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许晓凌:是美的牵引,让课堂情意融融

发布时间:2014/12/1 20:52:50

 

语文课堂是实现情感共振的沃土。课堂教学的情感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与灵魂的对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学生的心灵在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美的行动的触动下,面对千姿百态的美的形像,会被激起一种特有的愉快心理,即美感愉悦和享受。美国教育家费尼克斯说:“如果人性的本质在于有意义的生活,那么教育的恰当目的就是促进意义的成长。”教师要起到向导的作用,一步步牵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墨韵的书香,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操、品格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潜滋暗长。

一、感人的画面,奏响美妙的乐章

《搭石》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小溪,招手相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即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家乡的水美,石美,人更美。这一切共同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德。如果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共同陶醉在流动着浓浓乡情的溪流里,徜徉在散发着融融暖意的美感谢中呢?我在教学中抓住“美”的主线,让“美”贯穿课堂始终。让闪烁着美好思想的平凡的事情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人性美。

1、结合文中的例子——感受美

 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接着让学生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并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纵横于文章之中,品词析句,畅谈感受。生活在山里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幼,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从而使自己也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2、联系生活的实例——发现美

 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刘章也说过:“生活是泥,我是树,生活是水,我是鱼。”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中体会出情味:美就在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的身影;美就是年轻人伏身背老人过搭石的一瞬间。作者的意图是让孩子们在读中学会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美,在平凡的小事中体现美。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通过富有激情的过渡,让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自然演变成对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于是便有了“美是环卫工人的微笑”,“美是妈妈的皱纹”,“美是老师的汗珠”……来自心灵深处的感慨。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也感悟到了美的内涵。

二、丰富的想像,享受审美的乐趣

1、“醉”在美妙的春日里

《村居》是一首充满浓浓春意的诗文。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是“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顿时课堂异常活跃,学生敞开话匣子,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喜好,学生虽幼稚,理解肤浅,但都有一定的道理。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的美丽景物。冷不丁,一个学生说出了“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其为什么?却道不出所以然来。我便诱导他与《咏柳》相比较。《咏柳》写出了柳树的绿,而这一句诗写出了柳树的什么呢?学生很快找出了句眼,柳树醉了。我趁势问,柳树为什么醉了?还有哪些景物也醉了?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根据对诗境的体会和对生活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有的学生说诗人也醉了,才被春天的景物陶醉了。才会写下如此优美之作。最后我再进行小结,把学生的思绪收拢起来:我们都醉了,不仅被春天的多姿的景物所陶醉,还被自己丰富当然想像所陶醉,一起把这种对春天的无比热爱的深深陶醉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醉”在无尽的遐想中

 好一个“醉”字,不经意的一句回竟引发了学生无尽的想像,竟激活了学生无边的潜能,竟发生了学生对春天的深刻体悟,这一切,源于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对万物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课堂上,教师要用心倾听,用眼观察,抓住学生闪光的片言只语,稍纵即逝的感受,诱发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业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由一个性“醉”生发出的学生个性化体验,是诸多讲授、诠释、问答所无法取代的。《语文课标指出:“应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以肯定,由一个“醉”字生发出的想像的涟漪足以使学生感受到美愉悦、成功的快感、生活的丰富、视界的敝亮。

三、优美的画面,激活鉴赏的目光

 语文教学可以荡涤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美、欣赏美、接受美。小学阶段,反应自然美的作品比比皆是,我们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景美、情美和蕴涵的哲理,让学生尽情的遨游在美妙的殿堂中。

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透过文字,我们不难想像西塞山前那幅明丽的春光图:空中白鹭飞翔,山野桃花鲜艳,水中鳜鱼美;特别是那位怡然自得的渔夫,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正沐着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正浴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尤其是诗文中的“青”和“绿”,更增添了画面明快和浓浓的春意,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不难理解诗中的那位烟波垂钓者就是作者的化身,也就不难体会出作者所抒发的是他热爱自然、追慕自由闲适情趣和厌弃官场的淡泊的情怀。通过挖掘文学表达的含蓄美和作家利用文字所构造的意境美,就能引导学生体会并掌握文学艺术所表现的美的能力,激活学生自觉地运用审美的目光去观察生活,用美的文字去表现生活的情趣。

情意融融的语文课堂是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相牵。是一曲动人心弦的歌,一曲美妙的主旋律。

 

 

作者:许晓凌

学校: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