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朝钿:常教常新,语文教学结尾的艺术性策略
发布时间:2014/12/1 20:11:47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作用犹如“收口”和“点睛”,能概括课堂内容,总结规律,使知识系统化,并开拓学生思维,扩大知识面,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余音绕梁、卒章显志、催人奋进的功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尾注重归纳总结的生成;点的及时,点的到位;善于创造对话式情境;善于创设朗读情境;善于牵引、拓展;注重从认知情理到人文情理的培养。常教常新,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课堂教学 结尾 艺术性 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很重视课堂开篇教学的设计。其实,我们更要认识到结课也是整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优秀的课堂教学结尾犹如“收口”和“点睛”,能概括课堂内容,总结规律,使知识系统化,并开拓学生思维,扩大知识面,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体验的起点,具有余音绕梁、卒章显志、催人奋进的功效。既然语文课堂的结尾这么重要,就要讲究它的艺术性。
文章不同,读者不同,结尾的设计当然也要不同的。近几年来,每授一篇文章,我都很注重对课堂结尾进行设计,发现教学结尾的艺术性策略值得探讨。
(一)、结尾要注重归纳总结的生成
归纳总结,是对本节课所说知识和能力训练的一个整理过程,再次强化教学重点、难点,并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初中生的归纳能力较薄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评价缺乏一定的条理性。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帮助他们有条不紊地归纳总结。我特别注重结尾归纳总结的生成教学,使学生真正地把握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下面请看我在执教《我的信念》结尾的一个片段:【师】上面几个环节我们一起探讨了居里夫人的人生事迹,现在请大家一起思考:居里夫人的工作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呢?【生】为了让家人生活更美好吧【师】是为了物质利益吗?【生】我觉得她想找出镭元素,发明出有价值的东西,为大家服务吧。【师】在实验过程中居里夫人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可她为什么一定要找出镭呢?【生】因为镭是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师】对!居里夫人要完成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她绝不是为了物质利益的多寡,名利的大小!(课件展示)镭有价,精神却无价。
在这里,我顺势归纳带出: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对工作的无限热情;她对名利的淡薄和甘于宁静的生活;她对世俗的不屑和高尚品格的不懈追求浓缩了她的人格美,成就了她举世瞩目的影响力。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意图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同时对他们的概括能力也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结尾要做到点的及时,点的到位
在语文拓展阅读教材中,很多老师都喜欢选用鲁彦的《听潮》。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们都会注重启发,引导同学们根据课文中对大海的不同情态的描写,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描画出三幅海潮图。学生此时必会时而沉醉于海的静谧之中,时而随着海的惊醒而躁动,时而在海的咆哮声中热血沸腾。在上这节课时,我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趁势点出主题,“这优美的,传神的,夺人的画面栩栩如生,使读者如临其境。然而,不要忘了,这些全是作者的听觉感受,作者之所以写听潮而不写观潮,将听觉幻化成直观的画面,不仅体现出他的艺术匠心,而且有他深刻用意。海潮的涨落,其实正是他心潮的起伏啊!”这样,在结尾点出文章的深刻含义是想让学生对画面的欣赏转入到对文章内在气韵的深层思考,从而感悟到作者听潮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在他所描绘出来的一幅幅海潮图上寄寓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内涵。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听潮的是他们自己。
由于青少年的生活阅历、人生经验、认识水平、审美能力的局限,加之课堂学习时间的局限性,光靠他们自己冥思苦想,往往难以达到顿悟的境界,所以适时的指点是很重要的。
(三)、结尾要善于创造对话式情境
堂堂老师讲,课课老师说,学生必然会听厌,听烦。有时候,我们不妨想些花样,当然,这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进而有效的学习,驾驭语文。
比如,在品析鲁迅的《风筝》这篇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一课时,由于部分语言的时代差异和晦涩深奥,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难度太大。虽然备课时我做了多方预设,教学时详尽分析引导,但实际收效未尽人意。在课堂结尾,我看到一个瘦小的后进生又分神了,正凝神望着窗外盘旋的小鸟。那神情,与文中“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多么地相似。我便调整教学方向,即兴导演了一出看风筝,毁风筝和当面悔过的课本剧,由该生充当“小弟”,小组开展合作。学生立刻群情高涨,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与文本、同伴、与自我对话,投入到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如此的情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感染力。在对话中,学生出色地表演了全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加深了思考和理解,并有所体验和感悟。我想,单凭教师讲解,语言再多也收不到这种效果。那天,下课了,还有些学生围着我探讨结尾的情境,久久不肯离去,让我感触颇深。
(四)、结尾要善于创设朗读情境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我经常在一堂课文结尾,配上轻音乐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美妙的乐曲加上学生恰当的语气、语调,让学生轻松自在地朗读课文,达到深化对作品情感态度理解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最后环节时,我问:如果配上乐曲让大家来朗读,同学们愿不愿意再次感受春天的气息?学生的情感又一次被激发出来.随着美妙的天籁之音轻轻拨动旋律,学生很自然、深情地朗读起课文来,我从学生如痴如醉的神情中,感受到春天款款而来的气势。这样的点缀创设,给课堂教学结尾增添了浓浓诗意和永恒的魅力。同时,我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适时让几个朗读较好的学生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有选择地吟诵文章精彩片段,其他学生闭起眼睛,随着乐曲流动展开联想、想象,让大脑的潜意识与美妙的景物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文中的春雨、春风、春花等画面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感情色彩。此时一幅幅生动多彩、摇曳多姿的画面很深刻地植入学生的心中,他们陶醉其中,感受春天优美的曲调,欢快的节奏,生机勃发的气息,朱自清先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不就跃然纸上了吗?这是多么让人惬意的教学境界啊!
(五)、结尾要善于牵移、拓展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个例子,学生最终要把课上的所得运用于生活,去理解和感悟生活。结尾做个适度、巧妙的牵移,不仅能让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而且又实现了从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讲的是“信”的故事。“诚信”是立世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讲求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流淌着许许多多诸如“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利用课堂剩余的十分钟时间让学生结合本篇课文及自己收集的诚信小故事,就生活中的“诚信”“得与失”写一份200--300字的体会。这是课内知识向写作的拓展,同时又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诚信的意义、人生得失的关键。
此外,拓展阅读也是转化课堂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关于物候知识的科普说明文,为增强学生对物候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的结尾,我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文后练习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这首古诗的理解,这首诗正好说明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的事理,此外,学生还谈到不同季节可选择去不同地方旅游等。这样巧妙地结束课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候知识的理解,而且引发了学生更多的联想,让学生接触到比教材更广阔的世界,充分体现了“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六)、结尾要注重从认知情理到人文情理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的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学生字,读文,更要教学生明理、做人。一篇篇文章,都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书写了复杂多味的人生。在教这些饱含真情、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时,不妨在结尾处适当地营造情理教育的氛围。
在教学《散步》结尾时,我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不承担家庭责任、缺乏亲情的现象:生1:我的邻居有兄弟俩,为了赡养他们妈妈的费用,经常吵,还打架。生2:我小学时有位同学,她的后妈不仅不让她读书,而且还经常打骂她,真可怜! 生3:我的舅舅不孝顺,他天天游手好闲,靠外婆养老金生活,还惹我外婆生气。(这个学生的眼睛湿润了) 师:这样啊!你批评一下你舅舅嘛! 生:我不敢,我妈妈讲他,他不但不听,还威胁要打她,我就更不敢了。 师:看来问题很严重,你是位懂事的孩子,希望你能力所能及地孝顺外婆,请代老师向你外婆问一声好。(学生擦着眼泪,点点头)我看见学生心潮涌动,就鼓励他们继续说,生4:我妈对我奶奶很不好,还骂我奶奶老不死。(这男生生气地说)生5:我爸爸天天赌博,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债,我妈妈若不顺着他就被打,他还经常打我。(这个女生也流下伤心的眼泪)此时,全班都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我趁势展示教师寄语:(课件展示)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尊老爱幼是美德;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个人去营造。
在这堂课的结课,我及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不失时机地进行为人处事教育,不但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而且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情理教育,在含英咀华中获得丰厚的语言底蕴,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总之,结课有法,但无定法。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它可如撞钟,清音有余;可如截奔马,戛然而止;亦可含蓄委婉,余韵无穷。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结尾部分显得异彩纷呈,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努力地去挖掘、去思考、去创新,只有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上一层台阶,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郑国民等:《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阅读教学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5第一版
2、钱 威: 《语文教学艺术导论》 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2第一期
3、刘国正: 《语文教学艺术谈·序.》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
4、王荣生: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第一版
5、《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作者:马朝钿
学校:福建省霞浦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