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晋:借跨科知识之石,攻说明文教学之玉
发布时间:2014/12/3 22:33:52
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客观地解释说明的文体,虽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但客观性往往又限制其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和可读性。学习过程中,易流于机械记忆,教与学显得枯燥乏味。
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笔者尝试在课堂上注重跨科知识的利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树立新学习观。
一、充分利用兄弟学科,丰富语文课堂实践
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加深对苏州园林特点的印象,笔者要求学生带来他们美术课上所画的图案和美术画。在展示比较的过程中,调动学生所学的美术知识,引导学生体会:图案美虽是机械重复,但对称使它有一种均衡感、稳定感,具有庄严华丽的气质;绘画美显得朝气灵动、独具个性,富于自然情趣,虽不对称却有视觉平衡的效果。这一来,为什么北京园林是对称布局,苏州园林却追求不对称?二者是单纯的“孰好孰坏”呢,还是“各有千秋”?学生思维被击活:北京园林主体是皇家建筑,为体现其恢弘气势、王者之尊,故采用“对称美”。而对苏州园林的鉴赏,学生就主动地在课文中寻找描述性语句,回答了苏州园林的“绘画美”。再稍加归纳,学生得出从“园林的建筑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林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方面介绍了园林的主要特征。课文的说明顺序自然清晰地显露了出来。
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笔者又让学生的几何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了一回。“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把整段课文四个特点背下来,学生都大呼“悲哉!”笔者先在黑板上画出了“赵州桥桥身俯视平面图”,留下其中各个数据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填好。接着,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桥身的侧面图”,请一绘画水平较好的学生板演。随后的评价过程中,其他学生不自觉地寻找画得不尽善尽美之处。纠正过程中,他们已完成识记过程,并加深了记忆印象。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全面发展的学习观
学生逐渐明白了各学科的知识其实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笔者指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地理气象知识,提出可以结合地理学科中“雨的形成条件”识记云的形状和天气变化的联系。但只有联系还不够。学生质疑:“晕”和“华”都是水汽折射阳光而形成的,但为什么颜色排列的顺序会相反?笔者借机鼓励学生:“这是物理学上的‘光学原理’,老师一时半会还真解释不了,你们可以自己去查找资料,或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自行分析,再请物理老师评判,把结果与我分享,让我们一起进步!”学生在释疑的“征途”上,既认识语文知识的工具作用,主动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又促进他们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主动探索。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得以确认。
三、重视自身知识的融合,促进学生人生观初步形成
说明文中所涉及的绝不仅是三、两学科的知识,有时甚至一个问题牵扯了好几门学科。如《死海不死》一文,死海成因的三方面内容中,死海独特的地理环境,这是地理知识;死海周围的气候特点,是气象知识;死海水的成分,是化学知识;死海盐浓度、矿物质含量的计算是数学知识;死海浮力存在的原因,是物理知识……教师自身如果没有较全面的相关知识,想言之有理、言辞确凿都有困难。教学中,除了自己注意涉猎各方面知识外,还常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死海不死》一文教学中,笔者随手画出死海周边的简略地图,学生惊讶地问:“老师,你为什么能记得那么多,那么清楚、仔细?”笔者笑着回答:“这都得益于当初对地理的认真学习。只要努力学习,你们不仅能达到,而且会超过老师的水平!”随后又引导他们注意:说明文的作者中,有很多是各方面的学者、专家,甚至是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写出这么精彩的好文章,难道不是因为拥有渊博而全面的知识吗?学生体会更深刻了。“为人师表”乃师者本职,教师自身素质能对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则师心无愧矣。
由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思维面得到拓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相关学科知识来加深对课文理解,同时既掌握本学科知识,又复习、运用了相关学科知识,学生形成自觉地将所积累的知识不断尝试运用的习惯,以解释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构筑起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体系。
因此,说明文教学笔者认为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学科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姓名:郭文晋
学校:泉州市泉港鸠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