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飞:让习作教学走进生活
发布时间:2014/12/2 20:45:21
摘要:习作教学向生活开放,教师应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农村生活,引导学生拓展生活空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心积累,从而丰富习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生活 兴趣 观察 感悟 拓展 积累 回归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四大理念之一,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开放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所以,作为核心课程的语文教学应向生活开放,尤其是习作教学更应向生活开放,这样才能改变习作教学自我封闭,与生活隔绝的状况,给习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 、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例如,所有的学生对讲故事、听故事如痴如醉,用写有关生活中的“故事文”引学生作文入门,可促进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每个老师的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作文写不好,一提到作文就头痛,而写“故事文”能减轻他们一定程度的压力。首先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说一说生活中自己的的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实践证明,从生活故事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作文内容的机会,因而学生常能满怀信心地写出生动活泼、语言流畅的故事。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我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好习惯。(1)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2)闻一闻、尝一尝: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如果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
3、人生的感悟往往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历。用心感受生活,从生活的体验中提炼有个人特征的感受,而不是关在象牙塔里从书本到书本地做纸上工夫,这是做人也是作文的要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学生远离生活,是因为没有生活,或者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假如学生写作时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某一环境某一氛围中可以利用的一切,加上平时的留意,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将这一切“召唤”到自己的笔下,用一根思想红线穿起生活中那些散乱的珍珠。这样,学生的文字就能增添几分明快,几分意味。所以,作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他们说真话,说心里话。
例如一次拔河比赛结束了,同学们有的得意兴奋、有的悲观失望,各种表情明显的写在孩子们的脸上,我适时地抓住这个时机,要求学生写下你此时不掺一点儿虚假的感受来。这时,孩子们在作文里尽情倾诉着当时内心的喜与悲,极大限度地发挥着他们的才智。然后,我为他们提供能够展示他们作文水平的平台,让他们感受“真实的美”。
二、拓展生活空间,丰富习作素材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每个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
1、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 缺 乏 认 识 生 活 和 语 文 表 达 的 能 力。因此,在生活作文教学中,我 通 过 优 化 教 学 训 练 过 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
2、热爱农村生活。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因学生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也没有名胜古迹,不留心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青翠的群山、甘醇的泉水、 清新的空气 、飘香的茶 憨厚的人……慢慢地喜欢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比如学生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染,并能亲自实践。他们经常要喂养、饲养小动物,还经常要种花种草,种菜。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的,富裕童趣的日记跃然纸上。
3、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用心积累
小学生除上学外,其余的时间一般都在家庭度过。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练习写人的文章,可写父母、亲人。写事的文章,可写家庭趣事或家务劳动。而现在各行业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使更多的人忘我工作。因此,工作的压力与疲劳使他们在与子女的感情上有的缺乏沟通,我经常告诫学生,回家多关心体贴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既创设了亲情氛围,增长了知识,以为创作提供了好的素材。在农村学生没有开过一次生日宴会,感受到生日的欢快,也没有收到一张贺卡,感受节日的欢乐,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放弃表象,放弃虚浮,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侯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只有关爱他人,享受他人的爱。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辞发。
三、让习作回归生活
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作文课堂 ;向生活要素材 ,让作文走向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这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必走之路。当学生有了对生活素材的丰厚积累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支持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各项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为孩子搭建丰富的生活平台,这是我们老师、家长的责任。的确,没有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说,在习作中,孩子有“生活”应该是最主要的。他们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找到作文的“源”,作文才能言之有物。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能“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鼓励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者:谢建飞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上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