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肖蕾:我也谈谈“高效课堂“——关于课前预习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12/1 20:12:52

 

我敢肯定,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好的成绩,能有好的发展,但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如:天份、环境,例如我们所进行的种种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也是为了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最适合的土壤和最有效的空间。如今举国上下都在努力尝试打造最理想的“高效课堂”模式,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用最少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多的知识和能力,是我们每个为人师者的梦想。

我认为:课堂的高效,始于教师,源于学生。也就是说,要想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师就要懂得引导学生“学”,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去“学”。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前预习就显得重要了。我也以语文学科为例,谈谈课前预习对打造语文的“高效课堂”有何益处。

首先,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

我们的学生还都是孩子,新鲜感和强烈的好奇心是他们身上共有的特征。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我想任何一个学生都会自觉地投入到对它的了解中去。至于说后来的学习可能会发现有些学生厌弃了,那也只能说明个人的能力不足或者是认识初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已经在他们身上失效了而已。所以,做为老师,我们必须抓住学生一开始时的那种心理,通过科学的引导——就是用有效的预习来让学生高兴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全新的对象和知识点预先进行了解、求疑、思考,从而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并获得人生的体验和对生活的领悟。久而久之,当预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不仅有利于回顾、复习和运用旧知识,也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预习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一项工作的成功,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方法。预习也是一个样,它需要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进行,切不可重形式、走过场。我认为有几种方法大可一试:

1.阅读法。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有些熟透的知识就不必再花时间去想去演练,但对于陌生的新知识,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联想法。列宁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联想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融汇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不能将知识固定或局限在语文这一学科上,从小就要树立“大语文”的思想,要有包容兼济的胸怀。不做书本的奴婢,而要实现书本与社会生活的完美统一,这样,才能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设问法。“学问”二字,本身就包含着“学”和“问”两个方面的要求。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同样,若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第三,合理把握预习的步骤。

预习工作关系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养成,半点马虎都要不得。倘若只停留在表面,只是一知半解的话,对其今后的学习必定是有害而无益。只有按部就班地落实好各个步骤的实施,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是我们所说的高效课堂的建设。

1.总览单元。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

2.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懒人的智慧》等,文章的内容往往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有的题目则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说明或记叙的对象,如《回忆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等。

3.辨别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事件及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基本写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同时也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4.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通过同一作者不同篇目的阅读,就能从中找到他的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使今后在阅读分析他的其他作品时能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做起题目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5.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有些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同时,从写作背景处入手,往往还能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比干巴巴的讲解效果要好上数十倍。

6.分析提示。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7.研读课文。在研读时,切不可浅尝辄止,应仔细阅读,深入体味。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下课要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切不可就此放过。

8.思考练习。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希望借助“高效课堂”这块土壤,把我们的课堂打造成为学生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人生的地方,那是我们每个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梦想,我想只要我们在努力着,进步着,我们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会给学生撑起一片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天空!

 

 

作者:肖蕾

学校:福建省霞浦八中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