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连伟红:“三步走、十二招”让学生走进名著

发布时间:2014/12/3 21:26:56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名著出现在考场,阅读名著已成为一种热潮,其重要性愈发为学生、教师、家长所认识和重视。但在众多的名著面前,如何才能使学生爱读、会读、读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实践中,我采取了“三步走、十二招”的做法。
      第一步“引”——让学生爱上名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没有阅读的兴趣,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收不到实际效果。因此,我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入手,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引导学生走进名著的大门。
      1、影视激趣法。如今的学生普遍喜欢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习性,我因势利导,把观看影视作品与阅读名著结合起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集中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或鼓励学生在家收看CCTV名著欣赏节目,通过网络观看WMN、RM等名著影视,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坛”感悟法。时下,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异常,受到人们的热捧,其内容涉及面广,多以文化内容为主,又以历史、文学居多。我与一些学生闲聊时发现,这个节目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于是,我经常鼓励学生收看“百家讲坛”中与名著关联较大的讲座。通过这些精彩而深刻的名篇解读,我明显感到学生们普遍有所感悟,引发思考,激起了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
      3、名家激励法。一部伟大作品的产生,往往是作者经历苦难的结晶,像《史记》、《红楼梦》的问世,很大程度上缘于作者蒙受深冤奇辱,身心倍尝苦难。所以,每向学生推荐一部名著或教授名著有关章节时,我都会向他们讲述一下作者的生平,用作者的人生经历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励学生对作者本人的尊敬,对作品阅读的渴望。同时,也通过对作者经历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用意,更好地体会作家隐藏在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
      4、高考“威逼”法。当前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很多学生过度注重分数,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在名著未纳入高考之前,学生课外阅读已窄化为升学考试的推荐阅读篇目,更有甚者,有的只读推荐书籍的内容提要,或提炼出重点部分,将原著完全抛弃。为改变这种情况,我省于2007年开始,把《红楼梦》等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以及《论语》等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语文高考的考试范围。这也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环境面前做的反位思考,借助高考这根无形的“指挥棒”,以引起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广泛重视。
      第二步“读”——让学生学会阅读
      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如何更加有效地阅读名著,实实在在地把握故事脉络、主旨,而不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即先了解著作所处的时代、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旨等),从“小”处入手(即根据名著框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办法),以“小”见“大”,这样就比较容易了解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品的主题。
      1、时间研读法。长篇名著时间跨度一般比较大,从几年、到上百年都有。阅读时,如果根据情节的发展,分成几个时间阶段,就能准确地知道不同时间内发生的事,清楚地把握作品的脉络。
      2、空间跳读法。名著描述的故事情节繁多、复杂,阅读时如果根据地点空间来进行跳读,就能比较清楚地把握不同地点内发生的故事,或者同一地点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
      3、人物品读法。人物在名著中占有重要位置,绝大多数名著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生阅读时以人物为切入点,选取自己喜欢的人物及主要事件去品读,就能比较容易地体会作品主题。比如《家》,让学生以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进行阅读,从而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了解当时青年人的处境,进而引导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时代。
      4、场景摘读法。名著中通常有许多精彩的场面描写,抓住精彩场面描写,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使学生迅速地捕捉到著作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更深层次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著作的主题。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葬花”、“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刘姥姥游大观园”等,《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火烧赤壁”、“青梅煮酒论英雄”、“连环计”、“草船借箭”、“千里走单骑”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彩场面,每一个章节的故事既是相互联系又是可以独立成篇的。通过欣赏里面精彩的语言、动作和场景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一步步地走进人物,走进作品中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里面所蕴涵的思想。
      第三步“析”——让学生懂得赏析
       许多学生反映书读得不少,可总不见效果。我想,缺乏有效的思考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挤出时间作了一些尝试,引发学生的思考,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的质量。
      1、悬念诱读法。设置悬念有一个很重要的效果,就是悬念能给人留下很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跟着故事情节走,关心人物命运的沉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名著中的悬念作为拓展教学的一个“点”,运用向下延伸的办法向纵深开掘,从而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又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例如,我在课堂上向学生设置这样一些悬念,“一直强调以德修身、以德治国的孔子也骂过人,而且骂得很狠毒,那孔子为什么骂人,骂的是什么人,怎么骂人?”学生就会到《论语》、《孟子》等相关著作中找答案,既引出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典故,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著作的了解。葛朗台的话:“人生是个交易”,其实质是什么?卡秋莎为什么怀疑上帝?……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留一些悬念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会使学生受益良多。
      2、质疑解读法。同样一部著作,不同读者解读有不同的心得体会,争论很大,容易形成争鸣。所以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我经常鼓励他们要敢于质疑,探究反思,允许多重解读。比如,著名的《隆中对》,绝大多人都高度赞誉诸葛亮是“未出隆中、已知三分”,但毛主席评点时却评判《隆中对》战略上的失误,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就此,让学生思考,“你是如何看待《隆中对》的?”
      3、交流共读法。对于名著阅读,还可以采取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的办法,促使阅读进一步深入,并使学生激起的阅读兴趣长久保持下去。首先,我让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认真做好读书卡片,随时摘抄精彩段落、好词佳句,并写下自己在阅读时出现的感想、灵感,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每二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读书课,让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除了在必要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外,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最后,我根据学生交流中最出彩的人物或情节或感想,以命题或半命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写作。学生要写好作文,就必然会去看书,并且通过写的过程对著作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通过这种交流,营造共读名著的良好氛围,既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传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同时还使那些原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场”的影响,产生谐振,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4、设题助读法。近年来各地的高考考试,频频出现涉及指定课外阅读名著的题型。所以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我也经常设计一些类似的题目,来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课外阅读,并在学生心目中起到一个考试信息导向和反馈的作用。
      总之,激发了兴趣,学生阅读名著就有了动力;掌握了方法,学生阅读名著就有了“钥匙”;懂得了赏析,学生阅读名著就有了积累。只要教师精心安排,悉心指导,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学素养终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连伟红

学校:泉州市泉港一中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