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旻子:长文短教 提高实效
发布时间:2014/12/3 22:08:28
【摘要】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长文所占比例随年级的升高而逐年增大,这就对教师的“导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巧妙设计少、精、实、活的问题进行导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做到“长文短教,化难就简”。
【关键词】长文短教 问题引领 有效追问 语言训练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长文所占比例随年级的升高而逐年增大。文章比以前长,课时比以前紧,这就对教师的“导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习惯于“讲”的教者来说,一旦遇到大篇幅的篇章,就摆脱不了“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行为习惯,使得教学冗长、拖沓、造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前教师就需要深刻的理解文本,然后站在宏观的角度“备”学生“备”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重点性突破,从而做到“长文短教,化难就简”,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主线问题
许多老师教学长篇课文时往往一时间找不到个头绪,课堂上常常会因为四面出击而陷入思维紊乱,以致课堂效益低下。如果运用“问题引领式教学”的策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将零乱无序的问题进行整合,由一个主问题引领不断深化,最终让学生领悟课文的主旨;同时围绕主问题将看似零散的内容进行变序重组,在主问题的引领下环环相扣,自然连接,为学生领悟主旨建立依托载体。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
1.抓题眼。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整篇课文的中心体现,特别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题眼来看到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课文的题眼切入,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较长,涉及的内容多。文章的标题富有深意,它涵盖了全文内容。课题中的“美丽”集中体现了居里夫人个性特色,是作者重锤敲击的一条主线。教学时可紧紧抓住课题中的中心词“美丽”,抓住中心问题:“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外貌美的基础上,重点感受居里夫人的心灵与人格之美,教学思路清晰。
2.抓中心句。许多课文都有画龙点睛的中心句,这种句子与全文各个部分都有内在联系,常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课文的中心句突破,可以较好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自然也就节省了教学时间。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教师立刻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
3.抓重点段。一篇文章必有重点,教师紧抓住重点段,就找到了突破口,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内涵。如《凡卡》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经过精心梳理后,课文的脉络会清晰显现。笔者执教《凡卡》第二课时设计的主问题是“凡卡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那份期待?他的心愿能实现吗?”这是根据第二课时所要教学的重点段所提炼出来的主线问题,在课堂上它引领学生对课文前后联系地去进行思考,引领对重点段落的赏读,引领对表达方法的感悟。学生在探究这一问题时通过凡卡书信中对爷爷的哀求,以及他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来感受凡卡内心的渴望,进一步理解了凡卡在莫斯科所受到的非人待遇。针对“凡卡的心愿能实现吗?”结合文本中的相关细节,学生也能够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在主线问题的引领下,进行对话、体验、感悟、交流等活动,这样的课堂交流显得有针对性、目的性。有时大家会结合主问题展开争辩。不过,万变不离主线,老师能轻松地成为课堂的掌舵手。
二、灵活实施有效追问
高年级课文长,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可见在注重情感体验的同时阅读教学也要注重文理的渗透。
六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学词和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他们基本上能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具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大多数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易于忽视,对表达方法作用的体会还需加深。教师可灵活实施有效的追问,帮助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追问中有所思索,有所发现,主动建构起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从而感悟作者运用这些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如《凡卡》教学片段:
教学中,学生能找到凡卡哀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句子有五句: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带我离开这吧,要不,我就要死了!……;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亲爱的爷爷,来吧!出示了这些语句后,笔者展开了以下教学活动: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凡卡重复呼唤‘亲爱的爷爷’。”
生2:“‘带我离开这儿’也重复出现了几次。”
生3:我发现省略号和感叹号多次出现。
师:“这只是单纯的重复?”
生1: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表达了凡卡希望爷爷带他回乡下的深切愿望。
生2:表达了凡卡希望摆脱痛苦的学徒生活的急切心情。
生2:“我觉得感叹号、省略号表达了凡卡心里痛楚与哀求:爷爷快来吧!我呆在城里天天受伙计们的捉弄,天天受老板和老板娘的毒打,天天忍饥挨饿,这样的日子一天都呆不下去了!快来吧!爷爷带我回家吧!
生3:省略号蕴含着凡卡无法说出的痛苦往事:在寒冷的冬天却要睡在过道里,而且他们的小崽子一哭,就要摇摇篮,如果睡着了,一顿皮肉之苦随之而来。一条狗都可以安安稳稳地一觉睡到天亮,我活的连狗都不如,只有死路一条了!
生4:“凡卡一而再,再而三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家。我认为每个感叹号,每一个省略号都给我们一个暗示,如果不离开莫斯科凡卡一定会死的!不是被老板折磨死,就是饿死,冻死,甚至抑郁而死!感叹号、省略号是凡卡对生活无望的符号,对生活绝望的符号。”
师:是啊,这不是单纯的反复,这样的反复,表达了凡卡想早日摆脱这种连狗都不如的生活的强烈愿望。凡卡一次次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家,一次次地说道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每说完一次就用了一个感叹号加省略号,这简单的符号包含着多么的悲惨的命运啊!孩子们说得好这是绝望的符号。反复,这种表达方法把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和苦苦哀求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达到了最强音——“亲爱的爷爷,来吧!”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浮于表层,对凡卡哀求爷爷的几句话思考比较粗浅时,笔者通过追问,帮助学生体会凡卡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所弥漫着的苦痛哀愁的同时,领悟了作者的独特表达。这样的追问,促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了更深入的对话,使学生品味到课文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以此提升思维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再如第一次执教《老人与海鸥》时,《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到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布局谋篇”这一点没有做到位,而“怎样言之有序”恰恰是学生们在习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虽然我在教学设计中有让学生关注写法这一意识,但在具体操作中体悟写法的学习过程指导不够精细。如海鸥送别老人的四组镜头能否合为一幅画面来描写?四组镜头能否调换顺序?文中出现了四处“像是”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二次磨课后我通过几次有效的追问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表达细节。
幻灯出示:
A.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B.“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C.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D.“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在学生交流完第一幅画面后我进行了以下教学活动:
师:把第二、三次的表现与第一次的表现比比,,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第一次海鸥的动作时动的,现在是静的,“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生:第一次海鸥是乱的,现在有顺序多了,“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这就怪了,为什么上一回是动的乱的,现在却静了有序了?
生:开头海鸥看到老人遗像是心中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心里很紧张,很害怕,不知该怎么办,所以很乱;现在接受了老人去世的现实,所以就静了,沉默了。
师:这个安静、有序的背后是什么?
生:老人去世了海鸥非常悲痛,悲痛得都叫不出声来了。
生:它们很通人性,知道保持安静,才能表示对老人的尊敬。
师:请大家注意这段话中的两个比喻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瞻仰”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看,用在这里,把海鸥对老人的崇敬心情表达出来了。
生:老人十几来照顾它们,它们早把老人当做自己一家人了,所以,说海鸥是老人的亲属,一点也没说错。
生:“守灵”比“瞻仰”心情有了变化,从崇敬变成了悲伤。
生:“守灵”是人的行为,用在海鸥身上,更表现了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无限悲痛和怀念。
生:把海鸥说成“白翼天使”,说明在作者心中老人是圣洁高尚的,只有“天使”才配得上他。
在几次追问、讨论交流后,学生明白海鸥送别老人的四幅画面是根据海鸥的情感递进描写的,不能改变顺序,也不能笼统地写成一幅。两处比喻是作者通过联想,主观感受的参与、融入而赋予海鸥以人的感情,把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痛、怀念真实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 落实语言训练点
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内化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要想让“长文短教”的课堂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选择最有价值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大胆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有效的课堂练笔中可以以写促读,不仅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但是,“长文短教”的教材信息量大,出现的语法、修辞、表达的特色等值得训练的地方很多,教师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以及单元训练项目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有价值的“训练点”进行集中训练,对于以前训练过的,或者说在其它课文里出现的训练,要舍得放弃。
如《最后一头战象》文中有三处细节描写即三次“凝望”值得我们重视:其一是嘎羧“凝望象鞍”的一刹那神情异常激动,也许嘎羧想起了……其二是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 “凝望江面”,缅怀战友,思绪腾涌……其三是嘎羧静静地躺在墓坑里,“凝望天空”,期盼……这是文章写作的主线,也是让学生体会“战象”丰富情感的落脚点。在这三处描写中,都可以设计或说或写的练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沉入到文本当中,发挥想象,体会嘎羧像人一样丰富的情感,通过随文练笔,聚焦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走进其内心世界,倾听其心声。
教学片段:重回战场
课件出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请用前面学到的“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方法,自己试着来品读“重回战场”这部分课文内容。
嘎羧久久地凝望着江面,它都望到了什么?它为什么对那块礁石亲了又亲(课件出示小练笔提示:A、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个地方展开想象;B、运用课文一、二自然段的语言和平时的积累,把想到的写下来。)
课件: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地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仿佛看见 ,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那块礁石上曾经 。许久又昂起头,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 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它是在 。
生交流,读句。
师:嘎羧,你不仅喊出了对战友的怀念,还喊出了心中的期盼,那就是世界上没有战争,我们希望世界永远和平!这一声吼,是多么深情,多么悲壮啊!
这样的教学设计勾连全文,学生要完成练笔,就必须回顾全文,统观全文,发挥想象。交流时,学生写道:它在“久久凝望”里, 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 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 冒着枪林弹雨, 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 日寇鬼哭狼嚎, 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有的中弹跌倒在江里。“礁石上亲了又亲”, 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 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 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 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 也许在告诉战友, 它也将会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 这样的深情, 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 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笔者相信,通过这个练笔,学生已完全融入了故事,走进了动物的内心深处,唤起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虽教无定法,但巧妙设计少、精、实、活的问题进行导学,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情感。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研学”、“导学”的能力,才能实现“长文短教”,建构“高效、会学、乐学”的生本特色课堂。
姓名:宋旻子
学校: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