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秀敏: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发布时间:2014/12/3 20:36:17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坚实的理论引领我们将读写结合贯穿于课堂的活动中,关注文本的迁移应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读写结合  理论基础  实践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也就是说,语文的教学应恰当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一、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
      读写结合的依据是什么?凭借的是心理特征还是写作规律?读与写怎样结合起来?它的教学规律是什么?我们必须探索读写结合的理论。
    1.读写结合符合学生学习迁移的规律。学习语文应该达到会说、会写,读写结合正是为读与写的技能达到同步发展而努力的。
    2读写结合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学生有吸收及倾吐的权力与欲望,教师就不得不注重读写结合的指导。在教材的编排中,我们不难发现处处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的基本原则。
    3.读写结合符合学生发表的心理特点。儿童具有模仿性、发表欲,在读写结合的指导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模仿,以它为阶梯来弥补知识经验贫乏的缺憾。这样,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他们很想发表自己的见闻、感受,教师可以借助这时机让他们写片段、读习作,以此来表现自己,消除害怕习作的心理障碍。
    4.读写结合符合认识论的观点。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内容和发展过程的科学。读写结合的教学是指导学生读中想,想中写,写后改。它遵循了一定的导练模式:“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二、读写结合的实践指导
      在坚实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应理论联系实际,让读写结合的指导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现在谈谈读写结合在实践指导中的应用。
    1.循序渐进  逐年提高
      学生随年龄的增长,其接受能力不断提高,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导练内容。总体突出从句到篇的训练,从读中学写作方法。
      低年级的学生着重导练说完整句。平时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进行句群训练。如引导学生说:今天,我(干什么了)。继而引导学生练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完整句,如:今天,我(干什么了)。我感到(觉得)(怎么样)。中年级的教师侧重引导学生做做班务,参加课外活动,并坚持写日记。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归纳段落大意,谈谈感想,以仿写为主进行导练,以段的形式写感想。如今教材都合理地设计了“学生说写天地”,适当之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谈谈感想,畅所欲言。在《可贵的沉默》一文,当教师问到学生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如何引导学生找回“珍贵的东西”?教材以动画的形式提出问题: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指什么?文章的末尾提示了学生:我也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的编排拓宽了学生说与写的空间,拨动了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感,教师应利用这有利的时机让孩子倾诉。《荷花》一课描绘了荷花那动人的姿态及作者变成一朵美丽荷花的美妙情景。我们可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观察身边的景物,并加以生动地描绘。
      高年级读与写的训练就更加深入,形式也变得多样。一方面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写写读书笔记,拟拟习作提纲,交流交流感受……另一方面把仿写的要求提高,并增加续写、扩写、改写等内容。如《鸟的天堂》作者选择了一种景物,分别从不同时间的观察,说出不同的观察结果。学生可以根据这样的写作方法,写写身边的事物。如《我参观了》。《穷人》课文的结尾写道:“桑娜拉开帐子。”这时渔夫会看到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动作、表情…….一家人今后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学生可以展开联想,续写课文。把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式,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教师可要求学生适当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诗歌中的情景。   
      2.课型差异  层次不同
      语文教材的课型一般分精读、略读、自读,这要求教师指导时有所侧重。课型不同,读写结合的指导也有差异,精读课文侧重教给写作规律和方法,略读课文试用规律和方法,自读课文则自学应用规律和方法。
老舍先生的作品《猫》,作为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时联系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要求,“讲讲自己喜欢动物的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在此基础上,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掌握描写动物的要领。文章围绕中心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通过举例来刻画猫的性格,两处的“可是”道出了猫那独特的性格特点,在文字间蹦出了一只顽皮诙谐的小动物。在逐渐接近这只“小淘气”时,我们不由得和作者产生共鸣——“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这时,我们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流淌在行文之间。在发现与感悟之后,我们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领悟写作的规律与方法。
      当然,对于略读与自读课文的指导,我们的侧重点应逐渐地偏向写作方法与应用。还记得《金色的鱼钩》吧!它可是一篇很好的指导素材。借助此篇文章,我们可进一步训练学生从人物的外表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大意之后,从部分入手,掌握读写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来挖掘人物的内心及品质。应用知识的迁移,以模仿为中介,达到积累性的学习效果,再让学生试着写写身边的人。这样把课文的训练与课外的实践结合起来,达到读写的有机结合。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的自读课文。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寻找作者的写作规律、方法,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试用自己的“写作钥匙”,让学生写一写《我爱故乡的枇杷》,因为云霄是中国枇杷之乡。又如三年级上册《真实的高度》,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现实中的“小仲马”,或那些倚仗别人的“高度”来成就自己的人,谈谈自己的认识及感受,试着写一写。把我们这有字的书与生活的书结合在一起,把语文特有的读与写连接在一起。
     3.读中导写  写后自改
      读写结合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对于学生从读到写的转化,教师因人而异,分类指导,这是决定教学成果的关键,也是决定学生是否愿意再拿起笔进行下一次的训练动力。教师应加大力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反馈中逐渐提高。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有点垂涎欲滴的感觉。我想,教师应该把成功的果实放置在最恰当的位置——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感受到:我加把劲,就可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想有这样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与估量,并根据不同的学生,预设有弹性的不同指标,衡量成功的标准也随之改变。教师敏锐地发现,不吝啬自己的每次肯定与夸奖,让学生始终处于乐学的状态。
      在浓烈的读写结合的氛围中,就可以更好地把读写结合起来,提高自我反馈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在学写建议书的作文讲评课——《找金子》的教学中,学生的一句“突然间,我发现了花草树木被破坏得弯腰了,在愁眉不展地哭泣着。”虽然是一句极为简单的拟人句,但对于这位后进生来说,是值得褒奖的。于是,在全班同学品读后,教师加以肯定,并通过朗读来指导写作,掌握方法。在第三环节,请学生朗读本次作文中写得较完美的文章,让学生在聆听中用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欠缺。在自悟自改中,学生树立起信心,开辟出一条更成功的道路,这才是我们评讲的真正目的!
      教师除了借助优秀习作引导之外,还致力于引领学生查找资料或寻找阅读链接等方式,进一步丰满学生自己的作品。在讲评课——《找金子》的最后环节,补充了师生共同查到的资料,如:臭氧层多次出现空洞;智利绵羊失明;伦敦大雾使几千人丧生;海洋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让学生又一次领悟到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再如讲解《触摸春天》一课后,让学生写写有关“热爱生命”的故事与感想。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读一读有关的阅读链接,如海伦•凯勒的故事……报纸刊登的有关四川地震中的坚强生命与感人故事……
      读与写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当我们熟练地掌握了阅读与写作的技巧,并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使它们相辅相成时,学习语文还怕达不到举一反三——炉火纯青吗?

 

参考文献:
      1.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2.《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作者:陈秀敏

学校:云霄县元光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