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中年级习作教学的几个有效法则
发布时间:2017/9/11 15:32:58
福建晋江第二实验小学 李玲玲
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最有利阵地。新课改教材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特别是北师大版本语文教材给教师的自主性更大,它以一个核心词语为中心组建一个文化单元,对习作的要求只有纲领性的建议,提倡的是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形式多样的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的教材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使语文能够向课外、向学生、向社会延伸,但同时对于一线教师的要求提升了很多,从哪个角度去指导,把握到什么度,书中、教参都没有明示,越教越茫然,越教越觉得作文难,是许多小学语文老师的共识。如何真正进行有效的习作教学,总结前两轮教学的经验,我开始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缩小”法则,让题材具体化
小学低年级儿童处于直观形象的思维水平,他们比较注意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外部的特征和属性,三年级初期的学生也属于这个水平。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题“生活中哪些颜色有特殊的作用,写一写”,第二单元“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声音”,这样的作文题很抽象,可写的题材很广,面对越多的选择,刚刚起步写作的学生越不会选择了。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尝试着缩小习作范围,用推荐两三个写作题材的方法,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困难。
“色彩”单元习作,我给学生定了三个题目:“学校的秋天”、“我家的阳台”“教师节的贺卡”。学生用丰富的色彩渲染出学校的秋天的美景;描绘了“我”家阳台的花花草草的春色;用不同颜色的画笔在卡纸上勾画出各种寓意的“花朵”送给老师。写出来的片段,内容详实,感情真挚。“声音”单元习作,我让学生写“早晨醒来我听见……”、“下雨了,雨点落在……”、“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学生可以写景,可以写事,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些什么,想些什么,提起笔来就有话可写。
二、“兴趣”法则,让下笔轻松化
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而人的兴趣总是建立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的。”“需要”表现在儿童身上就是愿望、动机。因此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其“想写”、“乐写”是每个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在学生初步接触作文时,我就向学生分析学习作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说‘人在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学好了作文,能给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还告诉学生,写作跟平常说话差不多,“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它并不是什么神秘艰难的事,使学生在初始阶段就建立起明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人人能学好的信心。
贪玩﹑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我有意识地引入灵活、生动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时捕捉写作的契机和素材,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写作,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主题单元“色彩”的习作时,在踌躇着怎么让学生有兴趣写、有话可说之时,一个学生给我送来一张色彩艳丽的教师节贺卡,受到礼物的启发,我决定把这次写作和教师节挂起钩来。
下午的作文课上,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张雪白的图画纸,接着用咖啡色的颜料在纸上画了个大花盆,学生们露出疑惑的表情,一时摸不着头脑,我故弄玄虚地说道:“明天是教师节,李老师今天要请大家给我送礼物!”“啊!我的卡片还没做好……”一个学生在底下嘀咕着,“我要的礼物又特别又简单,只要请你在我画的花盆里画上一朵花,再解释一下你的创意……”我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就沸腾了,几乎所有的手都举起来了,有个别同学竟然站起来跃跃欲试,巴不得老师第一个请他。整堂课学生们始终是兴致勃勃、态度积极,大家都急于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这个案例中我巧妙地利用“给老师送礼物”这个手段,诱发了他们倾吐的愿望和动机,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里充满了热烈的气氛,这节课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都留下了鲜明的、深刻的印象。没被请上台的学生,回家后也是一吐为快,因为他们的内心被激起了情感的波澜,有了表达的需求。
【学生习作】
七色花——朱瀚霖
明天是第二十六个教师节。前几天我们就绞尽脑汁地想:我们该送什么给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表达我们的敬意呢?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下午的作文课上,李老师说:“今天,老师要向大家要一份特别的礼物。”大家一听,都愣了,我想:糟!我的贺卡还没准备好了!这时,我们看见李老师在黑板上的一张洁白的纸上画出了一个花盆,并说:“谁愿意在我的花盆里插上美丽的花?”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老师先请林潇和乾霖上台画画,乾霖画了个棒棒糖形状的花,他说:“我用蓝、黄、粉红三种颜色画出这朵棒棒糖花,我祝愿老师以后的生活过得像棒棒糖一样甜甜蜜蜜。”林潇选了橙色,她在纸张的右边郑重地画了一朵太阳花:“我画的是太阳花,因为我觉得老师像太阳一样灿烂。”林潇的话激起许多同学的灵感,凯霖补充说道:“画太阳花,祝愿老师的心里永远充满阳光。”
接着新同学凯弘画了向日葵——祝老师像太阳一样有光彩;亦洋画了黄色的玫瑰——祝老师永远美丽高贵;佳琦画了康乃馨,筱箐装饰了花盆,雨欣添上两颗火红的爱心,育铭和妍妮题了词“祝老师们节日快乐”。一幅美丽的画作在三年四班的教室里诞生了,同学们一起提议为它取名为:“七色花”。李老师感动地说:“这是一幅无比珍贵的图画,它表达了三年四班所有同学对老师深深的爱,我决定永远珍藏它。”
整个班级的气氛很热烈,我也跃跃欲试地想上台作画,可惜我画画不好没被选上。于是我回家后做了两张贺卡,祝李老师和杨老师节日快乐!
三、“活动”法则,让表达形象化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感悟。”小学生喜欢活动,我便投其所好,经常根据作文教学题材举行一些有趣的活动,创设习作的情境,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含英咀华,触动写作的灵感,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个主题单元“声音”的习作时,我让学生们事先自己制作各种能发出声音的“乐器”,在课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课的开始我先交流了几组描写声音的词语,接着让学生听几种声音猜测声音的发生源以及产生声音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自制的“乐器”,听一听声音并形容一下声音,再接着分小组演奏各自“乐器”,讨论集体创作的形式和“乐曲”,最后小组上台“演出”。
在这个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纷纷启动自己的奇思妙想进行创作演习,并且配上鲜活的解说词。接着各小组上台展示,一起制造了一段段“好听”的声音。课堂是“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声音响彻整个教室,点燃了学生的热情,按捺不住表达的欲望,一篇篇好文章就这样产生了。
【学生习作】
快乐的“音乐会”——刘冠宇
今天,我们班举行了一场绘声绘色的“交响曲演奏会”。你知道我们演奏的曲目是什么吗?让我慢慢来告诉你吧。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声音。首先,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几个拟声词,老师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老师还让我们玩了猜声音的游戏。同学们都盼望着“声音”演奏快快到来,所以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声音”演奏会终于开始了,全班同学被分成了几个小组,我和陈晋昱、黄佳彬、陈沛楠分在了一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看家“武器”,有把大米装在矿泉水瓶里的“沙锤”,有铁皮饼干盒当成的“大锣”、“小锣”,有玻璃杯充当的“铃铛”,有纸盒做成的“大鼓”……。我们小组用“大锣”、“小鼓”、“沙锤”,组成了一支奇特的乐队!李老师请了三个组的同学上台演奏。我们小组没有争到上台的机会,只能在台下伴奏。当叮叮咚咚的“凤阳花鼓”响起时,鼓声点点,犹如汹涌奔流的黄河水,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快,时而慢。只见黄佳彬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摇晃着手中的“沙锤”,其他同学也不由自主地敲打着手中的“乐器”,顿时“叮铃、咚隆、噼里、啪啦……”“乐器”轮番演奏,响成一片,形成了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曲”,场面壮观极了!
“音乐会”很快就结束了,教室里余音袅袅,同学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真是一节有意义的课,我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真想把时间定格在这一刻,让这场“音乐会”永不停止。
活动蕴含着丰富的习作内容,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身临其境,作文的内容“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在活动中,学生是自由的、快乐的,体验是真切的,语言自然也是流畅的。
四、“高分”法则,让成功经常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小学生爱表扬,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和好的成绩进行适当的表扬,学生能在心理上产生“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应多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激发写作兴趣。
特级教师于永正看到他的学生作文写的好,他会给作文打上一百五十分,二百分,于永正老师说:“我想给他打几分就打几分,多打几分又不会失去什么,但是多打几分也许会创造出一个明天的作家呀!”这真是一句掌握了教育真谛的闪光语言啊!中外有许多人就是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而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
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评改作文中,我采用“优点放大”、“沙里淘金”的方法指出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差生我放低要求,不放过用得好的一个词、一个标点,写得好的一句话、一个标题。开始时,我给学生批阅作文使用过“优良中差”等级,可学生对此不怎么敏感,后来改用了分数,只要具体生动,有一定创意,有一定个性的文章,我都会给九十分以上。我阅读过的作文得九十八分的是大有人在,最高记录是130分。高分的文章我还会找时间在课堂上宣读点赞,我要让他们意识到:成功就这么简单!学生备受鼓舞,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感受到精神的满足。这种鼓励和满足反过来成为这些学生写作的直接动机,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自然倍增。
五、“多元”法则,让批改轻松化
评改和交流是学生学写作文、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方法,同时,它也能促进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北师大版语文从三年级起每册都提出了一些交流和评改的要求。我尝试着把说、写、评、改有机地结合在每一次的习作中。力争让学生当堂花20分钟写,抽选一篇有代表性的片段,师生10分钟共同点评,之后学生5分钟自己修改,完成习作后和同学互相交换修改,最后再交由老师评分定级。学生动笔练习的时间充裕,老师点评——向老师学,互改——向同学学,自改——自悟自得,多管齐下的评改方式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自己修改不如共同修改。”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学生交流写法,可以加深对自己习作的认识,并且得到互相激励,在互动评价中共同提高习作水平。
当然,互动评价的前提是使学生掌握评价习作的基本方法。所以在互改之前,我利用各种契机引导学生从格式、标点、病句、详略、修辞等方面去修改评价别人的作文,并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画上红旗赞赏它,并将这些被画上红旗的精彩片段集中打印贴在班级榜样栏上展出。这些做法充分调动学生修改习作的积极性,产生了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共生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老师也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这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我觉得如果中年级语文教师们在习作教学中,能积极的创设情境,挖掘各种习作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以不同形式进行各种练笔和展示,提高作文课堂效率,唤醒潜伏在儿童心灵深处的自由、幻想和创造,探索出更多有效的习作新法则、新策略,让孩子们有话可写,知道怎样写,并且坚持引导学生评改作文,让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体验作文的成功与快乐,一定能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习作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学一线的我们愿为此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