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张美华:从读中学写,架起阅读与习作的桥梁

发布时间:2014/12/1 20:13:50

 

面对习作不仅学生犯难,就连不少教师也害怕教习作。因为教师普遍感觉在习作方面,即使花上九牛二虎的气力来告诉学生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谴词造句,学生依旧对习作产生不了兴趣,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语言平淡无味,颠三倒四就那么几句话没有具体内容,要么长篇大论,记流水帐,没有重点。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我们不禁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养料。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然而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孤立起来,没有正确处理好阅读与习作的关系,导致学生面对习作一筹莫展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的习作能力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

一、在读中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在学生习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感觉。所谓“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 读多了,见闻才广博,知识才丰厚,写文章才能文思敏捷。 像滔滔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因此,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和习作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课标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1、在课内的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多读多背.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心编排的,其中有许多都是名家名篇,更有许多美文,值得我们反复诵读.教师在教学中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生动的词句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为止.

2、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并做好摘抄.教材中的文章虽然很精美,但这永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标准》也指出“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如浮光掠影般并不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记.因此,做好摘抄就显得尤其重要.(1)鼓励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摘抄本,把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分门别类的积累下来.(2)定期开展读书读报交流会,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达到共同进步.(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摘抄本评比、成语接龙……)让学生把积累与运用结合起来.

二、在读中学习,掌握习作方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那样: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习作练习指导。

1、学习观察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⑴要按顺序。要想让我们学生的作文“言之有序”,那么在指导观察的时候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颐和园》一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昆明湖、万寿山、十七孔桥。《山雨》一文作者则抓住雨前、雨中、雨后的时间顺序进行观察。⑵要抓重点。凡事都有主次之分,在观察事物时应遵循事物的规律,根据事物的特点重点观察。例如:《翠鸟》一文作者在观察的时候就抓住了翠鸟的颜色鲜艳、飞行速度快等特点进行介绍;《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紧紧围绕“野”这个特点展开描写。

可见,在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可供我们借鉴的例子,教师要善于挖掘,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渗透观察方法,久而久之,学生逐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规律,他们认识事物、社会和自然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也会从中不断得到提高。

2、学习构段形式

为了培养学生在能对文章巧妙地进行谋篇布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乡下人家》一文作者采用的是先分述在总结的方法;《麦哨》一文采用的是首尾呼应的方法;《晏子使楚》一文作者则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构段的,文章的开头是事情的起因,文章的中间是事情的经过,文章的结尾是事情的结果。《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如果教师在教学每一篇文章时,都能有机地渗透文章的构段形式,那么学生的习作一定会别出心裁,就不会千篇一律。

3、学习表达方法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表达方法值得学习模仿。例如:生动的修辞手法,准确的说明方法,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动静结合等表达方法的运用都为文章增色了许多。身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的意识到这些表达方法正是学生习作中必不可少的养料,因此在讲解阅读教材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表达方法的神奇效果,更要让学生掌握积累这些表达方法,鼓励他们在习作中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

三、在读中训练,做到读写结合

在引导学生剖析了布局某篇、表达手法后,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写作技能,而这一技能的获得必须借助现有经验的迁移,并在实践中发展和提高。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有效的时机,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文练笔。将阅读与练笔统一起来,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的经验,是促使写作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

1、仿写。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有着较强的模仿性,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喜欢模仿别人。而读中促写,以读仿写,恰恰顺应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所以,教师要有目的的把读写结合起来,抓住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让学生模仿作者叙事+抒情的方法,以朝鲜人民的口吻来写写分别时的情景。

2、改写。中国可以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光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联笔。

3、续写。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作延伸。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一篇教材往往可以有千百种的续写。例如: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就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想想凡卡满怀希望入睡,他的希望能实现吗?他的生活会有所改变吗?于是在学生的习作中就看到他们神奇的想象。有的写道:凡卡这一睡就睡了两个钟头。他刚刚醒来,就被老板娘毒打了一顿。他继续过着以前的生活。有的写道:凡卡一直等不到爷爷,就萌生了溜去乡下找爷爷的想法。还有的写道:凡卡做了个美梦,在梦中与爷爷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但是梦醒后,他面队的是更加悲惨的命运……

4、补写。即挖掘文章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所谓“空白”,是指作者写文章时,常常为了某种需要留下一个情节上的空缺,让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例如:教学《白杨》一课,写到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留下了他们“不知道”的“空白”。教师设计这段教学时独辟蹊径,挖掘课文的这段“空白”,让学生逆向思维,充分想象两个孩子所不知道的内容: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当年是怎样去新疆工作的。不知道新疆的环境是多么艰苦!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在那里克服了多少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落下这样和那样的病。更不知道爸爸、妈妈这次把他们接去的真正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想象了无数个“不知道”。 再例如:《五彩池》第二自然段,可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神奇”,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像……,有像……,有像……”,把想象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通过写,五彩池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真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训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既从作品中搜集了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加以加工,又给了学生一次练笔的机会。

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学习,读中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架起阅读与习作的桥梁!

 

 

作者:张美华  

学校:福州市台江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