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范良兴:以校为本 研训一体 精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发布时间:2014/12/3 21:08:21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中的“研”“训”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阐述了“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精细化管理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几点做法。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发展  问题   特色   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重在“研”,“研”中出效益,研究意味着成长与发展,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就是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训”,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提高了,课堂效益也就相应提高了。我们提出了“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精细化管理理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教研室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探索出了符合我县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细化管理课改之路。
       一、以“发展”为中心,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教师专业素养进行全员培训
       针对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提出以“发展”为中心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对教师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专业素养方面进行全员培训。
      1.教学基本功培训与比赛。我校每年都组织开展全县教师教学设计培训、教学片断教学培训、说课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等教师基本功专项培训、比赛活动,特别是每年组织全县教师参加规模盛大县教学技能大赛,先指导每一个学校组织比赛,再从各校选派出优秀选手参加县教学技能大赛,课程涉及到11科目,参加教师达450多人。进而全面提高教师的基本功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
      2.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我校组织全县教师全员参与信息教育技术培训,信息技术考试。现在全县教师都通过了信息教育技术初级考试,比全国的要求提前了3年,组 织教师全员参与课件制作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从“演示工具”向“认知工具”的跨越,提高农村教师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专业教学技术能力和教学适应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新课程理念的培训。我教研室从各校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有关新课改的培训,每次培训后要求参训教师及时形成文字汇报材料并及时进行讨论与交流。由教研室牵头,为各校教师配发了学科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这些培训回来的人员,负责组织再培训学习。
      4.选派教师参加各级骨干、学科带头人培训。学校通过教研室组织教师上示范课、参加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论文写作比赛等方法来选拔优秀的教师参加各级骨干、学科带头人培训,培训合格以后的县、市、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都有“传帮带”青年教师和开展“送教”的义务。
      5.聘请魏书生、陈成龙、徐敏、缪剑锋等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为我县教师送来了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对提升我县教师业务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帮扶作用,促进我县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以“问题”为中心,倡导在各校实行精细化管理,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究
      我教研室重点推进了“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题研究模式,倡导新课程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层次合理的具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强调自主参与、互动交流、倡导教学民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用互动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从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合作的精神,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却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在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都碰到课时不足和双基不实两个问题。我们提倡课堂教学中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活动,采取以下做法:
      1.研究要在教学重点内容上展开。不是所有需要学习的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研究来掌握,探究性的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式的学习,在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上让学生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利于腾出更多课堂时间在重点问题上让学生展开研究。课堂上的研究活动一旦开展,就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充分地讨论、互动、实验和研究,“走过场”式的学生活动是一种没有实效的“活动”。
      2.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一方面靠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设计出恰当的问题,组织起能引发共鸣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要靠教师用各种课堂技巧,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
      3.课堂上学生的研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讨论最终都要在双基上体现和落实,只是课堂气氛热闹,学生却没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成为好课。
      4. 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是以教师提高、学生提高、效率提高为目的,我们教研室围绕课题要解决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集体备课组形式,对同一堂课进行研磨,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评议、汇总改进,最后形成良好导学案,我们以寿宁四中作为教研基地,“先学后教,师生互动”课改,已初见成效,这样以“导学案例展示、师生多元互动”为研究过程,教师共同参与的研摩课,能在一个主题下实现多维、多元对话,注重即时质疑、即时回应,让教师的困惑与问题及时得到关注,一些固有的旧习惯得到了改变,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师在对话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教学思路得到了拓展,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以“特色”为中心,实行精细化管理,发挥教研室优势
      我教研室采取不同形式的研训方式,包括各种类型的理论讲座、校长讲座、名师讲坛、送教下乡、课例引路、名师下校听课、评课,名师下校、名师结对子等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专题论坛,名师带动。专题论坛是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搭建的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它特别突出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和专业引领的作用,论坛的形式主要有学术专题讲座、理论学习辅导、教学现场指导等。学校突出“师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实施县内导师制和名师制,给名师、骨干教师定任务、压担子,在促使其个人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
      2.教师互动,群体效应。我县首批成立了七个名师工作室,评选出了22位名师,我们利用名师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实行“一三一工程”即一位名师帮带三位骨干教师,每位骨干教师帮带一位教师,鼓励拜师结对子,互相听课、交流。通过群体的合作与交流,扎扎实实地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水平,进而增强全县教师的综合素质。
      3.送教下乡,推广辐射。我教研室经常组织“送课下乡”活动,到各个学校去上示范课,开讲座,仅去2012—2013学年度就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教研员“送课”和开讲座达120场次,辐射推广的自己教科研成果,引领大家共同成长。
      4.引进名师,同课异构。我们组织承办多次“省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举办了“宁德市名师送教下乡教学研讨活动”。我们都是选派我县优秀教师与省市名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活动。观摩活动后,组织教师参与评课、交流、研讨,在讨论、交流中,大大提升我县教师教学水平。
      5.课题研究,活化成果。
      我们教研室会深入各校指导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县中小学有20多个各级课题结题,“十二五”我县中小学有40多项课题在各级教科研课题立项,由于教师们的积极参与,取得较大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又可以作为各校校本培训的重要素材,以此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队伍,不断增强全县的科研氛围,最终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
      实行教研精细化管理,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的研训一体化,使课改的成果与经验在研训中深化、推广与辐射;使课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研训中得到解决;研训过程成为全县教师更新理念的过程,成为提升全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傅越玲.以人为本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J].考试教研,2009.12
      2、 何宁峰.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师研究, 2011.7

 

 

作者:范良兴

学校:寿宁县教师进修校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