?写错字自然在情理之中。如何让孩子在教学生字时就把它牢牢记住呢?第二次教学时,我想到要把字与“球”这个物体要联系起来,学生的印象才会深刻。教学时我告诉孩子最后一“丶”是我们帮球打气时的孔,如果忘记了“丶”,球就漏气了。接着让孩子们书写,巡视时并跟孩子们说要找找有没有漏气的球,那节课孩子们写得非常得认真,真怕写了漏气的“球”。
“候”和“猴”是一对容易写混的形近字。由于教材编排的先后,“候”比“猴”先学,可能受前者的迁移,学生书写“猴”时,有一部分学生总在中间多个“丨”。“候”和“猴”是一对形近字,它们是中间是否有小竖是写错字的关键,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识记它们之间细微的笔画区别呢?听完同年段的老师的课,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时她把中间这个“丨”比作孙悟空的金箍棒了,她告诉孩子孙悟空能够七十二变,把金箍棒藏在耳朵中了,所以你看不见这金箍棒了;而叫小候的人他向孙大圣学习本领,孙大圣先把金箍棒借给他,所以他为了尽快学会本领,总是把金箍棒带在身边苦心练习。这么有趣的比喻,这么生动的故事,相信两个字的差别早已深深烙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了。
汉字是表义文字,汉字和实物(或字义)存在着息息相关,而且小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低年级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把孩子最容易错的关键笔画,进行形象地比拟,相信孩子不仅记得快了,而且记得牢固,孩子在识字中多了一份乐趣,自然在写时会少了一些错误。
三、巧妙比较,有效辨错
据统计,中国汉字80%是形声字,存在着大量字形相似或字音相同的字,小学生一时很难区分它们,用时很容易出错,经常把它们混淆。我们可以针对小学生的的年龄特征和汉字本身的规律,进行有效辨别。我们教学时通常采用以下方式:
1、借助组词,进行区分。如“李”和“季”,“童”和“同”等对于这些音同(音相近)或形似的字学生常常张冠李戴。我平时通常会进行多样区分组词,如辨字组词,选字填空等,让这些易错的字多出现在孩子的脑海中,俗话说“熟能生巧”,我相信多出示易混字的比较,会给孩子加深印象的。
2、借助语境,进行辨别。除了辨字组词,还可以借助语境进行辨别。如“在”、“再”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常常张冠李戴。可以设计这样类型的语境练习:( )风景优美的公园,我( )次感受到春天的到来。让孩子进行选择,通过语境辨别两个的不同,一个是介词,一个表示“又”的概念。
3、编顺口溜,有效区分。编顺口溜琅琅上口,对识记生字有化难为易之效,而且也激发学生识字生字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自然对区分别字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很经常把“已”和“己”写混淆,我就编了一个顺口溜:自“己”大开口,半开不开是“已”经;还比如“瓣、辫、辩、辨”这一组形近字,为了让孩子记住它们的区别,有位老师编了这样的顺口溜:花瓣落了结大瓜,发丝来把小辫扎,能言善语把理辩,竖撇辨字笑开颜。这样利用顺口溜,轻松就把字和字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区分这一组形近字。
四、巧找规律,杜绝错别字
数学中,我们常常运用数学规律方便计算,提高运算效率。其实我们如果细细发现,汉字中也藏着许多规律。正因为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很多汉字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利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引以总结归纳,将会极大提高识字效率,减少错别字的产生。
1、利用字音规律,杜绝错别字。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同样声旁的字,它们在读音方面相似或相同。例如在书写时,我们发现“令”和“今”两类字容易相混,该写“今”却写成“令”, 该写“令”却写成“今”,让学生们辨别不清,对学生是一个难点。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教学“邻”时,我便要求拓展带有“令”的字,学生经过引导学不难发现声母是“l”的都写“令”如 “岭”“龄”、“铃”、“冷”、“领”、 “怜”、“玲””等;其他声母的都写“今”,如 “含”、“贪”、“念”、“吟”等。学生掌握了这一规律,只要知道他的声母是不是“l”,就能轻松辨别出是“令”还是“今”,而不要去死记硬背,又能把错别字杜绝在外。
2、利用形旁规律,杜绝别字。我们都知道汉字的形旁是表义了的,而很多形近字可以通过部首来区分。学生容易把“礻”和“衤”的字容易混淆,“祖”、“福”、“祝”、“神”都与祭祀、佛祖有关的,而像“初”、“衬”、“衫”、 “补”都与衣服有关,教学时引导学生把字与形旁相结合,不但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而且避免了“衤”和“礻”的混淆,减少了错别字。
3、利用比较归纳法,杜绝别字。有些字在字音和形旁中没有明显的规律,我们也可以把同类字归纳一起,进行比较,规纳规律,杜绝错别字的产生。如有些学生容易把“沿”右上部分写成“几”,为了避免孩子写错别字,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让学生们找出含有没有钩的“几”字——“没”、“朵”、“般”、“船”,进行比较,归纳,学生很快明白只要“几”在其他字上面,他就要把钩藏起来这个规律,错别字出现率大大地降低了。
防止学生写错别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开动脑筋,引导学生巧妙识字,对笔画多,形近字,形声字,多义字采取不同的方法突破,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纠错的主人,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错别字。
作者:吴细妹
学校: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