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李芹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4/12/3 22:34:51

 

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好文章,可以说是困扰作文教学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老问题。提起写作文,许多学生就会头疼,憋了老半天,也不知从哪里下笔才好,好不容易勉强凑成一篇文章,也是空洞无物,味同嚼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对写作没有灵感,没有激情,缺乏兴趣,甚至有些害怕。这样一来,在写作技巧上老师讲得再多也没有多少效果,学生写不出好文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何改变作文教学出现的这种死气沉沉的局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主要作用就是促使学生爱好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作文教学当然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如果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就会兴致勃勃地去研究写作,努力去克服困难完成写作,甚至爱上写作。用孔夫子的话说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既然兴趣对写作至关重要,那么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努力明确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明确写作与现实需要的关系,明确写作对人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使之自觉地把写好作文与实现远大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从而使他们从“奉命作文”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增强写好作文的强烈责任感,产生主动写作的欲望和兴趣。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想学生爱上写作,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去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现代社会是以高社交化、高效率化和高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任何人要想成为时代的宠儿就必须学会交往,并善于表现自己,而应用文又是交往和表现的一个重要工具,例如求职信,证明信,申请书等。学生一旦明确了解了写作的“有用”,就会自觉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同样,如果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感觉到了写作的“有用”,自己明确了写作与现实的关系,也会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比如,学生所在的班级办板报要请他们投稿;邻居大爷有事写信请他们代笔;校运会要请他们写广播宣传稿;村里老伯请他们写寻物启事等等。这一切都能让他们认识到写作的“有用”,促使他们自觉地去写作文,并努力地写好作文。
      二、巧妙创设情境
      有的老师在布置作文训练时,只是简单地把作文题写在黑板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又怎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兴趣,让学生写出生动、活泼、有灵气的好文章呢?在实践中我发现:只有抓住学生最熟悉,感受最深,体会最多的话题去点拨,巧妙创设写作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就提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然而,学生写作文,毕竟是一种教学活动,完全走“生活—思想—文章”的路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条件下,也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从而获得写作的兴趣和冲动。
      我曾经做过这样一次写作训练:在学校运动会结束后不久,我马上布置了《运动会期间,我                 》这个题目让学生写作。与以前不同,学生没有出现一见题目就束手无策的样子,而是一个个跃跃欲试,带着或激动或欣喜或深思的神情开始了写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为每个同学都参加了校运会,都很熟悉校运会,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会,且距写作时间不长,所以有话可说。评改中我发现几乎人人都能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由此,我得到启示,在写《说句心里话》时,我故意在布置写作任务前,在班上开展了一次说话训练活动:让每位同学到讲台上说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心里话。结果同学们慷慨激昂地说出了许多知心话。然后我作了总结,说明写作文不外乎是“我手写我口”,最后我在黑板上板书作文题目,要求大家用笔把刚才自己所说的话整理一下,形成书面语言——作文。这样,在学生动笔写作之前,如果我们教师作了精心准备,巧妙设置了相关的写作情境,就会是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写作时不仅有东西可写,有情可抒,而且文思敏捷,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真正使写作文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三、及时点拨技巧
      从根本上说,文章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文章来源于生活,然而作文又并非是对生活的照搬,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有它自己的生成规律。同样,中学生写作也必须遵循这些规律,需要掌握并运用一定的作文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给学生点拨一些写作技巧。我在这里所说的“及时”,是指在平时的作文评讲或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仿效,并最终做到灵活运用。例如,我在评讲一篇题为《坏妈妈》的范文时,就适时点拨学生,让他们领悟:虽然文章题目写“坏”,文章前半部分也处处写“坏”,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妈妈的崇敬与热爱,这样反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这就叫欲扬先抑的手法。这种及时的点拨,激发了学生仿效的意愿,比专门谈写作技巧的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之后,我马上布置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写一篇题为《讨厌的           》的记叙文,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更是异彩纷呈。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如能深入其中寻找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适时加以点拨,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多加学习和仿效,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如当年在讲《故乡》时,我曾提问: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我加以明确:暗示了人物的心情。接下来我提醒学生:今后我们自己在写记叙文时,也可以采用这种“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心情的手法。又如,当年讲到《驿路梨花》时,我把文章中:“悬念迭起”的特点作为课文的重点进行分析,并及时点拨学生如何使用这种写作技巧。然后,我安排学生写一篇题为《难忘的经历》的记叙文,要求在叙述中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果大多数同学都做到了,叙事时能巧妙地设置悬念。
      四、积极评价习作
      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本属信息反馈的范畴。在这里我之所以把它单独提出来进行介绍,只是为了强调评价的态度要“积极”,也就是说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要尽可能多用表扬,少用或不用批评。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在对待学生写作上,恐怕它未必有用,著名的教育家赫洛克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他的实验中经常受表扬的那组学生成绩最好。同样,对学生习作进行积极的评价也肯定能够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适当的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
      既然这种理论对作文教学很重要,那么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务必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习作,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和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写法,多肯定他们写作中获得的成功。美国教育家卢布姆指出:“学习中经常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兴趣。”对此我深有体会,08届我所任教的一个班有几个同学写作文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甚至找理由不交。当时我就断定他们对写作有一种畏惧心理。于是在以后的作文讲评课上,我总是想方设法找他们作文中的优点,一一加以表扬。经过长期努力,到毕业时这几个同学对作文的态度明显发生了改变,写作文都能按时完成,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再也不怕写作文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评价中的批评方式,只是提醒大家在使用时要谨慎,注意方法,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学生并非天生对写作文“畏之如虎”,只要我们教师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在这方面多动脑筋,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同时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就一定能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改变学生怕写作文的局面。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真实感人,有灵气,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作者:李芹凡
      学校:泉州市洛江区马甲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