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芸:“活”在语文教学反思中
发布时间:2014/12/3 20:53:56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循规蹈矩的教材处理做法,往往使课堂气氛沉闷。语文教师重视教学后的反思性课程资源,以人性化的高度,善于发现、挖掘、总结生成所得,让教材“活用”得更有“质”的含量。
【主题词】 语文 教学 反思
语言大师刘国正先生说:“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语文课堂教学要搞“活”,关键是教师这一教学的主导“源头”要“活”。其实,正如叶澜教授说的“课堂应是向着未知方向不断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不少的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教学的过程中都能进行积极反思并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才能,并“发现了许多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下面是我进行人物形象教学和主题教学的几个实例。
【案例一】(《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课文9、10段)
第一次教学:………
师:请同学来概括9、10段叙述的主要内容。
生:写少年毛泽公开反抗父亲。
师:有什么具体事件触发“我”反对父亲的专制?
生:有,在第10段。
师:事件的起因?
生:父当众骂“我”懒而无用,激怒了“我”。
师:毛泽东具体是怎样来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
生:离家出走,并以跳池塘来威胁反抗。
师:专制的父亲最后如何处理“我”?
生:父亲软了下来。
师:在这一具体事件中,表现了少年毛泽东怎样的思想性格?
生:有独立见解,善于思考。
师:很好,特别是少年毛泽东就已经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生:老师,少年毛泽东特别坏,会逃课,会离家出走,会与父亲叫板,这样的人还能成为领袖,我们该怎么做?
师:……..时代不同了。这个事件表现了少年中的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和反抗意识。
(学生突然发问,让我无言以对,只有按教材的分析,原则性地规范学生独特的看法)
第二次教学:(最后人物形象的分析)
师:在这一具体事件中,表现了少年毛泽东怎样的思想性格?
生:善于思考,能独立解决问题。
师:很好,然而这一事件的背后更隠长着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意识?
生:反抗意识。
师: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少年毛泽东的思想性格?
生:他有些坏。他逃课、与父亲叫板,怎能当领袖?
师:时代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在充斥着专制主义的旧封建社会,毛泽东以自己的行动有理有利有节地反抗并获得了胜利。然而当今社会,父子之间的矛盾问题不应该以过激的方式来解决,而应以开诚布公的方式或其他渠道来解决,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案例二】(《黔之驴》的主题教学)
第一次教学:…...
师:本文以虎食驴的过程反映了本文怎样的寓意?
生:庞然大物并不可怕。
师: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省之。
第二次………(由虎驴个性教学进入主题教学)
师:从虎或驴不同的角度来谈谈本文的寓意。
生:从驴在强大的对手前露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看,本文批判了无自知之明的人只能自招祸患。
生:从馿被吃掉的结局看,本文告诉我们应认真踏实地学习,只有实际本领才能立足于社会。
生:从虎战胜馿的过程看,遇到困难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战而胜之。
……
师:同学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提出了对本文寓意的理解,说得有理有据。其实,角度不同寓意就各不一样。但如果从本文的主角馿的下场看,确实能阐明一个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以上两个案例都有前后不同的两次教学。后一次都是对前一次用教材情况的反思、调整和实践。我们从活用教材的不同情况看,教师善于总结反思生成的资源促使课堂更具活力。
首先,第一个案例中,对人物形象的教学,从第一次教学“突然尴尬”到几年后经过反思调整的第二次教学的“应对自如”。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提问的“异议”也许正是生成教学的火花。 本案例中“坏孩子”、“坏学生”的少年毛泽东成了老师引导学生生成对“隔代交流”模式,多元化的解读。的确,也只有教师这一“源头”活了语文课堂之水才能充满生机,能让学生游进语文学习的乐园。
其次,第二个案例中的主题教学,从第一次教学的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以教材来教的方法,我深刻体会了其中的沉闷。然而,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大胆地放开从多个角度来抛出对主题的不同理解,很显然,那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多了。当然,在多元解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能脱离文本,不能缺乏价值引领,才不至于让学生对五花八门的“主题”出现误读的现象。因此,第二次教学中最后还有一个正本清源的梳理。
总之,教师应重视积累教学后的反思性课程资源,以人性化的高度,善于发现、挖掘、总结生成所得,让教材“活用”更有“质”的含量。
作者:刘美芸
学校:永春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