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平:“陌生化”与阅读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4/12/3 21:29:38摘要:本文从陌生化创作理论入手,试图捕捉文本与学生学习中的陌生点,探寻阅读教学陌生化设计技巧,从而引导学生带着“崭新”的目光走进文本的深处,拥抱文本,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陌生化 阅读 教学设计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种创作理论,它的意义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奇异的与实际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的感觉。文学作品是具有“陌生化”特质的文本, 这就 为阅读教学设计铺就了一条“陌生化”欣赏的道路。阅读“陌生化”教学设计就是寻找文本中的陌生点,并运用“陌生化“手法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走向文本阅读欣赏的彼岸。
阅读是一个审美过程,审美是求“新”求“异”,它需要每一次的相见都如“初见”。初见的美丽是人性和文学的永恒追求。而阅读的教学,往往有程序化的倾向,出现审美的疲劳是难免的;而充斥着信息的时代又让徐志摩笔下令人欲说还休的一低头的“水莲花的娇羞”的“陌生化”尤其的艰难;学生阅读浮躁,肤浅,教师解读模式陈旧,课堂效率低下。所有这些都召唤着阅读教学需要“陌生化”,需要借助教师“陌生化”的教学设计改变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味索然或漠然的状态,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拥抱文本,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那么阅读教学该如何运用陌生化的理论来设计教学呢?
“文本是召唤性的空筐结构,作品的意义生成,有待于读者通过活动现实化、具体化。文本的空白和未定点,有待于读者以开放的动态建构去完成。⑴” 阅读教学的 首要问题是寻找陌生点。陌生点的选择,首先看能否切入文本内涵,揭示文本的要旨;再看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能否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能否引领学生攀登阅读的高峰。
一、陌生点的常见类型
课文教学的陌生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切准作品的脉象,便能直奔主题,突破难点、重点;能思路清晰地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探索情境,把思维引向全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常见的陌生点往往有以下几种。
1、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题目丰富,凝练、夺人眼目,言有尽而意无穷,它能让学生充满阅读期待。析题,辨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陈情表》,可从题目“陈情”二字入手,设置以下问题:情包含哪些方面?本文为什么要陈情?陈述了哪些情?向谁陈情?如何陈情?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文本之情为何如此的“悲恻动人”?假如你来陈情,你将如何陈述?设计《囚绿》,也可从“囚”字入手,设置以下问题:看到“囚”,你想到什么?绿如何能囚?囚绿的作者有一种怎样的复杂情感?你有过将喜爱之物囚禁的感受吗?《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记念”,能否改成“纪念”,《祝福》能否改成《祥林嫂》,《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京的秋天》等等,这些题目所蕴含的深意,经过“揣摩”—“领会”—“涵咏”—“体味”—“比较”—“分析”—“研究”等有价值的心理过程,无疑可以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引向更广阔,更深入的空间。
2、文论
精美的文言文,前人都有不少精当的评论。这些评论“若是自己所同感的,真像得一知己,可死而无憾事。若是自己所不以为,也可从他的话里窥察作者的心境,想象昔人的生活,得到一种兴味⑵”,这是丰子恺对前人评论的体会。可见从评论入手,能引导学生探究作品内容或写作手法上的风采,很能调动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如教《项脊轩志》,不妨从黄宗羲对他的评价,“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今之欧阳修”,引导学生探究他们作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似乎是信笔而书,漫无章法,写得全是琐事,但全篇却笼罩着浓郁之情,形散而神不散。设置文中写了哪些琐事?表现了什么情感?从“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引导学生探究作品情感表达的特点,把握有发展、起伏、流荡,但从总体来看是属于平静、含蓄、深沉的特点。用“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性情体贴出来”这一论述突破《触龙说赵太后》文本教学,设置以下问题:1、什么叫“闲语”?2、哪些句子是“闲语”?3、它为什么能打动赵太后?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这是读者常有的经验。”别人的评论也可以形成阅读的“陌生化”,这是因为别人的评论特别是经典的评论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阅读视角,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审美体验。
3、背景
“知人论世”,是诗歌理解之法。从时代特征,从作者生平,从作者写作契机等陌生点出发,便能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诗的景与情,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创作的形象。《秋兴八首》,是杜甫的晚年作品,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本诗的经典,就需从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有了这一背景的解读,学生才能感受诗中意象的充满天地的悲壮的“萧瑟”。也才能理解已进入人生暮年的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无限伤感。才能感受“催”与“急”字的高度凝练,是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4、开头
经典作品的开篇,或如凤头,或如爆竹,它总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好奇心。如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百年孤独》就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 ,其突兀的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刑警队,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她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著名的开篇,开拓了故事开展的时空,像一幕电影镜头,给人以时光倒流的感觉。“见识冰块”把熟悉的事物写成为陌生,“冰块”,我们人人熟悉,为什么作者却说要“见识冰块”?那个遥远的下午,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许多年后还将会想起?那个下午为什么如此重要?那冰块又意味着什么?这样的不俗开篇,无疑是教学选择的陌生点。如《荷塘月色》开篇的“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 统帅全文,为何不宁静?如何表现不宁静?是清华园荷塘朦胧的夜色,还是江南采莲的旧俗,抑或是俗世的生活?带着这样的疑问,相信学生的阅读会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作品的思想意义也就有了伸展的空间。
5、结尾
经典作品的结尾,如撞钟,总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故挖掘结尾的妙处,设置教学的陌生点,往往能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过秦论》是一篇经典史论文,作者为了导出论述中心,它反复比照,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很难“启愤发悱”的,而如果从结尾论点句开始讲解,分步设置“陌生化”问题,学生阅读的欲望会更强烈。如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的“攻守”各指哪些段落,“仁义不施”从何可见?你如何理解仁义?联系你看过的有关春秋战国历史的作品,你认同贾谊的观点吗?这样的阅读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很快理解作品,同时还能更深刻体会到作品严谨的论述。
二、“陌生点”的设计技巧
“陌生点”设计的关键是把课文知识点,重点转化成为能牵动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导引学生研读探究课文。它追求的是“执一而驭万”的效果。是设计出一个个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辐射全篇的问题,让学生始终带着“新鲜”感、有的放矢地阅读思考。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一步步走向中心问题的目标,串起丰富的知识学习和思维等能力的训练,串起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的高度和谐统一。笔者在教学时,主要关注以下几点技巧。
1、探幽发微
陌,路也,陌生,即不熟悉。不熟悉往往是细微处,被忽视处。教学设计 即可从细微处入手,如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次要人物,或论述类文章中的论证方法,不易觉察的作者表明态度的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思考,挖掘它们与作品的联系,从而带动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即“于细微处见精神”。
《林黛玉进贾府》,这是《红楼梦》第一次借林黛玉正面描写贾府的主要人物及贾府的整体面貌。教学中往往只注意对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等描写的分析,而忽视了文中的环境描写,而文本中的三处描写却是看似三言两语,却将贾母、贾赦、贾政三个人物在贾府中的地位及性格作了巧妙的暗示。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三人住处的描写,是“挂着各色鹦鹉”的年高位高的贾母住处,是“轩峻壮丽,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的喜爱女色之风的贾赦住处,是“四通八达,轩昂壮丽”的深受皇上恩宠的贾府正房贾政之住处。
《项羽之死》是一篇慷慨悲歌的经典,司马迁运用传神的文笔演绎了这一幕。霸王别姬、东城快战、自刎乌江,这是耳熟能详的情节,教学时可以此入手,但更可以从传神的人物细节描写,即从项羽的“笑”与“泣”中去感受英雄的末路之悲。
探幽发微,看似不经意,而正是不经意,往往有意外的惊喜。相信学生有这样对文本细微处的阅读,一定有不同寻常的体验,也一定必有难忘深刻的心灵感悟。
2、隔与不隔
隔与不隔是指诗词意象运用上的技巧。阅读教学中的陌生化设计,并非是一味的陌生,就犹如戏剧舞台中“幕”有落下是为了开启,绘画中的“留白”,音乐的休止符,古典说书人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等都是恰到好处地给观者、听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的陌生化设计是“隔”,是悬念;是“不隔”,即更要“草蛇伏线”,要用教学中的每一环设计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衔接,从感性到理性,有思想的碰撞,有智慧的火花,有情感的浸润,直至把学生引入文本的深处。
如设计《谈中国诗》教学时,我便尝试这一理念。从文本的题目来说,本文并无吸引学生学习阅读之新鲜处,尤其是文本的大量引用更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但学生对中国诗的阅读理解有了一定的感性的量的积累,这便为对“新知”—中国诗的特点理性的概括,有了一个理解的支撑点。因此,教学设计我便先引导学生将自己对中国诗的理解与文本内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文中的“陌生”处,即作品的经典处:是将中国诗放在了世界诗歌史上作比较,是宽广的视野,是高屋见瓴,是大师的手笔;是作者的高明处:幽默、形象的语言,信手拈来的引用,丰富的学识,智慧的火花。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作家余华的成名作,它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位先锋派作家正式登上文坛。小说情节是荒诞的。但荒诞中蕴含真实。学生的陌生点是:先锋小说的特点。但我在教学设计时避开了这一点,而从新旧衔接点中,如情节的荒诞性入手,设计一系列问题:小说中的“我”远行有哪些经历?为什么“我”一直在寻找“旅店”?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合情理的事?“我”有何不合情理表现?请找出文中相关段落及语句。结果怎样?“苹果被抢”事件在文中是否有暗示?生活中是否有 “苹果被抢”的现象?请以课文情节为依据,大胆想象,补充情节。你有过独自旅行的经历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揣摩“我”旅行的内心感触。 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引导学生从传统小说的情节、人物等方面入手分析,又关注了先锋小说的荒诞。学生从中发现了荒诞中的真实,也深刻理解了“十八岁”的“我”的旅程中的感悟。
“进行教学,要做到靠已有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这在我看来,就是教师水平高的表现。”⑶ 关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的陌生化教学设计,既不至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处处感到“形同陌路”,反而能让学生更多了“陌路相逢,勇者胜”的心理,在攀登阅读高峰的阶梯上不断采摘路上的鲜花,直至阅读的高峰已是鲜花満怀。
3、层峦耸翠
层峦耸翠,本指山色,移植入小说创作领域,是指描述人物或事件,紧上加紧,将人物或事件由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陌生化”教学设计运用此法,即要聚焦可引发学生多向思维,开拓视野;可引发学生联想启迪,触类旁通;可引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双翼,多层面解读作品的陌生点。如阅读《堂吉诃德》时,要引导学生透过堂吉诃德表面的可笑行为,去挖掘他为正义而献身的的庄严和人格的辉煌。《复活》的作者托尔斯泰是非常博大的资源,我们在教学《复活》的同时,如果再往前走一步,把托尔斯泰主义连带着放在一起介绍,我觉得那对学生精神空间的开拓,比单讲作品要大了许多。一个代表着正义、良知、牺牲与力量的伟大形象就喷薄而出了,凌空而起了,一个巨大的精神空间整个的就出来了,就整个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了。《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经典课文,如何理解鲁迅文品和人品,这是一个难点,而这正是作品的经典意义所在。用朱自清、段政府和周作人等不同人物 ,站在不同立场,对“三.一八惨案”事件的三种不同叙述,让学生对鲁迅的理解有了更广阔的天空,延伸了文本的时间和空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总之,“陌生化”阅读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引发学生对文本深入地探究。而突破点则是教师用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的思维火花去点燃学生探索思维火花的过程。它其实是一个引燃点,通过这个点引发学生阅读思考的起点和动力。引发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在浸染中,在感受中,完成生命的体验,丰富生命的内涵。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也正是陌生点选择的意义所在。而在这实现的过程中,教师要“长袖善舞”,要静下心来调动想象力、感知力,要大胆质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阅读的素养,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高峰体验。
参考文献:
[1] 甘其勋.从创作陌生化到阅读陌生化[C] .2009
[2]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 甘其勋.从创作陌生化到阅读陌生化[C] .2009
[2]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郑玉平
学校:福州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