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韦茂生: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4/12/3 21:03:37

 

 

 摘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提高阅读能力的核心就是培养语感能力。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感能力     培养
     

 阅读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亦即语感能力。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说的就是读书要能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语语。而作为一个读者对文章神韵的敏感的感受,对文章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便是语感。从读写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吸收能力,指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的感受,是读者将个人体会的意义以及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的结果。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接受了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的熏陶,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了语言感受能力。一旦有了这种能力,阅读就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写作就可以话从心出,笔随心转。以下是对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做出的一些探讨。
      一、感知和理解,形成初步的语感
      训练语感,就是通过训练,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旨趣。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强调:读的字要多,读的遍数更要多。唐朝的韩愈自幼“口不绝吟六艺之文,手不停批百家之编”,他强调读书要多,反复诵读,吸取精华。阅读教学侧重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培养直接感悟的思维方式。
      例如,《岳阳楼记》的教学时,应注意指导骈句的读法;《醉翁亭记》一文连用21个“也”字句,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知道“也”字表达了几种语气,进而让学生通过语气体会感情。指导学生有表情地反复阅读语文教材中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并熟读背诵一些思想性、艺术性都较强的典范作品,使他们从别人的文章中去揣摩、品味各种词汇、句式的特点,去辨别和把握表情达意上的分寸感。
      诵读教学法确能在很大程度上让教学效果更好,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我这几年来,坚持每天上正课前,都让学生诵读课文(或课外摘选的文章)6分钟,发现学生以下几点变化明显:一是学生上课更能集中注意力,吸收能力强了,教师教起来也更轻松了;二是学生的语感大大加强,口语表达能力大大加强;三是学生写作语句通顺了,病句少了,写作能力有很大的挺高。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语词美,既领悟了内容,又积淀了语感。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需要在领悟文章的人文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它隐藏在语言文字之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是“非悟无以言其妙”。
      二、加强阅读训练,增强语感 
      阅读训练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成言语的阅读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样的实践训练,使学生通过规范性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形成语言直觉,进而形成较强的语感。
      在指导学生粗读作品、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研读”,也就是对作品中的词语、语气、句式、修辞,对作品的句与句及段与段的关系和首尾关系进行体会、品味和揣摩,推敲它们的匠心之处,然后再看它们对文章整体所起的作用。只有这样,读者才能真正知道词义、句义和修辞表达的效果,才能感受到语言的巧妙之处,因此,也受到了很好的语言教育,语感也就得到了培养。
       1.抓住作品中作者匠心独运的某些词进行语感培养。教师要及时抓住作品中富有“旨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文,引导学生去读、去品。
      例如《羚羊木雕》的教学文中四次提到的“贵重”和一次用到的“名贵”——
     “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妈妈)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爸爸)
     “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万芳的妈妈)
      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我”)
     “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妈妈)
      作品反复出现、一再强调“贵重”、“名贵”,还有三个“怎么能,绝非偶然。三个大人,两个家庭,嘴巴一张,如出一辙,也不是巧合。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通过感悟、品味“贵重”、“名贵”就可以感受到万芳感到了精神的威压,感受到万芳小小心灵不能承受之重。比较这两代人的“情感世界”,竟是如此截然不同,是意味深长的。
      2.揣摩句子、语段的语气、语势,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气,是句子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句话或一段话,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比如鲁迅的《孔乙己》的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语气就是推测的语气,而“的确”表示的就是肯定的语气。这两个词语看似矛盾,其实大有文章。经过仔细揣摩不难发现,用“大约”推测的语气,是因为“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而推测的,就孔乙己的悲惨境遇与当时的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社会环境来看孔乙己是必死无疑的,所以用“的确”表达很肯定的语气。
      语文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培养他们对字词句的感受能力。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寻语段关键词,吟味文章的开始和结尾,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语序的变异和超常搭配,分析语言空白处的隐含意义等。通过这样科学有序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分析能力,从而形成高级语感。
      三、运用联想、想象,积累意象,获得整体语感
      学生在阅读描写性的语言文字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有关表象,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荷塘月色》中,可以通过作者描绘的荷叶、荷花等形象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的“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美人”,对于这些喻体的形象,我们可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出荷叶的真实形象;然后联系身穿短裙亭亭玉立、翩翩起舞的舞蹈演员,刚出浴的美人,体味出荷叶之轻盈、秀美、纤尘不染。通过老师与学生一起调动了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展开了想象和联想,去体察言语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从而使语感品质得以提升。“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让阅读教学真正能够出效益,教学文本的解读确实非常需要语文老师以自己的教学经验、生活经验,来与学生共同参与研究的。”( 陈日亮语)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课文内容有效地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似信息,并使二者融合、同化,缩小学生认知结构和课文内容之间的结构差,以便迅速形成相应的意象,使语感活动顺畅进行。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语言时,应以精彩的开场,吸引学生一头扎进课文的意境中,并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沉浸于作品的意境中,让学生脑中的经验被唤起,形成相应的意象。然后引导学生以理性的精神透视语言,琢磨模糊性、跳跃性的言语。学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感悟之后,能在文外形成语言积累,丰富表象,获得整体语感。
 四、语感和思维结合,提高语感能力
      单凭直觉去感知语言文字也不会产生语感,作为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与发展形象思维联系在一起,因为各种心理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对文字所表述的本质意义的概括,对文字美的欣赏与吟咏,都渗透着思维的活动。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是读者在阅读了作品之后,有了自己思维的补充,从而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 重视语感训练,并积极调动思维活动参与,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因为语感不光是对语言文字符号和语音的感受,它还包括感知、理解、情感体验等在内的思维活动。一味地读写和听说,而缺乏思维活动,语感训练将事倍功半。相反,在语感训练中加大思维训练的渗透力,学生的语感过程就能摆脱纯感性的模糊状态和狭隘经验的低级水平,语感能力将因理性经验和认识的参与得到加强。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当前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关键。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轻松事,要有长远计划,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训练,还要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措施。教师应开动脑筋,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语感能力确实得到培养和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素琴;《探索语感教学的有效途径》[J] 新校园 2008.9
      2.陈日亮;《如是我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 2011.1

 

作者:韦茂生

学校:寿宁县清源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