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赛琴:呼唤默读的回归
发布时间:2014/12/3 21:49:22
【关键词】 呼唤 默读 有效性 默读训练
不知几何时,读的回归成了教坛上共同的呼声,然而读却被片面地曲解为朗读,一时间,课堂上书声琅琅,热闹非凡。声情并茂的朗读成了课堂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也成了豪门盛宴中一道不可缺少的大餐。然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老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
由此可见训练默读何等重要,又何等迫切!“讲究有效性”则理所当然地成为默读训练中的王牌。按照课堂的进程引领学生运用多种默读形式进行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在“静”与“动”的转换处进行感知性默读
感知性默读,就是学生通过视觉器官接触文字,以了解字面体现的信息的过程。诸如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等。感知性默读的教学通常安排在初读课文的环节。
有效的感知性默读需要条件,一给时间,二给问题。默读一篇课文,一般要三四分钟。如要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真正做到自读自悟,那就要若干个三四分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刚启动学生默读,还没安静几分钟,就被老师迫不及待地打断,又开始此起彼伏的讨论和纷纷嚷嚷的朗读,刚刚启动的默读就这样灰飞烟灭了。教师截断了学生的思维,牵着学生的鼻子直奔“标准答案”。这样的默读抛弃了课堂默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教学中,要防止默读训练游离于表面的现象,教师应“耐得住寂寞”,不能单纯地追求课堂的热热闹闹,而应舍得挤出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中酝酿思想,生成语言,激发灵感。我们的课堂,既需要朗读那种动态美,也需要默读那种静若处子的美。只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才能使读得到完美的统一。
二、在“疑”与“思”的断裂处进行质疑性默读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苏轼又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话说的都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比一遍有收获,原本理解不了的疑难“断点”往往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进行质疑性默读训练,需要教师提出明确要求或疑难问题,让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在默读中潜心会文,独立思考,做到读思结合,读中有思,思中有悟。
如笔者执学《草船借箭》一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后,鼓励学生大胆对课文进行质疑。一个学生就课题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是草船 ‘借’箭,而不是草船‘骗’箭呢?”多么敏锐的眼光啊,多么富有创意的质疑啊!当时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提醒学生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要弄清这个问题,除了仔细默读课文外,还要注意联系《三国演义》的相关历史故事。果然学生们个个都在静思默读,紧张的思维活动又在脑中展开,他们饶有兴味地进行新一轮的探索活动。都说“沉默是金”,谁说不是呢?在短短的几分钟后,便出现了多种答案:有的说因为箭骗来后还要射还给曹军,所以用“借”字;还有的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认为用“借”更能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达人们对他的敬佩之情。学生们各抒己见,对“借”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
因此在这种质疑性的默读中,学生不受他人影响,真正独立地扎入文本。不但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可贵的是学生懂得了联系上下文与课外知识去焊接思维的断点来解决问题。
三、在“感悟”与“升华”的纠结处进行评价性默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悟与理解,同时也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该说,评价性默读最能体现“一树盛开万种花”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评价性默读,就是学生在默读中对语言文字提供的间接表像或思想内容进行综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态度对阅读材料的诸多因素进行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评价性默读教学一般安排在课文总结、作品赏析等环节。
现行小语教材的课文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其丰富的内涵常使文已尽而意无穷。同一篇文章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读书过程也会充满浓厚的个性色彩,极富创造性。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效果,这样就有可能实现既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但这不等于可以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原则地迁就学生的任意理解,也不等于教师只需貌似尊重地随声附和。教师的赞扬必不可少,但尊重和肯定的应该是学生不同见解中的合理成分,而对于学生认识的模糊之处,不够准确之处,错误之处,则要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以免误导。
如笔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要求学生说说学习后的感受与体会。一位学生说:“我们多么幸运,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太不幸了,生活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连爸爸都要打她。她只有冻死街头,才能解脱那种痛苦的生活。”这位学生的发言确实“掷地有声、一鸣惊人”,众生都点头称是。面对众生的不解,我更觉得评价性默读是何等重要。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愿意死吗?”有的说:“如果你的爸爸老是打你,你难道不愿意死吗?”有的说:“卖火柴的小女孩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还是死了好。”我听了他们那富有个性又偏见的言语惊愕了,再次让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并思考以上的问题,3分钟后交流。
学生凝神深思,默默地读着想着,用心徜徉在文本的人文情感中,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3分钟后,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了起来,其中有位学生反问一句:“大家想想,一个愿意死的人在临死前会留恋生活吗?会有那么美好的幻象吗?”终于全班同学都达成共识,真正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小女孩是多么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可是当时的社会太不公平了,才会导致小女孩冻死街头。
这样的评价,不但让课堂再次焕发活力,而且使学生的观点更加准确、严谨,真正读懂了文本,准确感悟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有效默读,滋养了学生的美好人性,培养了学生的高贵精神。
实践证明,课堂既需要琅琅书声,又需要默读静思。试想,如果我们的课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不会默读的学生,当他们在读书看报时,不分场合“引吭高读”时,那么,教育界的悲哀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课堂只有多一些宁静的空间,才能实现“静”与“动”的平衡,“感知”与“内化”的和谐,“欣赏”与“感悟”的共生……我们深情地呼唤默读的回归。只要给默读予生存的土壤,再施以适当的阳光雨露,相信默读同样也会成为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者:黄赛琴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山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