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廷全:阅读、生活、思考 ——试析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三个基石
发布时间:2014/12/2 20:56:27
摘要: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与阅读的积累、生活的历炼和思考的深度广度悉悉相关,习作者要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和形象感知;要感受生活中的细节,把生活变成作文的素材;要突出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奠定好阅读、生活、思考这三个基石,学生的习作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生活、思考、基石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老师最为头疼的事。
在现实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与阅读量的增加,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以及思维习惯等关系密切。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力、阅读力、理解力、感受力、分析力、想象力、表达力等等多个方面。在此,我重点分析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三大核心基石:阅读、生活、思考。
一、阅读:在传承与吸收中积累
客观地讲,随着网络化生活的普及和影视媒体的无孔不入,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在不断减少,这是中学写作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谁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主动坚持阅读,他的写作就不会有太多表达的障碍,他的文章语言就会多些灵气,少些庸俗。
我们先来看下面一段优秀作文的开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但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
这是作文《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的开头一段话,巧妙地引用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名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比起常规的开头更简练、更形象、更有味。能将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准确应用到写作中,是中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再来看考场作文《谁唱江南断肠句》的片段:
于是在东风三月跫音响起的时候,不再掀起春帏,只心头保留着那一份永恒的祝福就好。
在苒苒物华休的秋日,不再拟把疏狂图一醉,只将游子的心牵在风筝的线上,那一头绕着永远的故乡就好。
在悠悠的歌响起时,不再去踏破江南的小巷,去访那亘古忧愁的歌者,只心头添一份惆怅,持一份祝福,何必知谁唱断肠句?
这里将现代台湾诗人郑愁予《错误》、五代词人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北宋词人柳永《八声甘州》中的经典词句,不动声色地化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使之成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既做到了诗意地点题,又让人回味无穷。这足以说明小作者的平时阅读是深入持久的,没有善于阅读、善于积累,如何能够达到活用化用的境界?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广泛的阅读是语文学习基础,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著名学者舒文说,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没有对一日千里的当代生活做出应有的回应,总是就阅读谈阅读,失落了现实世界。”的确,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脱离学生生活的固定要求导致了学生情感的失落,他们的情绪得不到调动,经验得不到激活,阅读只能成为负担。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多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和文章,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积累语言素材、感知形象意境、提升理性思维。写作能力会不知不觉在阅读中提高。
二、生活:在洞察与历练中丰富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留心生活,关注自然,体察社会,历练人生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生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特殊的“阅读力”。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中学生往往苦于升学的压力和家长对孩子安全的担忧,很少获得独立生活和生存的机会。他们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往返行程中一点一点地消耗着生命能量和青春色彩。“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这个“文学没落的时代”,校园写作逐步沦为考试的佣奴。不是为了考试,谁还有兴趣去写作?这样,由于中学生对生活经历的缺乏,写作仅仅为了应试,考场作文离生活越来越远,学生作文普遍言之无物,表达思想感情苍白无力。稍好一点的作文也只是善于模仿罢了。
什么是生活?是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或者遭遇惊心动魄的事件才叫有“生活”?当然不是。我认为教师和家长共同为孩子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营造校园与社会、校园与家庭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是学生丰富生活历练的基本条件。但是中学生长期与社会接触,全面了解社会方方面面是不现实的。他们应该有着自己的生活圈,他们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和理解世界,这也是“生活”。下面一段文字是一位初中七年级学生的应试作文片段。
一天,我闲着没事,就在学校围墙的角落里看蚂蚁搬家。......我跑到班上拿了根粉笔,随意在蚂蚁行军路上划了道线。哈!它们真的惊慌失措了。于是,我再划了一道线,把它们的后路也断了。在粉笔划的两段线里面,一大群众蚂蚁开始乱了阵脚。我继续在原来的线上加划了几笔,并把两条线连起来,形成一个大圆圈。蚂蚁们在圆圈里面散开了,东窜西窜,就是找不到出口。它们为什么不敢越过粉笔线呢?我继续看它们,希望有一只蚂蚁带头冲出去。过了一会儿终于有几只胆大的蚂蚁越过了粉笔线,其他蚂蚁就紧跟它们的后面越过粉笔线。我觉得很失败,居然被这些小小的蚂蚁冲出了“包围圈”。于是我再扩大包围圈,用粉笔再画线,这些冲出来的蚂蚁在新的圈内重复着原来的动作。哈,我觉得我是如来佛祖,这些小小的蚂蚁始终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这段文字是小作者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事物写成的,有着儿童特有的生活气息。没有真实的生活经历和细心的观察是很难写出这样的细节的。我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作文没有生活内容,孩子也经常抱怨写作“无米下炊”。既然家长和孩子都有“走进生活”的愿望,为什么“生活”还距离孩子这么“远”?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西看有关。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我的小说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说:“......这种长时间的孤独地与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这些想入非非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孩子非常可怕的想法,但是当我变成一个作家后,这些小时候痛苦的经验变成了宝贵的创作资源和财富,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二十岁前积累的生活资源。”
也许孩子看“蚂蚁搬家”的行为对当下的学习并无益处,但他经历了这雷雨前的一次生活观察,丰富了他的生活,在他需要的时候,必然会成为写作的素材。只有网络和书本的世界是枯燥的。教师要让孩子走进属于自己的生活,去动手做一做,去亲身体会,去亲身经历一些事,作文就不会是难事。
三、思考:在想像与思辨中成熟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作文经常出现七拼八凑地罗列现象、事件,然后依照作文要求,生硬地“点明主旨”的问题。这样的“拿手好戏”成了中学生作文的一道最常见的“风景”。这其实是学生思考力不强,想像和思辨能力有限所致。比如:要求论证“近墨者黑”的观点,学生会罗列出“某某同学与社会上的青年混,结果变坏”,并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从反面论证主要观点。如果要论证“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则学生又会罗列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自闭桃源”的陶渊明等等。这种“两点一线”、蜻蜓点水、点到即止的现象罗列,而没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纵向开掘,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深刻思考的典型表现。
如何才能做到在作文中表达出自己的“深思熟虑”?从写作教学的角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其核心内容包括:切题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求异创新能力等等。思考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每一次作文训练进行科学有序的指导,慢慢提高。在此,笔者重点谈谈如何培养“切题能力”。
切题能力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思考力之一。它是学生基于文字基本基本信息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的综合体现。包括动笔前的“切题”和动笔时的“切题”两方面。动笔前的切题就是审题。审题的过程就是作文思维调动的过程,一个人思维的辩证性、严密性、扩散性、深刻性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比如,作文题目“永恒的瞬间”,如何“切题”?首先要明确,题目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重点应放在写“瞬间”的事情上,但这个“瞬间”却留下了“永恒”的东西。接着,我们要辩证地思考,是什么样的“瞬间”能留下“永恒”呢?也就是说,瞬间要成为永恒是有条件的,只有具备了某种或某些条件的瞬间才可能沉淀为一种“永恒”。并不是所有的瞬间都能成为永恒,绝不能把这里的“可能”理解成“必然”;更不能把它理解成无数的“瞬间”积累,最后才构成“永恒”,那就显然不符合命题的要求。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位母亲躬起自己的身子保护怀里的孩子,那一瞬间把伟大的母爱定格成了“永恒”。而清晨起来看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身影的那一瞬间却无法让读者感受到普遍的“伟大的母爱”的那种永恒。所以,能够成为“永恒”的“瞬间”,可以是“内在的顿悟”,也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但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和绝对的。通过这样的切题分析,学生在思维的辩证性和严密性方面就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一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总要表达某种观点和感受,中学生常见的偏差是文章观点片面、孤立,有时还会出现绝对化的倾向。“永恒的瞬间”可写的内容很多,每个人都可以写出自认为可以成为永恒的瞬间,这就是写作中的“伪命题”与“局部真理”的关系问题。谁的思考力强,批判的眼光独到,谁就会在“伪命题”中找到“真命题”,进而写出符合命题意图的作文。
一篇好的作文是作者多种技能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学生的知识基础、文体技法技巧等等是形成写作能力的基本要素,审题、立意、谋篇、选材、表达等基本能力可以在一篇篇作文训练中培养。但是,学生的阅读力、生活力、思考力以及审美力、创造力等等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速成的。总之,中学生作文教学,既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一篇篇写、一篇篇练、一篇篇讲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知识面宽了,写作视野才会高人一筹。同时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审视人生,要善于思考和分析,把自己融入这个时代,融入这个社会,不要在题海里拼命挣扎。
参考文献:
1、《语文,表现与存在》,潘新和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2、《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3、《高中生写作能力培养摭谈》,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2期,作者:蔡明;
4、《中考作文升格导引》,《新作文》杂志社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者:林廷全
学校: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