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芬:古诗词教学五求
发布时间:2014/12/3 20:19:58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把“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笔者认为把握教的尺度,巧用教学策略尤为重要。就像手中捏着一把沙子,握得太紧手中的沙子会从指缝漏出,放得太松,它又将完全散落,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因此,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才能为学生留下终身受用的文学功底。
[关键词] 古诗 教学的尺度 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把“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古诗是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化瑰宝,引导学生步入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殿堂,对于增进儿童的知识积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呢?笔者认为把握教学尺度,巧用教学策略尤为重要。就像手中捏着一把沙子,握得太紧手中的沙子会从指缝漏出,放得太松,它又将完全散落,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因此,把握好教学尺度,巧妙运用教学策略,授之以渔,才能为学生留下终身受用的文学功底。
一、研读教材求细
要正确把握古诗教学的尺度首先就得细研教材,《课标》对小学古诗教学提出学段目标,第一学段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依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及不同学段的选文难易的特点,教学尺度也相应的调整,形成螺旋上升的关系。
教材中精心筛选出的每一篇诗文,都有其典型性。编者的意图是要我们准确、精心解读教材,运用教师的智慧做到深入浅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若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借助资料、工具书,好好钻研,理解意思,体会情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钻研教材不能浮于表面,古诗产生的年代,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不能只抱着一本教参上课,要广采博览。
教师要经常阅读古诗词,增强国学文化素养,做到厚积薄发,有量的积累就会有质的飞跃。从小学教材和课标推荐的古诗词入手,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场。
这让我想到了王崧舟老师备课《长相思》的细节,简短的一首词,看似简单,却让王老师跳出词外,研读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长相思》的评鉴文字,写下了一万多字评鉴笔记,由此一步步地走进作者纳兰性德的世界,他的生平、性格、婚姻、生活细节……课的精彩、深刻,更多来自于课外的功夫下得深。
二、教学设计求巧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介绍诗人背景、初读古诗、理解重点字词、了解诗意、感知情感、朗读背诵等步骤进行教学,侧重于了解诗意。有些教者甚至干脆采取灌输式,直接将诗意、字意告诉学生,以应对考试,完全忽略了学法的指导,忽略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律美,忽略诗词背景的丰富内涵。纯粹的讲解将古诗词分析得支离破碎,单纯的认知目标定位使学生完全丧失了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扼杀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以,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应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考验着每个教师的的智慧。
1、 巧抓主线
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抓准点,以此作为突破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看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中理解“甚聪惠”的片段——
师:“惠”和“慧”相同,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和蔼慈善。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你轻声读,细细读,每句话都要注意思考。
(生轻声细读)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看出杨氏之子很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懂得待客之道呀。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生:端出了多种水果。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只有杨梅!
生:“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
师:从哪儿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
生: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师:对,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我从“未闻”这个词可以看出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师:如果这个孩子直接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前面加一个“未闻”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所以古诗词教学课堂教师以教材为例子,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地从文本的一个“点”切入指导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有重点的研习,提高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才是切实可行的。切不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2、巧授学法
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将学法的指导放于其次。实际上“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会学”。教师不要吝啬于学法的总结与渗透,匆匆走过场,应该说教给学生学诗的方法,达到学法的迁移,才是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法的指导成功的课例里无处不在,像于永正老师上《杨氏之子》中解“甚聪惠”的片段时,很注意不断地点拨“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他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品词,做了很好的示范。
像盛新凤老师上《游园不值》一诗前,和五年级的学生一起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板书:看、查、联、换、补)。俗话说“善教者授其法也”,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相信孩子们课后再读其他诗词都懂得使用此法了。
像孙双金老师上一组送别诗,就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学习好读易懂的《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和《渭城曲》三首送别诗,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请学生自学这三首古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明白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渭城曲》一诗作者王维是用酒送别元二,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信学生学习《秋思》就懂得要联系几首思乡诗一起学习,学习《出塞》就会想到其他的边塞诗。这种学法的渗透不只是在一堂课发挥效果,更是终身学习的基石。名师们在向我们的古诗教学课堂做最好的诠释。
三、资料引用求简
所谓的补充教材就是指课外资料,即:诗人的生平,诗歌写作的社会背景,同一题材的诗作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掌握古诗词文化的概貌,教师要注重课外教材的补充。因为教材只是个凭借,给的参考注释也就文本的下方寥寥几个词解,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将古诗词相关的材料准备充分,带着问题,带着资料来上课。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学生往往是一大段一大段地下载资料,不加删选,以至课上资料的利用价值低,有时甚至是喧宾夺主。所以,补充材料精简程度,就关系到课堂能否省时高效。
先是引导学生有范围地查找资料,就是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有目的性地查找。比如,笔者执教五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分钟》时,设计了“1、搜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2、收集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所有的资料都划出让你最震撼的句子或词语或数字。”这样的预习作业,关键 在最后一句话“所有的资料都划出让你最震撼的句子或词语或数字。”这将学生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又一次大篇幅地缩小了范围。
也有教师将资料精简后直接呈现在课堂的,如,蔡益萍老师执教《天净沙•秋》时,出示两段诗人白朴的背景资料,为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设置阶梯。
片段一:
电脑屏幕出示: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
(要求学生将关键文字标注在该曲上)
电脑屏幕出示:白朴的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杂剧有16种,其中《梧桐雨》被清人李调元称为:“剧为最”。 ……白朴与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同样要求学生截取重要信息标注在该曲上,谈感受。)
(学生潜心默读,教师巡视,发现有位学生将之前资料“颠沛流离”一词,用一箭头打在了“寒”字。)
T:(投影该生课本):你的箭头为什么要这么打呢?
S::因为作者颠沛流离,所以眼中的立在枝头的乌鸦就是寒鸦了,其实是作者的寒心,感到冷清。
T:多好的学习方法,用刚才了解到的资料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文,一下就豁然开朗了。那么,我们也借鉴一下用这种方法再学学。
(学生再次潜心默读,教师巡视)
S:我明白了诗人为何看村庄是孤村,看晚霞是残霞,因为他漂泊大江南北十五年之久,漂流不定的经历,让他看到的东西不免有些伤感,暗淡。
T:哦,那份悲叹就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读诗——
S: 我反驳,我觉得他是悲而不伤,你看诗句中“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他用释怀的态度看待这一切,这种释怀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让他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的一笔。
T: 那份释怀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怅然。读诗——
有了理解诗意做基础,加上诗人的生平资料做辅助,感情色彩顿时了然,叹满目山川,悲当局官场,游走山水,感受白朴的心境,再读诗自然水到渠成。
所以,不论教师是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还是教师提供诗人生平事迹,都要做到宁缺毋滥,大段的生平介绍,也有重中之重,就应该让学生挑画出来,有所取舍。一来节省课堂时间,二来避免喧宾夺主的现象出现。
四、拓展训练求精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填补诗词的空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材自身的特点,切合学生学习水平,设计每一课诗词的语文训练点,留足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空间。
比如,张小黎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设计了表演的环节,将文本与生活连为一体,不仅激起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古诗文的能力,同时检测学习的效果。
片段一:
师:伯牙回来,却见冰冷的子期,此时伯牙做了——(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师:他做了几件事?哪几件?(生一一列出三件事)
师:伯牙断的仅是弦,碎的仅是琴吗?
生:同时也断了自己的爱好、前程……
师:伯牙屋前门庭若市,多少人来劝伯牙,他们可能怎么劝?伯牙可能怎么说?怎么做?四人小组讨论,表演。
(学生用古文创作完成这段表演)
可以说文本的延续性补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畅谈的欲望,既延续文本原有的价值,又高于文本,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有所提高。
再看王崧舟上《长相思》时,引导学生闭眼想象,“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在纳兰性德心里,他的家乡又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转入“心系故园”另一层面的想象,并要求把想象诉诸于文字呈现。学生在老师舒缓的语调提示下,想象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性,给学生留出更宽更广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片段二: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期间教师提示)
总之,基于文本空白的号召力,真正留足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空间,放飞学生的灵性,让文本的解读更加的饱满,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给了学生一片畅所欲言的空间。
五、媒体运用求准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应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多媒体技术 创设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景,能够把学生引入古诗渲染的诗文意境中去。那么,是不是堂堂都用,且用得越丰富越好呢?笔者认为不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效果服务的,切不可因为应用过多多媒体元素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可空嘴嚼舌,纯粹地讲解诗眼,串几个词句,仅仅让学生浅显地理解文字而放弃对诗境的领悟,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1、用在难点突破处
应该说适当的使用多媒体,用到刀口上,在关键时候突破难点,往往起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柯晓明老师教《七律•长征》时,遇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怎么让学生理解,又如何引导学生明白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老师智慧地处理,先呈现视频《飞夺泸定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已经将学生的情绪带到制高点,有的同学眉头都揪在了一起,有的紧握拳头……教师抓准时机抛出问题,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场面?如此悲壮,战士们奋勇杀敌,毫不退缩的大无畏精神,真是可歌可泣,学生领悟到诗人用“寒”来高度概括了这样的感受。
教师不费多少口舌,作者的情感也就随之揭示了,难点的突破全依仗视频的画龙点睛之功效。
2、用在情感激发处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论是视频,还是音效,目的都是要刺激视觉感官,拉近诗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去。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抓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比如:窦桂梅老师教《清平乐•村居》时超越教材的处理,巧妙地把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课堂,此处就借助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学文铺路。
片段一:
师:引读《破阵子》,播放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让学生说一说从音乐声中听到了什么?谈谈感受。
生: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再放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让学生谈谈听后感受。
生:舒缓的感觉。
师:可以是哪一个词牌名呢?
生:清平乐
此例极具代表性,音乐的出场形式独特,轻松的化解了学生对两种词风的模糊概念。教师减少了很多解释,借助音乐两种截然不同的词牌风格顿时明晰起来,学生学得轻松,记忆深刻。
3、用在意境还原处
比如,《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让学生观看视频,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水花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
多媒体的架设不能只是做样子,摆花架子,无论借用任何媒介,都必须针对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它的辅助力度,才能真正让学生体悟诗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综上所诉,把握古诗文教学的几个度,合理运用教学策略,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揣摩教材,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语文整体素养,提升专业水平,借他山之石,助教学之长。如此,我们才能把古诗文教学尺度把握得更准确,更灵活,引导学生走进诗境,感悟诗情,陶然诗意。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师[J]2010.10
[2]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段不同,目标不同,教学模式亦不同[J]福建教育,2011.10
作者:许晓芬
学校:厦门市民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