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胡大振:浅谈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4/12/3 20:56:34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绝不允许学生出“格”,学生只能在教师预设的问题转圈,这样的课堂忽视学生主体能动性,忽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本文探讨的就是教师如何及时将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提高自己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本领,实现动态生成性课堂,使语文课堂能够呈现未曾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  动态生成性   语文课堂教学   研究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绝不允许学生出“格”。语文课堂中存在着重客体,轻主体的状况。不仅一般课如此,就是公开课,也是如此。这样的语文课,表面看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但实质上还是教师中心论、教案中心论。这种课堂形态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双慧眼,及时将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智地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呢?
       一、树立新课标意识,是实现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新课标将语文教学活动描述为“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出台,一种超越预设的新的课堂形态——动态生成性课堂向我们走来。的确,动态生成性课堂形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形态,是对教学价值的一种“新”定位,是对学生地位的一种“新”认识,也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新”理解。语文课堂教学应不再是教师按照预没的教学方案机械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充分重视师生教与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进程。树立语文教学新理念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前提。
      二、追求弹性设计,是实现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动态生成”并不等于否定教学预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更需要教师精心地对课堂做全方位的假设。预设是基础,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我们要摒弃的是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追求的是开放的、动态的“弹性”设计。
      1.教学预设应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做全方位的预设。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布卢姆指出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教师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合作能力等。我们只有尽可能地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教学预设中来,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真正实现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教学预设应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空间”。教案仅是教师的教学构想,决非表演的脚本。面对生动活泼的学生,教师怎么能像背书一样与他们进行交流呢?动态生成性课堂形态,要求教案不再是线形的,不再是“饱满”的,要敢于留出足够的空间。与传统教案相比,此教案多了一份弹性的设计,少了一份僵硬的形式。教案设计可以是提纲式的,以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教师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各种即时生成的情境上,因此,这是一种为学生的学而做的预设,是使课堂生成更有方向性、成效性的一种预设。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将“动态生成”的课堂引向精彩。
      三、捕捉动态生成资源,是实现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关键
      动态生成性课堂形态,是对教育过程生动性、可变性的概括,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预设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语文课堂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作为教师,应该能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选择、整合和提炼。
      1.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
      做生成资源的催发者。好奇的心理,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动态生成性课堂形态,要求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师生在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的真情互动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样,师生间的互动对话的过程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
      做生成资源的发掘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各种资源。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发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问,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效地加以利用,其中包括出错、偶发事件生成等。从宏观课程的看,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学资源。
      做生成信息的提炼者。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从生成的角度来看,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这需要教师果断取舍,巧用有效资源,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动态生成性课堂形态的实施策略
      多向互动,生成之本。新课程倡导多元的互动,语文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元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适时点拨,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最终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教师还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质疑中、想象中、对话中生成建构。
      随机质疑,生成之源。新课程呼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一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应,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并且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机质疑。比如,引导学生对文题、关键语句、写作方法质疑让质疑促动课堂的精彩生成。质疑是科学创新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基点。
      拓展迁移,生成之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这种不对称的交流,产生了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造成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空白,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对于学生生成的模糊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作深层次全方位的探究;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
      教师则可通过争论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
      总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性课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努力探求课堂动态生成的内在规律和意义,努力提高自己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本领,使语文课堂能够呈现未曾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
      2. 王健书.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研究. 山西教育,2009.9
      3. 舒茗.小议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师的角色.当代教育研究,2007.3

 

作者:胡大振

学校:寿宁县第六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