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宇: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复习策略及解题思路
发布时间:2014/12/3 21:46:25
摘要:文言文对比阅读是各地中考试题常考内容之一,它符合新课标中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有利于达到知识的迁移、拓展、创新和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复习要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既要扎实基础,又要注重方法,重视知识迁移,多角度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扎实掌握 储备积累 迁移链接 思考分析 有效训练
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文言文对比阅读是常考内容之一,它符合新课标中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这既体现出语文教学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同时又有利于达到知识的迁移、拓展、创新和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对于学生以后成长有着培养审美、提升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近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的特点
1.在选文方面,常见组合方式:课内+课内型和课内+课外型。两个文段之间一般存在着“联系点”,课外选段比较短小,一般在200-300字左右,常常是课内选段的延伸或补充,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两文段之间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课外选段与课内选段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2.题数为4-5大题,分值一般为17分左右。考查内容也丰富多样,除了考查重点词语解释,句子的翻译外,还出现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比较分析试题。
二、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复习策略
(1)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准确掌握字词句的含义。比如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要重视课文下面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2)作必要的知识归类。在复习中我们可以将主题相似或相近的作品进行归纳整理。如:我们可以把《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鱼我所欲也》等归结为言志篇;把《公输》、《曹刿论战》等归结为战争篇;把《〈论语〉十则》、《伤仲永》、《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等归结为学习篇;把《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归结为山水篇;把《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归结为治国篇;把《包拯》、《强项令》、《岳飞》等归结为人物传记篇;把《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等归结为劝谕篇;把《秋水》、《愚公移山》等归结为寓言神话篇。从而既巩固课文内容的掌握又能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同时每复习一篇课文就做好一篇课文的知识整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要句子、作家作品等,整理时注明出处,便于查找。
⑶在此基础上,可精选近几年中考的一些典型题目来有针对性地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单位时间内完成,训练学生解答此类题目的手感,不断提高和强化解题能力。
三、相关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㈠在解题时要做到自信。
面对课外文言文选段,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要相信自己经过平时的认真积累与充分的复习训练,我们已经具备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㈡必须要先读懂原文大意再动笔。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提供的注释,要利用一切提供的信息,包括出处、题目、注释等,并调动过去的知识积累,尽量读懂语段,尽量疏通文意。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㈢掌握相关题型的解题思路。
题型一:词语解释
1.该类题型的解答要把握的原则是 “题在课外,答在课内”。
重视平时积累,对于课内的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等)和常见虚词(之、其、而、以、于等)的含义及用法要牢记在心。一般来说课外语段中字词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大体是相同的。
当然,我们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词义,并将其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和判断。
2.解题思路
⑴迁移法
熟练掌握第一轮复习中以课文为单位的知识梳理。对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重点注释及常见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要滚瓜烂熟。这样在遇到课外文言字词的解释时就可以进行课内知识迁移与链接。
例:(2009宁德中考)【甲】《卖油翁》与【乙】《南方多没人》的对比阅读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夫没者岂苟然哉
联系课内学过《鱼我所欲也》中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里的“苟”可以理解为“马虎、随便、轻率”。又如:一丝不苟;不苟言笑。《出师表》中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里的“苟”可以理解为“姑且;暂且”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义,这里的“苟”可以理解为“马虎、随便”
⑵组词法
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一般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
例:(2010年衢州中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君于赵为贵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对于 “纵”的解释,我们可以尝试着给以组词“纵容、放纵”,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发现上下文意贯通,那么“纵容、放纵”就是这里“纵”的解释。
⑶推断法
推断法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大胆推断词义。
例:(2010宁德中考)【甲】《黔之驴》与【乙】《狮猫》的对比阅读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适异国来贡狮猫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当“鼠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时,“适异国来贡狮猫”。 对于这里的“适”,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这里的“适”可以理解为“恰好、恰巧”。
题型二:句子翻译
1.该类题型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两方面:一是了解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 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二是熟记课下注释重点句子的翻译。
2.解题思路
⑴领会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
“信” 指的是翻译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达” 指的是通顺畅达,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没有语病;“雅” 指的是有一定的文采,用词造句比较讲究,优美自然。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直译不通时,用意译。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关键词务必要翻译到位,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
⑵掌握句子翻译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翻译的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翻译的常用方法:换、引、调、增、删、留。
①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古今异义的词,要用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②引: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很常见,也要根据具体语境加以引申和变化。
例: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马说》)
第一个“策”:鞭打、驱使。第二个“策”:马鞭。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这里的“被”通“披” 解释为“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③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调整语序。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 (《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
马之千里者。 (《马说》定语后置)
日行千里的马。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互文句)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④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文言词语单音节词要补充为相应的双音节词。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齐国那样的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害怕他们有兵马埋伏在那里。
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竟然非常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有些句子,没有省略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句意的连贯,要增补一些词语,表
意才通顺明白。
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失去了他本来的思想。
⑤删和留
删: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起语法作用,并无实意,可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是勇气。 (《曹刿论战》)
留:凡属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朝代等专用名词。翻译时都要保留原词。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岳阳楼记》)
题型三:课文内容的理解
1.文言文对比阅读选取的文段之间一般存在着“关联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写作背景、细节设置、线索安排、描写角度、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表达方式等要素中与课内文段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解题时,务必时时留心比较,尤其是考点所要求的比较,应进行整体的彼此联系的思考、分析。同时要善于调动原有的储备积累,并联系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以及新的阅读体验、感受,去分析、比较和判断。
2.解题思路
考点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注意理解文中关键句(带有点题性质的议论抒情句子);②善于调动原有的储备积累,通过参考课内熟悉的“点” ,由此及彼,来理解课外陌生的“点”;③对于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作者个性等因素要多留心。
例1:(2009宁德中考)【甲】《卖油翁》选文与【乙】《南方多没人》选文的对比阅读
12. [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本题就是属于“比较主旨情感类型”
思路①:注意理解文中关键句(带有点题性质的议论抒情句子),注意乙文末尾的议论句:“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只是一味求取潜水技术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思路②:善于调动原有的储备积累,通过参考课内熟悉的“点”,由此及彼,来理解课外陌生的“点”。联系课内《卖油翁》的主旨:熟能生巧。
将思路①与思路②进行整体的彼此联系的思考、分析,找出二者间的关联点加以综合,就可以表述为: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加训练(练习)。
考点2——比较人物形象异同。解答这类题思路可以概括为:概括事件窥个性;语言描写露性情;察言观色评性格。
例2:(2012宁德中考)【甲】《四知》选文与【乙】《义田记》选文的对比阅读
9.杨震和范文正公都是朝廷命官,但他们在甲乙两文中所体现的为人处世方式不同。请分别加以概括。(4分)
根据“概括事件窥个性;语言描写露性情;察言观色评性”这一思路,【甲】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乙】文“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我们就可以从中分析概括出:杨震:廉洁自律,清白做人;范文正:乐善好施,救济族人。
考点3——填空。这类题型往往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意的理解,用原文的词句或自己的概括来填空。解答这类题时首先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思路;要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多角度、多侧面思考。然后根据题意筛选文中关键词句,加以提炼整合作答。(见例3)
考点4——比较写作手法异同。常见的写作手法(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等)在记叙文阅读复习中已详讲过,这里就不做介绍。解答这类题思路可以概括为:常用写法记在心,细看文章精筛选。
例3(2011芜湖中考)【甲】《爱莲说》选文与【乙】《养竹记》选文对比阅读
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20.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第19题运用考点3解题思路: “明确思路,筛选文中关键词句,加以提炼整合”,填空为“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第20题运用考点4解题思路:“常用写法记在心,细看文章精筛选。”填空为“象征、描写、议论”
总之,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复习要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既要从单篇入手,扎实基础;又要注重方法,平时加强针对性的练习,重视知识迁移,多角度培养学生能力。只有扎实复习,有效训练,提高能力,才能决胜中考。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修订版
2. 王春玲 《文言文字词句教学例说》 《语文建设》 2010年第09期
3. 谢泳 《文言文阅读复习与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7年第Z1期
4. 余文森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年版
5. 刘丹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与训练》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第1版
6. 刘凤岭 《文言文教学实录》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作者:张海宇
学校:霞浦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