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心:“导放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发布时间:2014/12/2 20:22:24
“导放式”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研究旨在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沟通、主动应用、主动完善的能力,变学生的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使教师的“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
一、模式初探
1、启导激趣
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阶段,教师要善于采用游戏、范读、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草原上的鹰》这篇常识性说明文,对其中的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学起来似乎也不乏兴趣,采用一般教法,学过后总感到语言认知浅显,对“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缺乏切实的感受。我换成另外一种方式,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人在大漠、大海和草原中迷路,遭受自然袭击而陷入困境的感性材料。结果,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激发、保持,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就得到了保证。
2、导读提示
在自读质疑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由浅入深、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导读题,指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初步读懂课文。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边读边思、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圈点划注、发现问题的能力。注意收集学生自读中出现的各类信息加以归纳整理,为下一步研讨作准备。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入新课后,我出示导读题:(1)自学生字。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2)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按地点转换顺序给课文分段。有能力的学生自绘游览顺序图。(4)准备交流已读懂或不理解的内容,要求在书上有关地方用好标记。之后,我给学生7分钟时间自读,允许议论交流,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索新知的愉悦之中。
3、指导点拨
在细读研讨阶段,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精心设问,巧妙点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以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练读,并适时组织学习交流。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语言训练。可利用生生、师生评议,反馈纠正自读的结果,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学习《新型玻璃》中,介绍新型玻璃的五个小节时,可先指导学生理清逻辑段的写作顺序。再根据5个小节结构相似的特点,采用“扶——半扶半放——放”指导学生学懂5个小节。第一节学完,我启发学生总结学法——理清顺序、思考特点、品味词句、感情朗读。接着,要求学生运用学法学懂其余四节。由于教学中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学法指导融为一体,学生细读研讨扎实有效。
4、启发整理
在学生进入自我回顾学习阶段,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启发学生自己去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我从第一自然段的复习总结出西沙群岛是个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先提出:“物产丰富”表现在哪里,从而提出代表段第三、四自然段当作“例子”,引导学生:(1)西沙群岛一带的海里有什么?(2)每句话写了什么?(3)几句话连起来共同说明了什么?(4)怎样理解每句话中的重点词语?(5)朗读体会。通过这些学习步骤,展示学习过程,并提示规律,概括学法。第五自然段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上述学法进行尝试阅读,教师的作用在于“扶”和“导”。第六自然段则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课文。教师的作用在于检查和帮助学生纠正误差。这样讲读——导读——自读的过程,体现了阅读教学“学生为主,读书为主,训练为主”的“三主”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像叶老师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
5、练习反馈
在练习运用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有关练习,进行小结,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并学习运用新旧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如《桂林山水》教学后,要求全体学生为桂林山水的录像配音。中差生学习用补充状语的方法把有关句子写具体。优生仿照第二节写法,自定内容,综合运用比较、排比、感叹、比喻、补充状语等方法把某种事物的特点写具体。学生当堂练习结束,教师要利用面批、互改、自改、讲评等形式及时反馈练习结果,实施补偿教学。
6、引导拓展
在开拓延伸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自觉进行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读书、读报等。在实践中,为学生创造“多读”的形式:(1)配读,学习了教材中某篇(类)课文后,指定1——2篇,按一定的要求进行读议、交流。如学完《记金华双龙洞》一课后,向学生推荐阅读《游善卷洞》,要求学生模拟导游,按游览顺序,向父母介绍善卷洞的特点,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2)选读,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如按内容、文体的分类等),学生自选数篇进行自读。(3)专题阅读,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某方面知识或解决某方面问题,由学生(个别或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依据一定目的而较长时间地(一学期及至更长时间)阅读某一类书籍。
二、模式的特点
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学中求广。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滚动学习,举一反三;学一组,带一串;学一篇,读多篇。如《火烧云》一课,课文中用生动传神的词语写出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有3种形式:一是金灿灿(叠词式);二是半紫半灰(对半式);三是葡萄灰(实物形容式)。为了让学生感受美,扩展词汇量,就让学生看着投影片,思考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绘,能不能用这些形式学习表达。学生的思路打开后,说了“红彤彤、蓝盈盈、黄澄澄”;还说了“柠檬黄、海水蓝、柿子红”等等。课后,学生兴趣不减,他们相互启发,共收集了40多个词语,既加深了对火烧云色彩变化多的理解,又发展了语言,这是对课文学习的一种延续。
2、学后迁移。是指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之后,灵活而创新地运用,从而掌握新知识,有所新发现,尝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如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之后,学生自己去看了《从活雷达说起》、《人类的好朋友》等书籍,他们知道了什么叫仿生学。了解了人类的许多发明是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他们用课文中学得的句式“什么相当于什么”来介绍猫头鹰与消音器;青蛙与电子眼之间的关系,他们甚至发现还可3、学后设疑。是指在学生获得学习后的愉悦体验,学习热情高涨时,提出更富有难度的疑问,促使他们饶有兴趣地进行再探索。这一要求无需在课堂内完成,也不是让每个同学都非要找到答案,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在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学习意志品质的磨砺。如在《白杨》的教学总结时,学生受教师语言的诱发,又提出如下疑问:(1)课文如果把《白杨》这个题目改为《爸爸的心愿》行吗?为什么?(2)如果作者的写作目的只是要向人们介绍白杨,那要怎么写?(3)孩子们到底能不能按爸爸的心愿去做,他们长大后会干什么?等等。显然这些疑问有难度,课文里找不到答案,而老师也不可能给学生满意的答案,这只能让孩子们在课外去持续发展性地学习了。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向人类的文化智慧宝库延伸,“导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生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广阔的生活,由课本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应该看到,语文学科后面筑有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课堂学习是通向这个知识宝库的引路牌,要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探索,走进这宝库去更新自我。
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阶段,教师要善于采用游戏、范读、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草原上的鹰》这篇常识性说明文,对其中的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学起来似乎也不乏兴趣,采用一般教法,学过后总感到语言认知浅显,对“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缺乏切实的感受。我换成另外一种方式,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人在大漠、大海和草原中迷路,遭受自然袭击而陷入困境的感性材料。结果,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激发、保持,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就得到了保证。
2、导读提示
在自读质疑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由浅入深、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导读题,指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初步读懂课文。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边读边思、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圈点划注、发现问题的能力。注意收集学生自读中出现的各类信息加以归纳整理,为下一步研讨作准备。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入新课后,我出示导读题:(1)自学生字。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2)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按地点转换顺序给课文分段。有能力的学生自绘游览顺序图。(4)准备交流已读懂或不理解的内容,要求在书上有关地方用好标记。之后,我给学生7分钟时间自读,允许议论交流,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索新知的愉悦之中。
3、指导点拨
在细读研讨阶段,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精心设问,巧妙点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以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练读,并适时组织学习交流。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语言训练。可利用生生、师生评议,反馈纠正自读的结果,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学习《新型玻璃》中,介绍新型玻璃的五个小节时,可先指导学生理清逻辑段的写作顺序。再根据5个小节结构相似的特点,采用“扶——半扶半放——放”指导学生学懂5个小节。第一节学完,我启发学生总结学法——理清顺序、思考特点、品味词句、感情朗读。接着,要求学生运用学法学懂其余四节。由于教学中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学法指导融为一体,学生细读研讨扎实有效。
4、启发整理
在学生进入自我回顾学习阶段,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启发学生自己去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我从第一自然段的复习总结出西沙群岛是个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先提出:“物产丰富”表现在哪里,从而提出代表段第三、四自然段当作“例子”,引导学生:(1)西沙群岛一带的海里有什么?(2)每句话写了什么?(3)几句话连起来共同说明了什么?(4)怎样理解每句话中的重点词语?(5)朗读体会。通过这些学习步骤,展示学习过程,并提示规律,概括学法。第五自然段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上述学法进行尝试阅读,教师的作用在于“扶”和“导”。第六自然段则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课文。教师的作用在于检查和帮助学生纠正误差。这样讲读——导读——自读的过程,体现了阅读教学“学生为主,读书为主,训练为主”的“三主”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像叶老师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
5、练习反馈
在练习运用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有关练习,进行小结,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并学习运用新旧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如《桂林山水》教学后,要求全体学生为桂林山水的录像配音。中差生学习用补充状语的方法把有关句子写具体。优生仿照第二节写法,自定内容,综合运用比较、排比、感叹、比喻、补充状语等方法把某种事物的特点写具体。学生当堂练习结束,教师要利用面批、互改、自改、讲评等形式及时反馈练习结果,实施补偿教学。
6、引导拓展
在开拓延伸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自觉进行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读书、读报等。在实践中,为学生创造“多读”的形式:(1)配读,学习了教材中某篇(类)课文后,指定1——2篇,按一定的要求进行读议、交流。如学完《记金华双龙洞》一课后,向学生推荐阅读《游善卷洞》,要求学生模拟导游,按游览顺序,向父母介绍善卷洞的特点,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2)选读,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如按内容、文体的分类等),学生自选数篇进行自读。(3)专题阅读,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某方面知识或解决某方面问题,由学生(个别或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依据一定目的而较长时间地(一学期及至更长时间)阅读某一类书籍。
二、模式的特点
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学中求广。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滚动学习,举一反三;学一组,带一串;学一篇,读多篇。如《火烧云》一课,课文中用生动传神的词语写出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有3种形式:一是金灿灿(叠词式);二是半紫半灰(对半式);三是葡萄灰(实物形容式)。为了让学生感受美,扩展词汇量,就让学生看着投影片,思考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绘,能不能用这些形式学习表达。学生的思路打开后,说了“红彤彤、蓝盈盈、黄澄澄”;还说了“柠檬黄、海水蓝、柿子红”等等。课后,学生兴趣不减,他们相互启发,共收集了40多个词语,既加深了对火烧云色彩变化多的理解,又发展了语言,这是对课文学习的一种延续。
2、学后迁移。是指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之后,灵活而创新地运用,从而掌握新知识,有所新发现,尝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如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之后,学生自己去看了《从活雷达说起》、《人类的好朋友》等书籍,他们知道了什么叫仿生学。了解了人类的许多发明是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他们用课文中学得的句式“什么相当于什么”来介绍猫头鹰与消音器;青蛙与电子眼之间的关系,他们甚至发现还可3、学后设疑。是指在学生获得学习后的愉悦体验,学习热情高涨时,提出更富有难度的疑问,促使他们饶有兴趣地进行再探索。这一要求无需在课堂内完成,也不是让每个同学都非要找到答案,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在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学习意志品质的磨砺。如在《白杨》的教学总结时,学生受教师语言的诱发,又提出如下疑问:(1)课文如果把《白杨》这个题目改为《爸爸的心愿》行吗?为什么?(2)如果作者的写作目的只是要向人们介绍白杨,那要怎么写?(3)孩子们到底能不能按爸爸的心愿去做,他们长大后会干什么?等等。显然这些疑问有难度,课文里找不到答案,而老师也不可能给学生满意的答案,这只能让孩子们在课外去持续发展性地学习了。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向人类的文化智慧宝库延伸,“导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生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广阔的生活,由课本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应该看到,语文学科后面筑有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课堂学习是通向这个知识宝库的引路牌,要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探索,走进这宝库去更新自我。
作者:陈银心
学校:泉州市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