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杨:积累·欣赏·发展——实现初中文言文分阶段教学的目标
发布时间:2014/12/3 20:47:49
摘要:现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兴趣不浓的教学现状,根据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有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语言文学欣赏的体悟性、语言文化习得的人文性三个层面,因此,我们可以相应地把初中文言文整体教学分为“激发兴趣、积累运用”“深入文本、欣赏体悟”“学习致用、发展思维”三个阶段。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积累、欣赏、发展
优秀的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的精髓,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一坛埋藏已久的美酒,越品越醇,让我们浸渍其中,陶冶性情,传承文明。所以,新课程改革以来,编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文言文内容,提高文言文的地位。但是,由于文言文与现在生活的距离感,学生普遍的恐慌感,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为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兴趣不浓。[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所以,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适应,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有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语言文学欣赏的体悟性、语言文化习得的人文性三个层面。[2]
虽然,这三个层面无法割裂,但是在文言文的教学的不同阶段,应该各有侧重,分清主次。因此,我们可以相应地把初中文言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七年级,激发兴趣、积累运用;八年级,深入文本、欣赏体悟;九年级,学习致用、发展思维。有规划地开展文言文教学,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更上一层,为进一步的深造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以初中文言文为例[3],具体说明三个阶段性教学的实施办法。
一、激发兴趣、积累运用
七年级的文言文,立足学生,特点鲜明。首先,篇幅比较短小,易于背诵掌握;其次,情节生动形象,题材贴近学生生活,体裁多是小说、寓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所以,第一阶段,教学目标主要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上,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喜欢的文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扎实积累难度不大、数量不多的文言字词,为初中阶段更多、更长、更难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文言的兴趣,学生就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地学会文言、学好文言。同时,对文言文的兴趣,又应该建立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之上。不懂,有何兴趣可言。所以,两者相辅相承,在这一阶段显得极为重要。
现以《童趣》为例,说说这一阶段的具体教学:
1.课前作业:童年的趣事,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淡出记忆,但是,一定有些趣事留在母亲的记忆中,课前请学生回家与父母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趣事。比如:有学生说到,自己小时候什么都往嘴里塞,包括鞋子、虫子等;有的学生把家里的阳台灌满水,想象成大海,把纸船放置其中;女生们小时候“过家家”“扮新娘”;男生们在山坡、树林间“激战”……有了这样的回忆,不仅创造了快乐的学习气氛,还为《童趣》的学习作了铺垫。
2.课堂学习一:作为初中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一定有文言文翻译方法的介绍,介绍一定要简单生动,让学生兴趣盎然。用一句顺口溜概括,就是“(短信)留不,换条简便(短信)”,即留、补、换、调、减、变。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提示学生在课文中找地名、物名,学生边读边在课文中标记,就能找到:蚊(子)、白鹤、土墙、花台、小草、虫(子)、山、树、癞虾蟆。
(2).“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告诉学生这就像小学常用的“组词”, 并且告诉学生这是文言文翻译用得最多的方法,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让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多组词“余忆童稚时”,学生可能会组成“多余、回忆、童年、稚气、时间”。只要组词了,就一定肯定学生。教师不急着指出错误,也不急着要学生指出错误,让他们先连词成句,补充句子中所需要的成分,如“多余回忆童年稚气的时间”“多余回忆童年稚气的时候”。在学生觉得还不对的情况下,仍不急着纠错,可以顺势介绍下一种方法。
(3).“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学生自然觉得“多余”翻译得不对,此时再由教师或学生纠错,把“余”翻译成“我”。学生再连词成句,很容易就翻译出来,“我回忆童年稚气的时候”。这对于小学基础薄弱、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来说,翻译了句子并获得肯定会欢心鼓舞。
翻译一句话成功后,可以让学生接下来翻译第二句,“能张目对日”,组词后成为“能力张开目的面对日出”,替换后成为“能力张开眼睛面对太阳”,再修改后变为“能够张着眼睛直视太阳”。
接下来,按照同样的方式翻译第一段,学生共同组词,共同纠正,共同修改,在反复练习中体会错误语句的乐趣,在修正成功后体会正确表述的喜悦。
然后,给学生自己充足思考翻译的时间,让学生用铅笔在练习本中翻译第二段。无法翻译的,一伙提出来,师生一起帮助解决。在这一时段里,观察学生充满笑容的脸,可以知道学生是快乐的、热衷的、认真的。
在解决第二段学生疑难的环节,除了强调生词、难词外,顺势介绍翻译的其它三种方法。
(4).“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语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翻译时应是“私拟作舞于空中群鹤”。
(5).“减”,就是删除。减掉、删掉无须译出的词。例如:“使之冲烟而飞鸣”翻译时应是“使之冲烟飞鸣”,删减掉“而”字。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作青云白鹤观”中的 “作”指的是“构成”的意思。
方法的介绍,差不多需要一课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调整,但一定多给机会给薄弱的、恐惧文言的学生,并且及时地鼓励他们,这对他们初中阶段的学习,特别是文言文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业:复习学过的语段中的字词;运用翻译方法在练习本中,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3.课堂学习二:第二课时,首先,应该对前一课时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即复习方法和文言词汇。在这一环节,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如必答和抢答。在抢答环节,由于新词量不多,学生正确率极高,回答面广,热情高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必答环节,或考查或展示了部分内向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事实证明,原本内向的学生在必答环节一旦正确,就会更自信主动地参与抢答环节。所以,多给这些学生机会,降低考查的难度,有需要的情况下加长竞赛的时间,都能鼓舞学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就是把剩下的文言部分疏通,不急于把课结束,一步一个脚印地反复训练文言翻译的方法。然后,为学生归纳重点字词,减轻学生负担。
4.课堂学习三:不急于上新的课文,还是可以用竞赛的方法,考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减少学生对文言的“畏难情绪”,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概括课文的三个事例:“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再联系课前作业,看看作者有没有和自己童年相似的地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中作者“观蚊成鹤”的专注与想象力,“神游山林”的天真快乐,“鞭打蛤蟆”维护正义的英雄气概带来的乐趣。
如果有时间,教师还是可以继续竞赛。最后结课肯定学生的能力,激发他们以后的学习兴趣。
所以,虽然一篇简单的文言文,我们发费了三个课时。但是,纵观一下内容的安排,我们反复训练了新方法,反复识记积累词汇,反复肯定学生激发兴趣。而且,学生在充裕的时间里思考,在快乐的氛围里翻译,在喜悦的心情下积累,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与学生一致的心理体验,缩短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距离感,减少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
无论是文言文的翻译方法,还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都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反复地运用,最终,不仅让学生觉得文言翻译有规律,文言词汇易于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根据教材故事情节,让学生感受到似曾经历的熟悉感、体验轻松快乐的氛围,真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文言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深入文本、欣赏体悟
八年级的文言文,与七年级相比,首先,篇幅明显增长,文言词汇量明显加大。更重要的是,故事性明显减少;状物绘景的文章居多,如《桃花源记》、《三峡》、“四个记”等;体裁更加丰富多样,有“铭、说、记”等;表达方式除了记叙之外,多了抒情议论如《陋室铭》、《岳阳楼记》等;写作方法上多运用借景抒情、借物寓意等写法,如《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主题更加深刻,如《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等,在景色之中饱含深情哲理,需要进一步欣赏体悟。
因此,第二阶段,除了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充实积累文言词汇外,教学目标更主要的是在语言文学欣赏的体悟性上,即深入文本,欣赏体悟。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情境创设更多地是依靠文本外的联想假设,依靠教师学生的语言烘托,来理解课文文本,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第二阶段的欣赏体悟,更多地是依赖课文文本自身,依赖文言细致逼真的描写,通过对文句反复揣摩体会,去想象感受文句之内或之外的大千世界美丽奇特的景象,以及作者丰富变化的情感。
现以《桃花源记》为例,说说这一阶段的教学:
课堂学习一:第一课时主要还是承接七年级文言词汇的积累,以疏通文言字词,帮助学生理解为主。这一阶段,有了之前文言扎实的积累,借助课下注解,学生就可以自主翻译、自主质疑,学生互助答疑、教师引导解疑。
课堂学习二:第二课时,重点是带学生深入文本,品味桃花林与桃花源的美景,感受桃花源内的生活,解读作者描写世外桃源的原因。这三个重点可以用三个大问题六个小问题来分解:
1. 桃花林(源)如何,体现在哪里?“美”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出。重要的是品味美,所以一定要求学生反复揣摩语句,结合文言词句说明其“美在哪里”,用“我和捕鱼人一起……看到了……景色”的句式来回答。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美在“我和捕鱼人一起泛舟小溪之上,看到了青葱的山林倒映在清澈如镜的溪水之中,沿途一片缥碧,时不时,看到各异的飞鸟在天空中滑翔的英姿,听到它们在山林间鸣唱的乐曲,感受到它们与溪水中鱼儿嬉戏的欢乐,真是一幅快活的美景。”就这样,师生共同想象,与捕鱼人一起,轻舟溪上,弃船上岸,欣赏一路美不胜收的景色。
2. 桃花源内人们的生活如何,体现在哪里?“乐”的特点也不难得出。但是,还是要求学生品读文言语句,用“我和捕鱼人一起,在桃花源看到了……生活”的句式来回答桃花源人“乐在哪里”。如从“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中可以联想到“我和捕鱼人一起,在桃花源看到,一片肥沃的土地上,男人们在辛勤劳作,有的在绿油油的田地里施肥;有的在幽静的池塘上喂食;有的在新建的菜园里搭棚……突然传来嘹亮的歌声,原来是溪边洗衣女子在歌唱,接着织布女子、淘米女子、采茶女子……幸福的歌声就这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真是快乐的生活。”就这样,师生就与捕鱼人一起,鸟瞰桃源,看到男女老少“其乐融融、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
3. 桃花源在哪里,作者描写的原因是什么?在感受了美丽奇幻的桃花源景色,安居乐业的桃源生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桃源的美和不在“世内”而在“世外”,所以是“世外桃源”。 作者对这如梦般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细致刻画,正说明了心中无限的向往,以及对残酷现实无情的批判。
本阶段反复训练学生深入文本、品读语言、欣赏体悟的能力,因此,学生不仅增加了文言词汇,更深入地理解了文言词汇,而且通过文句去合理想象其所描绘的景象,真切体会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学生往往被深深地触动,发出一声声的感叹“真美、真好、真神、真可惜”。此时,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已经不停留在外在的兴趣,而是深入理解后的热爱。
三学习致用、发展思维、
九年级的文言文,较之八年级,政论性的文章明显增多,如《出师表》、《生于忧虑,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虽有仍人物传记性的文章,如《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等,但不停留在叙事写景,在主题上更深一层,从个人的“或喜或悲”,上升到国家的兴亡、真理的思辩,相应地表达方式上,也从“期期艾艾”的抒情,转化为“铿锵有力”的议论,主题鲜明,论据有力,逐渐与高一文言文如《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等接轨。
因此,第三阶段,作为整个中学时期承前启后的阶段,除了不间断地积累回顾文言词汇,在中考考场上学习致用外,教师的教学更应该开始为学生高中的学习做准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学目标主要在语言文化习得的人文性上,即学习致用、发展思维。
教师通过介绍教材中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杰出谋士的论策,让学生看到一个人的思维,有时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结局(如《曹刿论战》)、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如《唐雎不辱使命》)、左右一段历史的方向(如《生于忧虑,死于安乐》)……但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又与个人丰富的学识阅历、深厚的爱国情感有关,所以,此时,广博见识,体验人生,传承中华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为关键。
现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说说这一阶段的教学:
课堂学习:这个阶段,仍然要重视字词的积累,只是这一部分学生基本能够完成,在此我就不再细说。重点从作为小国安陵国的外交使臣,唐雎是如何不卑不亢地瓦解秦王的侵吞阴谋的历史典故中,说说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发展学生思维方面。
这是学习的重难点。课文描写了秦王与唐雎的三次对话,即三个回合的交锋。首先,教师让学生品读语句,分析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从“其许寡人”强硬的语气上,不难发现一个恃强凌弱的秦王;从“易安陵”、“以……存者”、“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看到一个虚伪狡诈的秦王;从“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知道一个冷酷残暴的秦王;从“挠、长跪”明白一个外强中干的秦王。
面对这样一个秦王,唐雎在三次交锋中都有一个意思相同的词,即“弗、否、非”,在思维方面上,都采用否定思维,完全出乎秦王的意料,压倒了秦王的气势。
唐雎作为一个外交使臣,仅有否定的思维,难免有点挑衅的色彩。所以,在交锋中,唐雎还是积极应对、步步为营的。第一回合,面对秦王的强硬,唐雎强调要“终守之”,不会交换,语气上也是不容置疑的。第二回合,面对秦王的虚伪,唐雎不戳穿,就假设秦王“易地”的前提是真的,但是,安陵国也有自己的“真前提”,作为先王的子民,不能违背祖宗立下的规矩,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这样的前提,是秦王无法改变的。秦国的祖宗家法也是秦王必须遵守的。所以,秦王无可奈何,被逼着露出其本来面目。第三回合,秦王直接粗暴残忍地告诉唐雎,他要用军事手段,强占安陵国,而且会造成生灵涂炭的惨剧。面对强大的秦国,安陵国自然无法抵御秦王的“天子之怒”,因此,唐雎不在“国与国”悬殊实力上做无用的争论,而是要与秦王进行一场“我与你”个人间的殊死搏斗,并且用三位“士”的事例推理论证自己是一定会成功。贪生怕死的秦王,立刻乱了阵脚,丑态毕露。因此,唐雎作为外交使臣的此次斡旋,最终取得了成功。
此次斡旋,是唐雎思维与秦王思维大战后的胜利。包含了许多思辩的方法,其实在第三阶段的学习中,教师通过介绍杰出学者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逐渐获得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借古鉴今,增长学识,习得传承了中华文化中不畏强权、舍生取义、爱国爱民、坚持不懈等优秀的品质,为高中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为走上社会成为一个爱国爱民的公民作好准备。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把初中文言文教学作为一个有计划的整体,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把它细分为三个小阶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积累文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文字的深邃海洋里去深入文本、欣赏体悟,让学生在丰富语言文化的殿堂里去学习致用、发展思维。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真正地把古代文化的精髓吸收,内化为个人优秀的精神品质,内化为个人处事思维的方法,才是真正把文言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使文言文教学在学生现代的学习生活中“鲜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钱毅、罗幸.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12期
[2]朱小健.关联•交融•传承——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J].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1期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董均贵、陈永富.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研究[J].今日南风.2009年第1期
[5]韩焱. 引领学生步入古人的世界———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体会[J]中等职业教育. 2009年第32期
[6]王锡丽.“文”为归宿,从“言”出发——谈中学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关系[J].语文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
作者:陈杨
学校: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