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燕:对话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4/12/2 21:02:3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追求走向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新天地。对话教学已成为当前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它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了自主的尊严、价值的存在、心灵成长的愉悦。然而是不是在课堂上出现了交谈争论、感悟体验,就是真正有效的对话呢?
一、无效对话的出现及其原因分析
有些对话,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闹剧,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刘胡兰》一文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对话:
师问:这篇文章是写谁的?
生答:是写刘胡兰的。
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答:题目就是刘胡兰。
师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答:1947年1月4日。
师问:你怎么知道?
生答:课文第一句就是这么写的。
师问:这个云周西村在什么地方?
有学生答是在陕北,有学生答是在延安。
师说:云周西村在革命根据地。
这种对话,徒有对话的形式,而没有对话的实际意义,教材中现成的内容何须绕这么大一圈来感知呢?
又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问: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1: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2:乌鸦爱动脑,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3: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4:乌鸦不讲 卫生,小石子多脏啊!
生5: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找根吸管喝水多方便。
生6:乌鸦还上过狐狸的当,挺愚蠢的。
生7: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是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面的四意见大加赞赏。案例中前三种意见反映了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而后面的几种“创新”意见已脱离文本的教育价值,教师未能及时引导和评价,使对话失去了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无效对话呢?我认为主要是有些教师未能真正领悟对话理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包含着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方面。阅读对话理论将阅读行为看作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它确认了读者(学生)与文本(作者)双向、互动的关系。教学对话理论要求我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中所讲的对话,要求对话者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以情感激活情感,以心灵碰撞心灵。而一些教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老师提要求学生讨论就是实施对话。实际上这些只是徒具形式的“假对话”,缺乏对话的实质,导致对话的无效。再有就是有些教师现在仍不愿丢弃导演情结,虽然这些教师不在唱独角戏了,但摇身一变成了“导演”,教师仍然牢牢掌控着教学的进程,预设好教学轨道,通过问答、设疑、质疑展开教学。过去,教师演独角戏是“自编、自导、自演”;现在教师充当“导演”则是“自编、自导、生演”,结果是已经预设好的,教学过程就是对脚本的表演。
二、有效对话的生成策略
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价值引导下自主构建。只有在这样的引导下,才能产生有效对话,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唤醒和尊重,体现师生之间的融合和心灵的碰撞。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前提
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敢于让自己从“神坛”上走下来,由“主宰”变为“伙伴”;把自己从“经验”中走出来,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让课堂上少一些语言权威,多一些百家争鸣。教师要用发展的、差异性的目光看待个性鲜明的孩子,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自己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学习伙伴。这样,学生的个性才有得以张扬的前提。比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这课时,在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始终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争论之中,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用商量的、研讨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如:“文题中的‘野’为什么要加引号,你能把你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听吗?”“读了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你一定有很多的感受,愿意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吗?”在这种朋友式的真诚对话环境中,学生对话的欲望油然而生。
2、营造儿童文化氛围,激起学生的对话欲望
我们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教育所展现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这种世界里,儿童是从属于成人的,而儿童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才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语文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要有一个人文的环境,营造一种儿童文化氛围。上述的案例就是教师从自己的意志和立场出发进行教学,强迫儿童进入成人文化世界,使他们的精神处在陌生、被动的状态之中,这样他们哪里还有对话的欲望和能力?营造儿童喜欢的文化氛围,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对话时,也要带有一颗童心,用儿童的心与儿童交流对话。
以执教巴金的《鸟的天堂》一课为例:
师:巴金爷爷这样一位观察事物细致的大文豪,他真的认为榕树里没有一只鸟吗?昨晚老师和巴金爷爷进行了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后即兴写了一首诗,如果大家认同老师所表达的感情,请在我读完诗后给一片热烈的掌声!--(配音诵诗)
沐浴着落日晖,归巢的倦鸟,面对白云的微笑,带回轻风的秘密,抖落满身的尘土,梳理零乱的羽毛,浓浓的墨绿林里,伙伴们悄悄耳语。
密林外深色的天边,已缀上星光点点。
归巢的倦鸟,全都静静地、静静地,歇息……明天,当第一抹朝霞淡染树梢,我知道:榕树林里,又会响起欢腾的交响乐曲!
当老师伴随着悠扬的乐曲饱含深情地诵完这首小诗,学生们入迷了,稍后,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生们兴奋的情感进入亢奋。“老师,我们和您一样读懂了巴金爷爷的心声,他知道夕阳斜下,觅食的鸟儿们都倦了,休息了,巴金爷爷不忍心打扰鸟儿们,让鸟儿们美美地在大榕树里睡一觉,于是划着船乘着暮色悄悄离开了,第二天清早,等鸟儿们醒来时会再来看望它们……”体会得多妙啊!就是这样一首小诗,引诗入文,营造了一种儿童喜欢的文化氛围,把师生带到了大榕树下,带进了鸟的天堂,带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 了巴金爷爷高尚的人文情怀。师生同大榕树、同鸟儿们、同巴金爷爷真诚交流、真情互动,奏响了一曲多么感人动听的人文赞歌。
3、潜心读书本,学会与文本对话
指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展开真实的对话是进行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正确途径。
首先,潜心读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从心理学角度讲,读文章必须集中注意力,口诵(或眼看)与心惟相结合。用心专一并沉浸于课文之中,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潜心读书。学生只有潜心读书,主动积极地口诵心惟,才能把书读进去,把书读懂。如何让学生做到潜心读书呢?一是要求明确。读什么内容、弄清什么问题要交待清楚,要指导怎样去读。要求学生在朗读或默读活动中,主动积极开展思维情感活动,读、画、思、批结合。二是时间要充足。一节课自学课文的活动不能少于8至10分钟,切不能只让学生象征朗读一次课文就收场。这是因为找画重点,思其语意,批写见解,记下问题,都需要足够时间。三是引导探究,分层导读。无论是感知全文还是导读某部分,先至少要朗读文章一次,再默读,找、画、思、批、读、悟结合。读悟活动过程中,老师还要渗透学法指导,提示怎样去想,或是抽象概括,或是浮现形象,体验感受,并且记下不懂的问题,以便在合作学习中提出。四是要面向全体,加强视导。对自主学习主动积极的学生要表扬,对消极等待的要促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直接辅导。
第二,要边读边与文章对话,养成不断发问的习惯,培养会问的能力。对话是个相互问答交流的动态的过程,怎样与文本对话呢?在读中对文章不断发问是对话的基本方式。问什么?概括地说,问文章字词句意与其表达的思想和作者的表达方法,即问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怎样问?可边读边根据要求找、画,边读边问是什么和为什么。根据认识的渐进规律,可指导学生分达标性理解和拓展性理解两层发问。在达标理解阶段,初读课文要着重问词句,感知其意;读完全文后问自己,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出什么感情。在朗读感知时,多问文字的表面情意;默读深入理解体会时,多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多问语言的思想和感情。在拓展理解阶段,可问文中省略了什么,为什么省略,根据文章思路,故事会怎样发展延伸,可怎样变换角度或文体,这样逐步训练,自然会促进质疑问难水平的提高,逐步达到会问。
4、立足文本,培养悟性,实现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实现个性化阅读,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要紧扣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视频创设出来的内容及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英咀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对阅读教学来说,教材在选编时特别强调文章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对学生来说,无论掀开哪一篇课文,都是敞开了一段独立完整的环境与空间,走进了一所精神家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是与文章中的字、词、句、段及至整个文章内容的对话,也是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对话,既是与文章所 要传达的思想、情感的对话,也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对文本自身内涵价值的感悟、探究交流,进而占有和享用,也是对文本的一种认同与反思。
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深入品味中,才能感悟到文本自身显性和潜在的东西,也只有在正确地把握到文本的本质特点,才能生发出疑问,产生新的见解,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题材、风格、体裁是丰富多彩的。这些文章,它们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比如读《迷人的张家界》《五彩池》等文章,学生必须透过文字,再现并进入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之中,领略其中的山水风光;而学习《山雨》《观潮》等课文,不仅要读出景色本身的景美,还要感受到它的气势、韵味等形式所构成的意境美;而读诸如《古井》《峨眉道上》等课文,我们则要品尝到其中蕴含的浓厚的情感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领悟它们的价值和本身承载的教育功能。
赞可夫说:“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期望对话这一新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有效对话中净化和丰富学生的心灵。
作者:李瑞燕
学校: 晋江市西园街道版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