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刘爱华:拨动情弦 让生命之花绽放

发布时间:2014/12/3 22:05:19

 

摘要: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价值的个体,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倾注情和爱,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心灵,体现学生生命价值的过程。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情感    语感    生命成长

 

教材中的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教师要注重以“情”为纽带,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情感元素,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感触文本的精神内涵,,培养语文能力,使教学的过程成为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心灵,体现学生生命价值的过程。

一、以热情悦纳文本

教师作为平等参与者与学习者,要动情在先,怀情而教,在教学中倾注鲜明浓郁的情感,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如《小珊迪》一课可这样导入:“一个冬天的早上,雪花纷飞,(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意境)饱受饥寒的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两条腿,躺在一张破床上;他就要死了。(凄沧的情节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过学生的心海。)临死前,他念念不忘的是: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他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他呢?(老师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哽咽的话语,使学生的心海漾起了波纹。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悲痛之情。)”这样的导入,用角色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学生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初读课文,为领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奠定了感情基础。

渲染气氛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把握不同的情感基调,引学生入情。如描写景物的,可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通过直观的、动态的画面,声影同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叙事的,或是写人的,我们可以摘取一两个片段或场景,选取一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来组织导入语。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一张琴,那么,只要我们轻轻拨动哪怕只有一根的琴弦,它也会余音袅袅……

二、以纯情解读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寻找出最能表现全文主题的内容设计话题,积极引导学生用心解读文本。

1、深层研读

如对《穷人》第二部分的学习,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部分内容,把特别想读给大家听的话划下来,想想能从中读懂什么。”

这一设计旨在落实课标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读书方式的要求,促使学生从自读中获得感悟。

在班际交流时,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想把第九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我又趁热打铁,设计了另一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桑娜的内心,大胆想象,把省略号省去的内容补充出来,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研究一题,看哪组最能替桑娜说出心里话。”

这样,把更多的时间归还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珍视学生的生命发展。学生主动积极地读书、讨论、合作、探究,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质难解疑

如对《穷人》第三部分的学习,我让学生自读后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自读后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生1:为什么渔夫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在想什么?

生2:“是个问题”指什么问题?

生3:为什么用“熬”字?

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读中边读边悟,在自悟中理解,做到能悟则悟,不能悟则生疑,能生疑则质疑,能质疑则解疑。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老师扮演了学生战胜困难的鼓励者、讨论探究的合作者、发表独特见解的支持者这一角色,从学生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让学生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

3、讨论剖析

教师从教材出发,及时抓住学生心理,利用课文中积极的情感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

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一位老师提出疑问:船长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安全离开“诺曼底”号,但他却一定要与“诺曼底”号同存亡,这样的英雄还值得我们学习吗?这一设疑,学生的学习情感被调动起来,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在船下沉之前沉着镇定,从容指挥,果断处理,表现出色,不愧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很值得学习;有的说生命是可贵的,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难道船长在危急的情况下,一定要与船共存亡,才能成为英雄?……学生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一来,人人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英雄人物的讨论中去,学生在对英雄形象进行深刻剖析的时候,进一步加深了对英雄人物的理解,从而更加敬佩英雄人物的壮举,内心中涌动一股学习英雄的情感。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以激情诵读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教学中教师要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文中内涵深刻的重点句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不断揣摩,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

如《和时间赛跑》第四自然段语言清新,平凡中饱含深情,细细咀嚼,让人口舌生香。因此我在教学爸爸说的话时,成功地运用了“三读法”。

“一读”:初步感悟,唤起情感。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读后的交流中,我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了 “昨天、童年、一生”,随着时间的流逝,昨天“消逝了”,童年“消逝了”,外祖母的一生“消逝了”,“永远不会回来”,(我将“昨天、童年、一生”擦掉换成”,“永远不会回来” )学生对时间的无情流逝的感受顿时被激发出来,从而感受到珍惜时间的意义。

“二读”:品词析句,升华情感。我将爸爸的话改为诗的形式出现,师范读,以情激情。然后我将“永远”、“再”、“也”、“了”这几个字去掉进行对比朗读,叶圣陶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背后都蕴藏着作者微妙的情感。通过对比朗读,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学生情随读动,理随读明。

“三读”:入情入境,和谐共鸣。在仿写后,再让学生读爸爸的话,这时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

正因为老师的朗读指导有策略,有层次,因此学生每读一次,对文本的理解也逐渐由浅入深,读出不同的感受,情感也层层深厚的。 课堂上情动言发,书声琅琅,师生共同体验了语文震憾人心的特殊魅力。

四、以浓情升华文本

情景交融,情动辞发。当学生在精读中把自己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欲言未语时,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学生最乐意的,能把心中的话表达出来,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通过前6个自然段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着急、悲伤。这时候,我趁热打铁巧妙结合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仿照课文第5或第6的写法,写一写“在你眼里哪些事物跟昨天不一样了”。这下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起了,喷涌出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如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学生的情感体验已被父爱和母爱所感染。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讨论:你认为父亲和母亲的做法你更欣赏谁?结合你自己,说说你最需要那种爱?让学生的切身体会用语言得以表达。最后让学生来写写自己讨论中的感受或收获,引导学生试写《爱的启示》,并收集1-2句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课后我阅读了学生的感言,学生写到:“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父母的爱,缺一不可。我既需要慈祥的母亲,更需要一个严格要求的父亲,这才是完美的家,完美的爱!”“不要让父母难过,只能让他们高兴!”“我要感谢爸爸妈妈,感谢慈爱的花和严格的花都开放在我的家!”

滴水瓣花总见情。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让我们立足语文,着眼生命的成长,以情浇灌生命之花,让生命的花朵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作者:刘爱华

学校:泉州泉港峰尾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