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阳:开发文本资源,拓深写作教学
发布时间:2014/12/3 22:29:07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听、说、读、写”无非就是“吸收”和“表达”两类事。 “听、读”是学习积累过程,而“说、写”则是具体表达的结果。合二为一,即“积”与“发”,语文教学应做到能“厚积”方能“薄发”。培养“会写”能力成为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而如今的语文课堂中培养“会写”的主要途径是作文课。鉴于当前教育的种种现状与因素,现阶段农村的初中学生,生活阅历少,想像能力差,语言表达弱,导致写作兴趣不浓,写作能力不高,依赖性很强。面对作文写作,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作文题目一布置下去,学生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很多次不少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交作文,有些勉强交上来的作文,也可看出大部分是应付式的。在批改作文中更是发现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是依靠“优秀作文选”进行模仿、拼接、改造 “创作”的。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写作文不再成为农村初中学生的负担,让他们不再为写作文而累?怎样让学生形成一种好的作文习惯并乐于写作呢?我相信这应该是每一位作为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教学是“读”的一部分,而学生作文写作则是“写”的重要组成。能读,会写,是我们做为语文教师的一个期盼,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性目标。而作为课本阅读教学为主的初中语文课堂,课文的阅读文本又何尝不是作为作文教学的很好范本呢?依据笔者的教学所得,阅读与写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是相互促进的。阅读应该成为写作的根基。
(一)阅读教学与培养写作兴趣
所谓兴趣,心理学上认为“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该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只要学生想写、肯写、乐写,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来。语文课本里的课文都是非常优秀的、有一定代表性与特色的。其中更不乏很多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共鸣的内容。在刘亚洲《给儿子的一封信》中,作者给儿子提出的“两个缺点”和“两个希冀”不也正是如今学生的生活与教育存在的问题吗?而在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中所谈的女儿遇到“爱情”问题又何尝不是如今的初中生的困惑?因此在教学中适时的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生活中困惑及性格的培养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很好的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像这类的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似或相近的文章,课本中比比皆是。《心声》中的所体现的学生心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童年玩事的回忆,《清兵卫与葫芦》中涉及到青少年兴趣与父母的教育问题,《十三岁的际遇》中田晓菲想成为北大的“不系之舟”对学生而言亦是一篇励志之作……只要善于用心、乐于发现,课文阅读教学将不会是枯燥无味,而会是作文教学的兴趣平台。
(二)阅读教学与积累表达创新
语文课本上所选择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而这些文章本身就包罗万象,可称得上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是能记诵经典并化用。二是圈点划记并品析。要善于把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还要勤于读书写心得作评析等。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对车站送别时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外貌、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无疑成为动作描写的经典,原来在动作描写中也可以如此富有感情。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课文中对春风“抚摸”之感、春雨的“轻柔”之态、春花“甜美”之馨、春草“生机”之力、迎春的“欢喜”之情等的细致描写,在引导学能通过修辞、表达、情感、结构、语言的评析之后,指导学生对我们所处的地方初春季节进行描绘,并达到举一反三之功用。
(三)阅读教学与作文结构布局
作文中心是“灵魂”,材料是“血肉”,而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常见作文结构与教材中的文本又何尝不是相似的。如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在学完冰心的《忆读书》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谋篇布局,文章开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引出“读书”的话题,而后回忆读书经历又契合了标题“忆读书”,文章在结尾处又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九字来点出中心。这样的结构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是既简单而又实用的的结构方式。在教学演讲辞《我有一个梦想》后归结出本文特点:言简意赅、内容丰富;线索分明、层次清晰;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在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作课上,我将演讲稿写作的基本要求明确到黑板上,并让学生模仿范文《我也有一个梦想》来谋篇布局,将自己的梦想激情彭湃地写出来。如学生作文中“我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家乡的繁荣富强的梦想中的。我梦想有一天,我的父老乡亲们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靠天吃饭。”开篇即显文字风格独特,言简意赅,既学到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又能将自己的梦想条理分明的叙写出来。而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从“摆敌论——驳敌论——立己论”这种驳论文典型的结构类型又何尝不是学生学习驳论的典型例子,况且本文所体现的的“起、承、转、合”结构又可以称作是作文写作的“万能胶”。
(四)阅读教学与培养想像能力
续写是一种基于想像的作文,通过续写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写作契机,我们要做教材的有心人,设计相应的作文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联想,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完《山中避雨》——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或许你也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请写写你的经历和感受。学完《风筝》——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一定也做过许多游戏,拥有过不少玩具吧?请把你最难忘的故事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学完《我的老师》——写写你对你影响最大,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学完《羚羊木雕》后,“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样就起了冲突。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令你难忘的事。它们或让你感动,或让你快乐,或让你振奋,或让你羞愧,或让你懊悔,或让你委屈……请选择一件你感触最深的事,以“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很深的感受以后才写就的,所以我们有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展开联想,去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感受生活。)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还应注意挖掘课文的空白,设计相应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想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学完后,以“下课之后……”为题,发挥想像,写出一篇文章。上完《鹤群》后,布置想像作文《伤鹤被救走之后……》
《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我们老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冷落了教材这个“课堂教学资源”,更要重高教材的价值。我们如果下大力气去寻找资料、开发资源,却将凝结了集体智慧的教材弃之不用,那岂不是本末倒置?所以,让我们重拾教材、用好教材,让课文阅读教学与作文写作同行。
作者:苏立阳
学校:泉州南安市康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