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端:浅谈语文教学中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4/12/2 20:52:03
[摘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以疑启思”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新意识来自质疑,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语文教学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民主氛围 质疑问难 求异思维 创造想象 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答疑则大进”。江泽民主席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及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的重要阵地。。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以疑启思"。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就是把已知的素材(或者已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的过程。创新有三个特点:一是变化性。墨守成规不叫创新,创新就是在现有的素材和经验的基础上或加以组合、或加以分解等等变化,从而产生新的东西。二是新颖性。只有变化而不新颖也不是创新。三是实用性。创新的价值就是创造出的新事物更实用,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所以,我们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这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就培养学生“敢问”的质疑兴趣。
其次,教学设计中的创新。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展开教学设计的。由于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设计必须有灵活的应变性好随机的可塑性。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不为现有教材、教参、教法所囿,每一次设计都要有新意,或是思想、观念新,或是内容、方法新,或是教学方式新,切忌照搬照抄,机械重复训练,这样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课堂教学的创新。课堂教学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尤其是语文教学具有很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活动,我们应灵活组织教学,用教材教而不拘泥于教材,不断的开发、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有同学提出“假如乌鸦身边没有石子怎么办?”“瓶子里的水不多,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水一定会渐渐升高吗?”我就说“那你们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同学们在讨论中会产生多种思维的碰撞,事实证明,放石子确实不是最佳方法,有的说用吸管,有的说用布条,利用毛细现象把水引出来,还有的干脆说再到别的地方找水源,可以痛痛快快喝个够……这种思维碰撞的过程既是开发生成新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也是互相合作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另外,语文教学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放飞孩子的思维,解放孩子的心灵,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去实践,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之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得时时做有心人,持之以恒,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多加鼓励,使学生“敢问”
引发学生提问的愿望教师平时教学中可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质疑。学生开始尝试着质疑时,提出的问题少数有一定的深度,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都是应该的。但这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的是比较幼稚的,而且常能引得哄堂大笑。这时,即使教师不责怪提问的学生,对全班学生的嗤笑置之不理,也会挫伤提问学生的自尊心。也许从此以后,这同学就会在课堂上“勉开尊口”。因此,对不善于提问的学生,教师只有真诚地鼓励,表扬他们敢于提问的一面。激起学生提问的愿望,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二)有疑必释,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学生“爱问”
前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一经老师鼓励,更愿开动脑筋,提出各种问题,不管何类问题学生都希望得到一个满意的解答。面对学生的质疑,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都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尽可能得到满足。这样,学生的质疑积极性才能保持下去,对提问产生兴趣,提问成为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备课中必须充分准备,吃透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知识。如遇到学生提的偏离教材,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课后也应查找资料,寻得确切的答案,找适当时机告诉学生,切不可对学生的质疑随心所欲。
(三)教给方法,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教学生“善问”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学生有了质疑的愿望、兴趣,开始提出的问题较多,且比较肤浅,大多数是某字怎么读,某词怎样理解,某句什么意思等一些直觉型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提出较有份量,较有深度的思辨型、探究型问题?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规律、方法。具体可从几个方面引导、示范:
1、在课题的题眼处提问。 题眼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例如《她是我的朋友》的“朋友”,可提问:“谁和谁是朋友?”“她指的是谁?”“他指的又是谁?”“为什么说这句话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的情感,学生就领略无余了。还有《搭石》的“搭”等都有深沉广博的含义,学生能抓住这些题眼来质疑、学文,就是跨出了自学的一大步。
2、在课文内容看似矛盾处提问。有些课文内容上有些看起来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些正是作者着力刻画之处。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问,并 解决疑难,可以把握住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次一次锻炼。
3、在课文内容空白处提问。课文中有些句子往往说到关键处,嘎然而止、意犹未尽,给读者想象思考的余地。如果我们学生提问忽略了这些地方,确实辜负了作者的苦心。还可以在课文内容的重复处提问,在课文内容看似与常理不符处提问,在课文内容对比处提问,在课文内容含蓄处提问,在课文内容的关键处提问等等。
以上介绍了一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个着眼点,所有这些必须在教师深钻教材、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下进行。教师在课堂上一定得细心引导,保证有时间给学生主动提问。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就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而言,是思由疑起。就“思”和“疑”的总体关系而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当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它们的质疑能力也就会强,也会促使他们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必须把学生思维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以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开启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迸发出来了。
四、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当今社会的教师,我们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思考一些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抓住切入点进行思考,对于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帮助的。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敢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展开合理的丰富想象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创新环境,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质疑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教师要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全身心的扑到工作中,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方法,营造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敢问、爱问、会问,提高思维创新的变通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作者:朱素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