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叶加兴:重视情感教育,激活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4/12/3 20:59:28

 

摘要: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掌握语文知识,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于达成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作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人们感受、理解、记忆、思考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情感活动的参与。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产生积极地行为动机,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掌握语文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需要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教育目标的需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很强的思想情感教育基础课。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情感教育,古代教育早已提倡“知情意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已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育对象的需求。语文教育对象——学生是有感情、有精神的人。实践证明,当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你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时候他们就会更乐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就会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实现教学双方知识信息的最大传递与反馈,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
      教学内容的要求。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各类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丰富的情感,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故土的思念热爱;《我的老师》反应了师生情;《背影》反应了父子深情等等。即使是说理文,诚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他反对“纯然客观、不用情感、不动声色”的所谓“零度风格”。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积极创造情感教学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情感之核,“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叶圣陶)。
      教学方法的需要。讲读议练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法都需要讲求生动形象的艺术化。阿•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教学中辅之以图像、音像、多媒体等情景教学手段,把感情寄寓于美的形象之中,达到情与景和谐,使抽象的情感信息可闻、可见、可感、可摸。创造生动具体的情感氛围,容易产生审美愉悦,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学《沁园春•雪》,运用多媒体先播放这首歌,调动学生的情绪;伴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红妆素裹”的美景画面使学生直观感受北方壮丽山河,在可见、可感中把学生带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要遵循情感教育的规律,运用特殊的媒介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美读、美写、美听、美说,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如何注意情感教育,真正让语文课活起来?
     (一)、储情于胸,以情传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材本身是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潜在因素。语文教材多为名家名作,几乎篇篇“情文并茂”,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或人与人之间的无私帮助,或反应了爱国主义情感,或对大自然的向往,或浓缩人生真谛以及种种真情厚谊,…………。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必须要进行情感的传递和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先自己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把作品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凝聚的情感愈深,蓄积愈厚,发之愈烈,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储情于胸,以情传情,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进入课文的特定情景,做到触景生情,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带着一种真切的情感从事学习。教学朱自清的《春》,努力给学生描绘一幅幅令人神往的景物图画,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更能诱使人产生蓬勃的激情,激起他们对春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学习刘大杰的《巴东三峡》,以作者为向导,引领他们游览高耸雄奇的巴东三峡,诱发他们神往蜚声海外的巴东三峡,一路群山高低起伏,心情也高低起伏;一路的江水汹涌澎湃,心情也汹涌澎湃,赏一路的美景,在心中不断升腾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一腔热血被激发喷涌,有了这样的感情,就更乐于读课文,更易于体会作者的思想。
     (二)、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课堂教学成败关键的一环,是导语的精心设计,导语有激情,才能触发学生动情。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状态时,教师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活跃他们的思维。教学朱自清《背影》前,考虑到学生与作者时代反差较大,伤感情绪越浓,距离学生生活就越遥远,隔壁就越厚。怎么办?只有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用真情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我带着深沉的感情地叙述道:“我当年考上大学,贫苦的父亲硬是要帮我背上那重重的行李送我上车,一路满头大汗,我不忍心,要我自己来背行李,父亲总是憨笑着说“不累”,到了县城就急着为我找定座位后,又下车来到窗前,不断地对我说着嘱咐的话:“要小心,不要随便离开座位,……到宁德记得来信……”车开动了,我挥手向父亲告别,父亲蹒跚着随车走了几步就又停了下来。车加快了速度,离父亲越来越远,父亲那远去的瘦削的‘背影’和来时瘦削的面颊催我潸然泪下。”此时此刻,我一次又一次地抹去两眼饱含的泪水。同学们受到了感染,动了情,有的默默不语,有的红着眼圈。这样,在未学习课文之前,学生的感情就被这浓烈的气氛所感染,父亲那伟大的爱,无形中深深地感动着他们,震撼着他们的心灵。我立刻抓住他们感情勃发之机,说:“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内容与我的亲身经历相似。”作过一番简述之后,让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划出四次提到背影,四次提到眼泪的句子。带着这样的感动和震撼进入课文,自然是乐学善思,不以为苦了。课后,有位学生修改歌词唱到:“世上只有爸爸好,有爸的孩子是块宝,没爸的孩子是根草。”可见,这段导语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他们学习《背影》的浓厚兴趣。
     (三)、语言传情,激起共鸣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充分重视语言传情的作用,既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又加强传情达意的清晰度和明确性。
      魏巍的《我的老师》,文中有这样一句,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当我们的学生读完这一段后,也笑了。为什么?因为学生心领神会地懂得了所使用的这段语言的意义,在脑海中已呈现出了两个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体会到了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用“从来不”,“ 仅仅”两个表示时间范围的虚词,竟刻画出了两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人物形象。蔡老师爱学生,从不打骂。在学生实在调皮得过分的情况下,才将教鞭“高高举起”以此来吓唬学生。而这一举动“ 仅仅”一次。可这仅有的一次高高举起的鞭子,还“好象”要落下来。当鞭子轻轻敲打在石板边上时,才证实鞭子是落下来了。这一嬉戏似的举动惹得“大伙笑了”的时候,“她也笑了”。一位和蔼可亲,温柔、慈爱的教师形象跃然眼帘。“我用石板一迎”,“笑了”,描绘出了孩子们的调皮、天真活泼、机灵、纯洁和尊敬、热爱教师的品质。短短两句,把师生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全盘托出,为下文叙写学生对老师的依念、模仿、日思、夜梦、惋惜、难忘、回忆等一系列事实做了铺垫,为展示师生间的深厚友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语言”为他们,也为我们,架设了一座互通感情的桥梁。实现了情感交融,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入境体验,加深情感
      特定的环境是最能激发人们某种情感生发的场景,传递情感、表达情感的场所。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创造的特定情境,“入境始觉亲”,让学生“触景生情”体验回味“情境”中的情感,在情感和认识活动中提高学习情趣。
      鲁迅先生的《社戏》最后一段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啊,“豆”同是那样带着香甜味的,普普通通的豆。“戏”同是那没有好内容,乏味的戏。那为什么作者感到那夜的豆好吃。那夜的戏好看呢?这就是那特定环境氛围的魅力所在。有“月下平桥内泊着的船、两岸碧绿的豆麦田地、河底水草散发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光下赵庄仙境般的戏台、悠扬、宛转的笛声、石马、石羊、渔火”。还有“一群农家孩子,聪明的双喜、善良的阿发、机灵的桂生。勤劳淳朴的六一公公和长者”。生活在这里,无忧无虑。构成平桥村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的便是作者的“乐土”,在“乐土”吃豆感到特别甜美、在“乐土”看戏感到特别惬意。
      特定环境中的情景描写,很容易激发读者去联想,尤其是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自己同好友,同学一起到郊外野餐,那怕吃着亲手制作的尚未熟透的饭菜,还感到特别香甜可口一样。这样特定环境中的情景描写把学生带入到自己经历过的情感体验中,也就更易于理解文中主人的那段感情了。
      五、运用“迁移”, 怡情怡性
      在情感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迁移作用,使学生不但能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而且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情,更重要的是渗透和加强了思想教育,对学生能起到怡情移性的作用,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原则,加快了语文教学的速度。笔者组织了一次“听音乐作文”,乐曲题为《绿水行舟》,要求学生听完两遍之后,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写下一篇作文。一学生习作这样写到:“东方鱼肚白渐渐扩散,湖面上的水气、空中的雾霭悄悄逝去,一轮红日挂在天边,为这无尽的苍穹勾勒出金色线条,为大地万物披上七彩外衣,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青山脚下,有几间屋舍,炊烟袅袅,农家主妇已在准备早饭。远处湖面上不时漂来一阵阵宽广、纯朴、悠扬的渔歌。一只小舟驶出荷塘,奔向开阔水域。渔人选好水点,摸准鱼情,朝着水面撒下渔网,顷刻间,捞上来的竟是千百条活蹦乱跳的肥鱼,它象征着江南水乡渔民千百个希望,千百个喜悦。”一段短短的文字,呈现出了一幅十分雅致的,江南水乡美丽富饶的生机勃勃的彩画,这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歌颂,从而激起学生心中自然美与生活美的情感浪花。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让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十分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鲁 勇 2004年7月江苏教育版
      [2]《当代中小学情感教学》 沈新琴  2004年6月
      [3]《情感教学心理学》卢家楣  2001年6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4]《熏陶感染与独特体验》 李镇西  2004年远方出版社
      [5]《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孙春成 1998年北京语文出版社
      [6]《语文教学》 魏书生   2000年沈阳出版社
      [7]《我和语文教学》于 漪   2003年人民出版社
      [8]《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 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作者:叶加兴

学校:寿宁县第六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