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静霞:巧积累勤练笔
发布时间:2014/12/2 20:26:27
摘要: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我们只有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习作的语言便大大地丰富起来。生活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在生活中巧积累。当然,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与表达。
关键词:积累 阅读 生活 练笔 捕捉
大部分同学最早在起步作文时,常常心中有话写不出,脑际闪现的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神态,笔下都不会形容。这也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我认为存在这种想象的原因在于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语言积累少,表达能力弱,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我试着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对作文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巧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这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体现,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即要培养语文素养,又要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是语文杜养鱼写作能力的写作能力相辅相成。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语言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精彩凝练的语言既潜藏在一篇篇课文中,又融在大量的课外读物里,这就需要老师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加以引导。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好词、佳句以及精彩片断,让学生在理解中积累语言材料。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积累不是一种死记硬背,学生是否能将所积累的字、词、句运用于作文,就得看他们是否理解了所学的知识,理解了知其美,而后牢记之,随后熟练地运用之。而理解的方法可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以及生活经验。
例如:第四册课文《北京亮起来了》的第二自然段中,重点让学生感悟“华灯高照”、“川流不息”、“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勾画这些词以及东西长安街——像银河从天而降”这句比喻句。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说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从中体会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长安街的繁荣景象和天安门城楼及四周建筑的雄伟壮丽。然后鼓励学生看着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把图意叙述出来,并注意用第二自然段中的好词、佳句。最后通过由感情的诵读,记下精彩片断.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后,还应督促学生把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有序的摘抄在专门设立的本子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老师的有意识的培训下,大家养成了积累语言的好习惯,习作的语言便大大地丰富起来。
积累语言的另一条途径就是知道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从阅读中扩大文化积累和字、词、句、短的积累。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开展图书活动。首先摸清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根据他们自身的阅读能力向他们推荐书籍,并提出合理的要求。有目地利用班队课时间让同学们交流读书成果,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其次,交给学生一些积累好词佳句的方法。如:读书时,分类摘抄词句法:(1)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的;(2)描绘天气阴、晴、雨的;(3)写事物形状、颜色、静态、动态的;(4)写英雄人物气概的;(5)写反面人物奸诈、狡猾、凶狠残暴的;(6)名言警句、俗语等。
(二)在生活中积累作文材料
“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成一个样。”这句是叶圣陶老人说的话可谓字字珠玑。虽说生活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但是对现在的小学生的小学生来说还是单调了些。如春日里踏青,秋日里郊游,上山摘野果,夏日里在水中嬉戏、垂钓,冬日里看冰棱,到田野里挖冰块,有多少孩子经历过?这就要求我们还给孩子一个奇才的童年,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一串串生活的脚印。在野外老师可联系家长,去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去体验生活,去郊游,去垂钓,去踏青……在校内老师要充分利用班队课和一些节假日开展各种名目地的具有思维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如拔河比赛、词语接龙、脑筋急转弯、我能行主体班会、书法大赛……由于这些活动富有挑战性、趣味性,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活动的场景牢牢地印在脑海里。当老师要他们以这些为素材进行写作时,怎么不能妙笔生花呢?
二、勤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好:“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又是还是难于动笔,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内心引导,多写多练。
生活是瞬息万变的,每时每刻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只要你留心观察,作声或地有心人,实施都可以进行作文训练。如:有一次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发现班长还没回班,了解到她是为同学们办借书证了。当时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咱们看看班长是怎样走向座位的?要注意观察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话音刚落,门口传来“报告!”班长笑眯眯的进来了。“站住!”我严肃地说:“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上课迟到?”班长愣住了,“给同学们办借书证去了。”他脸上成馅出一片窘态地说。“办什么事也不应该迟到呀!”班长听出老师语气严肃,低下头,手挠后脑勺,捏衣角,脸上表情变化多端。“以后注意一点,下去吧!”班长低头走向座位。“哄……”全班同学大笑。班长惊慌地抬起头,瞪大眼看同学们,在摸摸头看看身后,发觉老师也在笑,更觉得莫名其妙。“看到班长尴尬的样子了吧,现在马上写作。”老师一句话,现在才知道自己成活教材了。学生马上写,马上交流,热情高涨。经常进行这种方式的训练,学生写郑篇的作文也不怕了。
(二)善于捕捉课文中的写作契机,指导习作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是现成的例文。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就能从中习作,受益匪浅。
如《五彩池》用一连串的比喻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展现了泉池的形态各异,体现了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在描写上独具匠心。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就让学生写校园的花圃。让学生仔细观察华的颜色、样子、静态、动态。然后徐徐恶习五彩池这课对经物描写的方法。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和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将观察到的景物写话,展现花圃的美丽可爱。
如《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的路线,细致地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个地方的景物。在学生懂得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抓景物的特点进行写作后,带学生去游览灵山。在游览时,指导学生抓住一两个地方的景物,按由远到进的顺序或有近到远的顺序观察,并注意山中景物的特点。游览会开后,就让学生动笔写。
学生有了作文材料,有了写作素材,明白表达什么,按怎么顺序表达,这样,习作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乐事,真正成为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师》2009.9
3、《福建教育》2009年第六期
作者: 方静霞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月塘坂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