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玲:扬长避短,优化课堂,减负增效
发布时间:2014/12/3 20:40:31
【摘要】: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这其中也混杂着许多使用的误区,如多媒体反客为主致使课堂缺乏师生互动,教师以课件为主导缺乏相机思维点拨等,基于小学语文多媒体的现状思考,对此提出几点解决策略,以便更好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多媒体运用 策略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辅助工具。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已鲜见《童年》歌词中所形容的“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地写个不停”的画面了,取而代之的是鼠标点击的滴答声,以至于多媒体有“喧宾夺主”之嫌。多媒体的使用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多媒体信息的展示代替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等情况,而这都是与语文教学规律相违背的。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手段是把“双刃剑”,如何才能更好地驾驭它为我高效课堂所用呢?笔者就此探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中存在的误区
(一)预设课件,抑制课堂生成
一线语文老师往往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忘记了以学生为本,正在沦为课件放映员。很多新教师每日悉心制作课件,上课时仅按部就班地以课件为主进行宣讲,缺少课堂师生互动,不利于课堂的生成;学生思维在课堂中是动态的,而教师如果只能跟随预设的课件,则很难与教学生成相契合;教师在授课时常会有突发而至的灵感闪现,却常因无法及时添加到课件中而成为遗憾;许多教师习惯将问题的答案投影出示,答案是唯一的封闭性形式呈现,这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也与课堂的生成性相违背,势必抑制了课堂生成,难以培养学生明辨善思的能力。
(二)反客为主,课堂文书成摆设
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中多媒体已然成为出彩的“主角”,课程的推进离不开幻灯片,课堂多以多媒体作为承上启下的线索,课堂上上环环相扣很热闹。由此,导致学生真正端起书的时间被压所得越来越短,甚至有些课堂上语文书成了摆设。有研究显示整书阅读与孩子成人后的意志品质坚定与否成正相关,而对于低年级学生则更是要从小建立起纸质书阅读的习惯。
(三)课件主导,缺乏相机思维引导
在低段语文课堂中,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较不丰富,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可以更好地建立学生已有认知与所学知识的练习。因此,不少教师也就在课堂中以多媒体代替教师点拨引导,以直接演示图片或者FLASH动画、视频等方式来取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的语境语义大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思维则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与内化的。而对语言的直接定义会破坏学生联想的意境与画面感。如《荷叶圆圆》中荷叶像什么?在问题之后就直接出示文中荷叶的喻体“停机坪”的图片,虽然学生能快速理解名词的意思,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进行思维的再拓展与再发散。
(四)脱离板书,写字教学依赖课件
随着多媒体书写软件的开发越来越到位,不但能变化各种字体还能动态完成笔画笔顺的教学。不少老师在小学低年级的写字课中陷入依赖多媒体软件教学,完全脱离板书的误区之中。但实际上,板书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在书写时可书可停,在教授重点笔画时配以教师口授引起学生的注意;板书可将书写时的运笔轻重缓急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自然将运笔方式内化吸收,这是多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此外,黑板还具有即时重现力强的优点,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随写随看随标注,还方便增删内容。而写得一手好字的教师的示范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反之,长期使用多媒体的学生,其书写缺乏灵动的美感,长此以往得不偿失,朗读之不可以多媒体替代之原因亦是如此。
(五)设计不当,分散注意适得其反
多媒体使用的初衷是减负提效,但如果使用不当往往背离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初衷。如为了追求辅助教学的表面美观,有的课件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导致版面过于花哨。有些低年级语文老师为了符合低年级孩子儿童化的特点,在多媒体课件中增加了一些动态的卡通图标,课件出示后反倒全班哗然,几经调控还是有学生兴趣勃勃地议论着可爱的图标,这样的设计反而会分散了注意力,适得其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在正确解析教材,以生为本,根据学情确定好教学目标,界定重难点的基础之上选用多媒体辅助,才能发挥其在教与学中的媒介作用,与传统教学手段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才有可能达到优化课堂,减负提质之效的目的。
(一) 准确定位,把握适量低频原则
语文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只有通过与典范的语言材料的亲密接触,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深入理解文本、体验文章意境或情感。不少老师却常忽视了这一点。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必须坚持深挖文本,以语言应用为切入点,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应当以图片信息的适量与动画效果的低频诶原则,以立足文本的引导来启动高效课堂,培养善思后生。如图片信息务必与本文主题相关,切勿片面追求美观靓丽,导致图片抢了课文文字的风头,尤其是小学低段教学中更应当谨慎使用动画插图,不要为了美观而插入无关的图像。朱煜老师在执教《狼和鹿》时,在深入解读文本的情况下,用简明的幻灯片将课文中反应狼与鹿数量变化之后的生态环境文字摘出,并且在板书中以动态的一条直线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以这条直线一分为二的两面究竟有何不同?”。这样以务实的幻灯片引起师生间的脑力激荡,达到与文本结合的高效课堂。
(二)创设情境,激起兴趣的审美原则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在课堂伊始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情境创设导入,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授《找春天》时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一听播放的鸟鸣声,再出示随风摇曳的嫩柳、逐渐消融的冰雪等图片,让孩子们在试听官感的交互中能直观感受春天,继而再让学生回到课文中,边读边找找文中的春天在哪些地方;又如在《宿新市徐公店》的古诗教学中通过画面与插入动态的黄蝴蝶来营造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境,学生在二维的动态视觉感受下体会扑蝶儿童觅蝶的心情,这远比教师大费口舌地解释来得高效得多;再如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是一篇以秋雨为线索的抒情散文。在学习文中“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自然段时,以色彩缤纷的图片,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树、金色的田野、橙红色的果树、紫红的菊花等,让学生感受五彩缤纷的秋雨颜色。在朗读课文时,使用多媒体播放“秋天的美景”,配以欢快明朗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场景之中理解课文内容,读出秋雨的美、品出秋天的独特韵味。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欣赏精美的画面,熏陶了欣赏的美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以情导入贯穿始终,这是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一。赞可夫说:“只有在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一切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因此,不仅仅在导入情境创设离不开多媒体,在重难点教学上也需要它。如现代文阅读可以单独出示重点段落或者语句,通过视听对比,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以读代讲。如支玉恒老师在执教《草原上的花》时,随着教师由浅入深地提问,同时在出示大量形色各异的草原之花图片,学生在视觉冲击中带着问题思考,从而总结出草原花的特点。这样简便易行且能最大化服务文本的多媒体设计,才正是高效语文课堂上的真切需要。但有些教师偏向于以多媒体音频播放代替师范读,甚至取代学生读,这违背了语言的学习规律。文本中往往有许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语句段落,只有亲身诵读时方能感受到语言的动人。而具有层次的文本教学时,则可以通过拎出关键语句让学生开展对比读,或以教师范读引领,让学生在句句诵读中步步走近语言文字所传达的美妙,这是使用音频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三)运用桥梁性原则,破解重难点
语文课文本类型多样,不少文本常出现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差异巨大的情况,当课文文本出现超出学生实际生活地域或文化差异或经验时,当古诗教学时难以言传意境时,这就需要通过多媒体视听架设桥梁。如《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课文就与孩子们所生活的年代不同,因此在课前就应以多媒体将其生平背景予以介绍,在学生脑中建立起具象的认识,与其生活认识产生关联,否则文中人物之于学生则仅仅是停留在课文而已。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描写的是远在欧洲的人文情境,适当使用图文视频引入必不可少。
善用多媒体营造多维感官以理解字词,内化的文字再现画面。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的“簇拥”对于二年级孩子在理解时配以鲜花团簇的画面,不需老师解释便可其义自现,而再出示人群簇拥的图片则又将“簇拥”用法巧妙迁移,孩子们明白了“簇拥”不仅可以形容花还能用来形容人。在“雷声大作”进行知识拓展时就可以配以雷声轰鸣的音频与视频效果,从视觉、听觉上刺激理解与记忆,再拓展到“雷声轰隆”“乌云密布”等同类词语。
规避多媒体使用对学生课堂生成的被拘束感。“生成”即是“自然形成”,有别于“预成”和“既定”。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教师不应对学生一味“塑造”。因此,教师在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时应尽量避免对文中提问的封闭性答案,而只出示需要对比或者强调的重点语段或者字词。语文学习提倡创造性,而设置唯一的答案则将学生思维束缚,难以形成师生间的头脑风暴,长期以往,学生的思维模式被框定僵化,对其发展十分不利。
张庆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确,凡事都要有个度,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好多媒体,充分发挥好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本,遵循语文教学内在的规律性,在深入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之上,把握好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尺度,才能追求“高效”的课堂,而学生喜欢“有趣”的课堂,若能娴熟拿捏多媒体,缜密思考、科学设计,将高效与无趣有机结合,才能扬其长避其短,更好地优化语文课堂,从而直抵减负高效的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金义明.论多媒体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教学实践.2009.
[2]刘文姗.扬长避短,追求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专题研究.2012
[3]刘开盛.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J].甘肃教育.教研学科整合.2012.9
[4]李因军.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误区, [J]. 中国电化教育.学科教学.2002.1
[5]刘文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J].科技信息.教学研究.2010(35)
[6]李克伟.李克明.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课件制作,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
[7]朱晓民.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作者:王佳玲
学校:厦门市松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