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春:词语教学:在激活与唤醒中积极语用
发布时间:2014/12/3 21:18:29
【摘要】完整的词语学习,应当包括“由识记到理解到体悟,再到运用”这样三个基本环节。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停留在消极被动吸收层面的词语教学,是词语教学目标的严重缺失。有效的词语教学应指向积极语用,要结合文本语境及学生认知实际,运用多种方法去激活和唤醒,让学生走进词语的世界,在情境中说写,使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关键词】词语教学 激活 唤醒 积极语用
完整的词语学习,应当包括从“识记到理解再到运用”这样三个基本环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停留在消极被动的吸收层面,而应发展为积极能动的语用“表现”。“能转化为表现的吸收,才是有意义的吸收。”(潘新和语)词语教学重要的目标指向之一应是 “言语表现”:除了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词语的意蕴,还要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用得其所,使词语与人的精神同构共生。因此,词语教学要结合文本及学生认知实际,创设“积极语用”的情境,要运用多种方法去激活和唤醒,在情境中说写,在说写中使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一、运用构字规律,在激活经验中积极语用
利用汉字的形声构字规律,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读准字音,正确地理解和表达词语的语意蕴涵,提高掌握语意的本领。但如果仅止于词语的音、形、义,而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揣摩词语的色、香、味,实现从理解到运用的“质变”转化,词语教学是单薄而苍白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和联系生活经验,将词语有效内化,形成敏锐的语感,从而促进词语的理解与表达。
如一教师是这样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8》中“饱满”一词的:
师:孩子们,“饱”的声旁是“包”,“饱”是第三声,大家要把字音读饱满。(生读)“饱”的形旁是食字旁,它藏着什么秘密呢?
生:我知道了,饱和食物有关系,吃了食物才会饱,所以是食字旁。
师:你能根据形旁表义来理解意思,真棒!
师:(出示两张图片)看看这两张图片里的豆荚,哪一张才是“饱满”的呢?
生:第一张中的豆荚颗粒都很结实,鼓鼓的,它是饱满的。
生:第一张的豆子又圆又大,饱胀得皮都快破裂了,它是饱满的。
师:是的。那平时你还见过什么也是“饱满”的呢?
生:花生的颗粒是饱满。
生:柚子的果肉是饱满。
生:还有人也是饱满。
师:人是饱满的?那你说说饱满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就是、就是背挺得很直、两眼发光的人。
师:哦,我明白了,这样的人就是很有精神,精神很饱满,对吗?
生:对,是精神饱满。
师:那在什么时候你们也会精神饱满呢?
生:上课的时候我们精神很饱满。
生:考试的时候我们也会精神很饱满。
生:还有参加比赛的时候、做操的时候,我们的精神都是很饱满的。
师:看来,这个“饱满”不仅藏在生活中的事物里,也藏在小朋友们的精神面貌中。
以上教学,教师充分运用苏教版低语归类识字教材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体会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征。在“饱满”词意的教学中,教师借助两张豆荚图片进行比较,直观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理解“饱满”的基本义,并引导学生联系平时所见,用“饱满”来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尤其值得点赞的是对“精神饱满”这一引申义的理解,在学生对人的“精神饱满”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以“你们什么时候也是精神饱满的”来唤醒学生对有关“精神饱满”的生活场景的追忆,将词语有效内化。这样,在积极而无痕的语用中,学生运用词语表达生活经验也就水到渠成。
二、巧借文本语境,在高度聚焦中积极语用
一篇文章,作者为了准确而生动地表情达意,遣词造句总是精心挑选、反复推敲,为一两个词语“捻断数茎须”。这些词语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情意与表达功力,可谓片言居要。因此,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高度聚焦,给足过程;要结合文本语境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读写活动,层层剥笋地刷新对词语蕴含的认识。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和促进学生的言语发展与表现,可以让学生发现词语的惊艳之美,促进学生在言语活动中自觉地理解和运用,实现言和意的融合。
如一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就抓住了关键词“眷恋”进行深度聚焦。先由“眷”字的字形演变引导学生发现永久不变的部分——“目”就是眼睛,进而让学生体会到眷就是“依恋不舍,不断回头看”;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前四个自然段,回归文本情境想象:印第安人回头会看到什么,眷恋什么?让他们在脑中再现这片神圣土地的每一部分,巧妙地积累并运用“眷恋”遣词造句,实现与文本情感体验的对接;最后以“如果你就西雅图酋长,你会用怎样眷恋的语气来演讲”来进一步升华学生对印第安人眷恋土地之情的体验,表达印第安人对神圣故土的热爱。
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抓住关键词,以词为连接点上下连线,教学既删繁就简,又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词语积极语用的“能量”,让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融汇于整个文本语境中,“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学生的表达也变成了自然的流泻。
三、联系实际生活,在创意迁移中积极语用
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与内化离不开理解,但内化得怎样要通过外化出的言语来表现。也就是说没有运用的理解,其充其量只能说是言语材料的囤积寄存,只有将其进一步迁移运用,才是有效的内化,才能够真正实现言语结构的自我充实与更新。学生在理解词语之后,就要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如何运用词语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准确地传达思想。在这样思维过程中,学生才能实现从迁移模仿到创意表达。
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9 日月潭》中,有这么一句话:“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一教师教学“环绕”一词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说说日月潭四周都是什么?被什么环绕着?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绕”中绞丝旁的古文字,让学生发现古文字中的绞丝旁就像一条丝线,丝线可以用来缠绕东西,把东西一圈一圈围起来,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环绕”一词的语意理解。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用“____环绕_____”的句式,说说平时生活中你还看到什么“环绕”着什么。
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学生运用“环绕”一词说话时,把对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他们从简单的范式造句:“白云环绕着月亮。”到变化的言语表达:“我们的学校绿树环绕。”到富有创意的表现:“小河环绕着村庄缓缓地向前流淌。”“环绕”一词的语用不再是窄化而机械的句式模仿,而是衍生出了多种积极语用的样式,展现的是完全从文本和学生中来,又与文本语境水乳交融的创造性的表达样式。
四、具化词语形象,在体验建构中积极语用
词语是感性而神奇的。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一幅幅画面,听到一次次对话,联想到一幕幕场景、感受到一种种思想状态……这是因为阅读主体在与文本的语言对话中,凭借词语调动了自己的感官与经验对文本语言进行还原、体验,以自己的认知经验诠释作者的言语体验,并进行自我建构,从而达到言与意的融合。词语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依托具体的词语还原具化形象,让他们或共鸣、或质疑、或发现,或联想、或创生,在自我体验建构中积极语用。
请看以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8 三顾茅庐》中的片段教学:
师:同学们,“恭恭敬敬”的“恭”是本课的生字。大家看,上面的“共”像古人举起手臂虔诚地供奉神灵,下面的部分从心,表示诚心诚意。
师:读一个词要是能想象到它包含的动作、神情就把词学活了。从“恭恭敬敬”一词中,你能想象到刘备当时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态呢?来,大家都演演吧。
生:(做“恭恭敬敬”状:双手高拱,躬身弯腰,面露虔敬)。
师:刘备呀,论身份,你是刘皇叔,诸葛亮不过是一介草民,你为什么要这么恭恭敬敬呢?
生:我虽贵为皇叔,却无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我要请他出山,辅助我实现统一大业,我怎么能不恭恭敬敬呢?
师:刘备呀刘备,论年龄,你比诸葛亮长,你为什么要对一个年龄比自己小很多的人如此恭恭敬敬呢?
生:我虽年长,但才智不如诸葛亮,他是难得的人才,我需要他来为我出谋划策,我怎么能不恭恭敬敬呢?
师:你已经来了两次了,这已是三顾茅庐,还如此恭恭敬敬,你的兄弟都有意见了,你就不担心他们不服吗?
生:不会的,我的两个兄弟与我志同道合,他们会理解我良苦用心的。
师:刘备呀刘备,你在离茅庐还有半里路时就下马步行,现在又如此恭恭敬敬地站着等候了半晌功夫,还过了一个时辰,这么久,你不觉得劳累吗?
生:贤才难求,这点劳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师:这一个动作就是一颗心哪!好一个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明主!同学们,如果你们能一边咀嚼着“恭恭敬敬”这个词,一边能在你的脑中放电影,抓住这样的细节来读,就更好了!
以上教学片断,教师对“恭恭敬敬”一词的教学独具匠心:通过引导学生对“恭恭敬敬”进行具化的动作表演,体悟该词所表达的情意态度;通过联系小说具体情节还原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对话体验,使“恭恭敬敬”一词成了每个学生“脑部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成了教师、文本、学生之间一幕精彩的互动“对话”,学生在对话中不断体验建构、诠释表现,开掘出了词语教学中积极语用的新天地。
五、开拓词意空间,在补充链接中积极语用
词意是词语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下面的问题:一是浅尝辄止,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表层的意思,没有对词语丰富的内涵进行品味;二是孤立狭隘,没有站在文本的整体语境中进行前后关照,通过交互比照、拓展补遗使词语走向丰富而深刻;三是简单机械,仅仅是说说词语本身的意思、组几个词,或带领学生造几个句子就完事了,不能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语境来激活、叠加和链接,拓展词语的空间,使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鲜花和星星》第一节中“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教学“满”字,可以这样做到层层递进,意蕴丰满:首先,从文本语境“满地的鲜花”出发,让学生想象“满地鲜花”的景象,并配之以多媒体的精美画面生动地诠释了“满地鲜花”的意境,让“满”走进了孩子们的眼睛里,传达在他们的朗读中;其次,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激活和唤醒学生自己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帮助学会积累运用:满山的绿草,满屋的人、满头白发……使“满”字由内在含蕴的领会进一步迁移运用,外化为孩子们的语用表达;最后,通过拓展“满”字的其他义项,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了“满”字的内涵:斟酒时的“满上”满作为动作词使用;从爷爷奶奶的神态中感受对“生活美满”心满意足的心态;从满族人民歌舞的画面中了解“满”还是民族称谓。这些义项的补充,拓展了识字的教学资源,开拓了词意空间,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字丰厚的文化韵味。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担当。课堂上能否释放词语教学中带来的积极语用的“红利”,是对教师词语教学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考量。它需要教师的激活与唤醒,需要教师讲究策略、关注表达、激赏语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词语的感性世界中,“出生入死”、游刃有余,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实现词语教学“持久保鲜”,使学生积极能动地运用所学词语表达、表现、创造。
作者:陶丽春
学校:宁德市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