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浅析新课程下第二学段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4/12/3 22:10:00
【摘 要】 我国教育在摆脱“应试化”,积极向“素质化”教育转变。新形势下,“口语交际”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日益重要。三、四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不敢说,不想说,不善表达”的状况。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对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语文第二学段教学亟待加强的一项工作。因此本文主要对该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论述。
【关键词】 小学生,口语交际,培养
《新课程教学要求》对“口语交际”第二学段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口语交际在社会中历来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多数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却不能说出一段完整的话,更不用说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一、简析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与因素
目前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农村的学生在数理化方面也许比其他学生成绩高,而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得体等。
(一)环境因素
1.有人用“文化的沙漠”来形容原来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农村小学生的交际对象除了老师和同学外,主要是家人,但大数家长整日忙于农活或生意,很少有时间与子女交谈;即使是一部分有时间的家长也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教育方法落后,使得子女不愿意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生最感兴趣的反而是吃过饭到巷道里玩。在玩的过程中,往往动作多于语言。或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小学生除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有限的校外活动外,家长很少带他们接触外面的世界,致使学生交际锻炼少。
2.我曾到县里的小学听随堂课,深感城乡儿童口语交际能力距离较大。城里的孩子普通话说得好,说话声音洪亮,能清楚明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农村孩子相对来说较胆小,即使指名回答,也是说的结结巴巴,大多一问一答,不会展开。有时甚至憋得满脸通红,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对学校4—6年级的100多名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上课能主动回答问题的占30%左右,能主动提出问题的只占15%—20%,多数学生只是充当“看戏”的角色。
3.另外家长也只重视笔试成绩而不在意口头表达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除了学校外,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土话、方言,有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只习惯用方言来交流,不善于也不习惯于用普通话来表达;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怕说错话,不愿表达。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导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教育因素
1.原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缺少机会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造成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虽然现在课改不停,但是有些根深蒂固的教学还是存在。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为追求分数,部分教师对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只是蜻蜓点水,一闪而过,并没有认真、踏实地教学和训练。三、四年级的口语交际经常与写作内容相结合,这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3.一些教师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学生。当学生刚开口要交流时,教师要么闲说得不够言简意赅,要么就怕时间拖长,会阻止学生继续,让学生感到:不说还好一点,说错了反而挨骂,干脆闭口不答。使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自尊心的增强,原本活泼好动、爱讲爱说的天性,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泯灭。
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新大纲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训练渠道。一是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二是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三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一)根据年龄特点,调动感官加强引导
1.以文仿说。朗读是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它既能让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又能让学生体验到“规范”语言的价值,进而建立起学习语言的目标。第二学段的学生,从低段的《看图写话》过渡到三年级的“写一段话”,没有了图片的辅助,要在苍白的作文格里写出词句,难度可想而知。在我看来,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说,会说才会写。而《语文书》就是最好的朗读教材,课本节选的文章,或写景、或写人、或写事、或写物,遣词造句准确优美,也是学生能信手拈来的朗读教材。一方面让学生多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通过直接感受语调、语气的变化和体态语言去深刻感受语言的情感。另一方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口头语”去充分表达发挥。因为有课文内容为蓝本,学生口头表达起来也有板有眼的,如:分角色朗读、换角色演讲、“课本剧”表演、想象延伸等都是口语练习的好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但可以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汇,而且能不断增强语感,促进学生水到渠成地准确用语、表情达意。且我想,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生,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
2.以听导说。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听故事。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常组织学生收听有较强趣味的录音故事,要求学生说出重点,复述故事。也可自编自述、接龙讲述、接段表演等,不拘一格,尽量让学生做八仙“各显神通”。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在校外留心大人们的对话,辨析人口语交际中的“毛病”,如:推普周的“啄木鸟纠错行动”,学习幽默风趣的对话。在“语文活动课”中开展“听进去,说出来”的活动,努力促成向生活、向群众习口语和交际的方式方法。为口语交际创造一切条件,口语交际的渠道不限于每个园地后的“交际任务”,而是无处不在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以看引说。看是自外而内的输入,说则是自内而外的输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三年级正是扩大阅读知识面的阶段,学生认识的字数增多,教师让学生多看课外书,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发展语言。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开设课外阅读课,小组分享书吧,并通过故事会、演讲会、朗诵比赛等活动形式,把看课外书的所得讲述出来,并把这种训练形式扩展到课余的影视节目、见闻之中,如:“今日新闻读报”等。
(二)依托课堂教学,强化双向互动语言实践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多重读写,忽视了听说。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仅局限于回答老师的提问,一问一答式,很少有双向互动的口语实践,这也是课程改革要我们摈弃的。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讲解要起到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教师是引导者,口语交际能力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的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由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应该从范围来说,是全员,包括每个学生;从时间来说,是全程;从形式上说,是听、想、说多样。使学生始终在有个性的、积极的思维中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主要阵地,强化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师与生、生与生的口语交际实践,如复述、讨论、争辩、评价等等。如:在口语交际课上,出示说话主题:“我喜欢的小动物”,要求学生说说动物的特别。让学生先做准备,可以讨论,切磋研究,集思广益。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讨论得非常热烈。然后组织全班交流。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白兔,它长着长长的耳朵,一对红宝石似的眼睛,还有一张三瓣嘴,很特别。”又一个学生抢着说:“一身黄羽毛,一张小小的尖嘴,远远看去像一只绒球。这就是我喜欢的小鸡。”“不对,不对”……又一个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了。课堂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一个协调者,学生们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得到了听说的训练。
(三)选择多样方式,灵活口语交际形式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中练说,教应当为全体学生积极发言创造条件,绝不能只顾少数尖子而忽略了多数。对胆子小、缺乏勇气的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这些学生说话的欲望,使他们能够有练说的机会。这就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形式方面要灵活,要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拘泥教材上的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善于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指导学生练说。
1.内容上,捕捉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的天地是广阔的,有着他们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容,如四季的景色、田间的庄稼、饲养的家禽、山间的小溪、村边的河流、来往的亲戚、相处的朋友……这些的人、事、物、景都具有亲近感,在进行口语交际的练说中,学生是能够说得自然、流畅的。
在四年级上册园地一《口语交际•习作》要求学生交流一下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要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听的同学可以提问,可以补充,还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考虑到学生对自然奇观的观察力可能不够,教师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景物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们的校园》,这个景观不“奇”,但却是学生每天接触的环境,他们有话可说,有语交流。从学生交流中,你会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校园,很多他们观察到的细节是我们大人都没留心的,而且每位学生都参与了交流。之后的习作环节,学生写的文章也是充满惊喜。
2.形式上,灵活运用恰当的方式。口语交际训练的形式上,不必整齐划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多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要求老师要善于动脑,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交流,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能够提高的。
可以常用数学上“加一加”,“添一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三年级学生一般交流只能说一句话,单调苍白。那就引导学生在这个句子上“加一加”。如介绍春游,很多学生就只说:“今天,我们春游去梦之岛,我玩得很高兴。”虽然主要因素都提到了,但是却很简单。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今天,是怎样的一天呢?天气如何?”“既然是春游,那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你看到了吗?”“玩?你是怎么玩的?和小伙伴一起吗?你们是怎么玩的?”“高兴是表示心情的,那你脸上有表情吗?是什么样的?”通过对句子主要因素“添一添”,学生就明白了交流要讲具体。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再进行类似的交流,学生就能侃侃而谈了。口语交际一定程度上是为习作服务的,当学生乐于说,善于说的时候,何愁写作。
(四)营造良好氛围,消除心理障碍
如果说在口语交际中能出口成章,口若悬河,那加强信心和表达欲望“是河源”之闸门。其实很多学生不木讷,也不迟钝,是心理因素影响了他们的风采,总认为“万一被同学们嘲笑……我还是不说吧……”等等,所以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消除学生不说话的心理障碍,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是提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
1.创设民主氛围,使学生敢交际。农村小学生进行“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训练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师应有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激发鼓励的教学语言。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交际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对学生的评价,要多表扬,多鼓励,不批评,不指责。另外,还要尊重语言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增强课堂学习的开放性,不苛求惟一答案。
2.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乐于交际。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训练为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主要形式。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对课外的拓展。如“课本剧表演”,“每日一讲”,“谈天说地”,“读书报告”,“生活报告”,开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和学生互动”等多种训练途径,创设良好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使他们敢说、愿说。
(五)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有话会说
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学生要具备这种良好的“行为”和较强的“能力”,就必须注意交际习惯的养成。要培养学生敢于说话的习惯,说话不仅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感情,而且能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说话是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小学口语交际课的开设,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农村小学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他们敢于开口说话。只有敢于说话,才能够会说话。因此,老师要注意从一个话题、一个故事、一段情景中去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说普通话是口语交际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目标之一。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方言较重。因此,在口语交际中,要强调用普通话进行交际。老师要注意学生普通话的发音是否正确,词语的使用是否符合普通话要求,要能及时、迅速的做出判断分析,并加以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创造任何机会,加强交际的实践
城镇孩子之所以说话大胆流利,是因为城市信息传递快,孩子们的获得量大,加之学校、社会活动多,实践的机会也多。如果农村老师也能结合农村的实际用多种形式去训练学生,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定会提高。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课程标准》中强调以贴近学生生活来展开口语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农村孩子在家里,往往与熟悉的人很会说,但一旦把他们置于大环境、陌生环境不能发挥平时的水平,变得不善交往。因此,口语交际的训练不应局限于课堂,还应让它走出课堂,辐射到生活和社会。
优秀的电影、电视节目,学生都非常喜欢观看,教师可从学生爱看的电影、电视节目中找到切入口,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如《西游记》是人人喜欢看的电视剧,在学生观看后,可以组织他们说说剧中的精彩情节,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准确性;对剧中空白的情节进行想象说话;有时让学生转述节目的主要内容;又如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西游记》人物评论会”,学生的说话就会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层次性,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此外,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片、电影,都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回顾了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知识储备,又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一举多得,是可以经常性、长期进行训练的好方式。
(七)在发生突发事件后,进行即兴说话训练
在课堂、校园、社会上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学生往往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充满好奇,这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晨间十分钟谈新闻、重现生活中的情景、现场采访等形式进行口语训练。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细心捕捉生活中的说话点,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及时组织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快速提高。总之,口语交际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人一生都进行的,口语交际的能力也是一个人一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训练任重而道远,就让我们帮注学生从小打好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成为会说话、会做事的人,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汝建主编,口语交际理论与技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2,7—10、215—217。
[2] 刘艳春主编,语言交际,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01,92—95、100。
[3] 潘涌主编,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07,207—211。
[4]罗红英,如何理解教师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百度http://www.lspjy.com/thread-211757-1-1.html。
[5]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福建省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语文,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2,31-33。
[6]刘儒德主编,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26-30。
[7]张晓玲主编,课程标准新教案语文四年级上册,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0、07,205。
[8]万志勇主编,黄冈小状元课文详解四年级语文上,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06、06,31-33。
[9]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福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6,18。
[1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百度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f45a220100zti4.html。
[11]雷夫•艾斯奎斯主编,第56号教室的奇迹,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08,60-68。
姓名:杨希
学校: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