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李黎明:畅游书海 厚积薄发

发布时间:2014/12/1 20:20:15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每个小学生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而目前囿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在阐述课外阅读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浅谈小学课外阅读与语言积累的指导:一、营造读书氛围,有选择性大量阅读;二、读中自悟、自得,勤于积累;三、巧妙迁移,架设积累与运用的桥梁;四、重视反馈与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  课外阅读  读书氛围  语言积累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学生的语言贫乏得可怜。 面对喜讯,他们只会举臂欢呼“耶——”,惟有“高兴”二字可形容;所选作文材料平平淡淡,老生常谈;写出的作文要么拖沓冗长、硬凑数字却词不达意,要么表达笼统、内容空洞又干巴无味,如此文章自然缺乏真情实感。如何解决“词汇不够、文章贫血、句法笨拙”等困扰老师和同学的现实问题呢?追究根源,我认为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课外阅读量匮乏。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大量的实验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就越需要多阅读各种书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还规定了“每个小学生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古人也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写作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挖掘?近几年来,我以“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与语言积累”为课题开展研究,旨在寻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读书氛围,有选择性大量阅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写作“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是课外阅读,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厚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但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1、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在班内设立了一个小小图书角,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定期更换,并每周专门安排借阅时间。我还鼓励学生人人办一张借书证,到市少儿图书馆借阅图书。另外,在家长会上,我们向家长倡议:常常念书给孩子听;常常给孩子买书作为礼品、奖品;常常带孩子去有书的地方;常常鼓励孩子用零花钱买书……这样不仅解决了书源,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又为孩子创设了读书氛围。

2、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很重要,但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有的同学是随便翻翻,有的同学是什么有趣读什么,相当一部分人只喜欢读漫画书。究其根源,其实就是缺乏阅读的目的性、广泛性、坚持性。实际情况表明,这些学生根本无法完成一年40万字的阅读量,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前面看,后面忘,根本谈不上积累。《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盲目的课外阅读现状,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课外阅读真正使人终身受益,我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可自主选择阅读内容,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文字,通过领悟、吟咏、融通、欣赏、揣摩等方式理解阅读材料,满足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发展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3、创设研究情境,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我尝试开列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推荐书目,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一千零一夜故事》《红日》《西游记》《夏洛的网》等。这些书籍的内容涉及人文和自然学科等诸多领域,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伙伴,组成课外阅读组合,选定同一种材料,共同交流,通过比较、议论、圈画勾点、赛读、赛背等形式,增进理解,拓宽视野。我还指导学生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境和途径,围绕某一主题搜集材料,加工处理材料,最终达到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品三国》风靡全国,也深深吸引了不少学生。我以此为契机,发动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然后利用班会课召开“我品三国”主题班会。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说历史,品人物,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二、读中自悟、自得,勤于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习母语,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这已成了古今中外教育的共识。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儿童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教师应通过指导,为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提供方法和保证,引导有效积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寻找传统语言积累与当代语言积累的契合点,在发展传统语文教育理论的同时,为延伸语文课堂开拓一条新路。

1、多读、多看、多听、多问、多查、多记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日常生活或阅读中做个有心人,准备一本剪贴本或记录本,将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记下来,以作积累。阅读中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只有不耻下问或勤于借助工具书等多种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才能使之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积累。

2、及时归类,纳入旧知

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阶段性地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在学生开展阅读与积累活动的基础上,我定期举行各个专题交流会,让学生事先整理好自己一段时间来的阅读积累,在会上互相推荐好书,交流读书心得,展示“采蜜本”等。借此机会,学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有针对性地及时整理归类,也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阅读状态。

3、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语言积累不只是对语言的博闻强识,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感悟、鉴赏是积累的基本条件。没有理解、感悟、鉴赏的记忆只能是机械记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例如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写专题研究型的读书笔记。

三、巧妙迁移,架设积累与运用的桥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记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运用。实现以读文会意的积累语言到实际运用的飞跃,需要一个迁移的过程,包括语汇的活用,语言技巧的借鉴和语序的模仿等。

教育心理学家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份,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我们的任务便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迁移。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求学生能把课堂与课外所积累的佳词丽句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但切忌死搬硬套,七拼八凑,以免使文章显得华而不实。

许多课外阅读材料文质优美,语言规范生动,思想内涵丰富,是学生学习语言、练习作文的优秀范文。作者表现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也是学生应该领悟运用的写作技巧。我每周挤出一堂课作为阅读指导课,以课例信息资源为写作内容,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用上十分钟左右让学生在练笔本上写一写,可谓一箭双雕。它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材角度小,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效果好。如“观察插图,描绘一番”、“精彩篇章,仿写片段”、“移花接木,摘录重组”、“读文有感,写作写作”、“抓住‘空白’,补充补充”、“欣赏古诗,改写改写”、“续编故事,大胆想象”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随文练笔形式,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如教学生学习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文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比较同一素材的不同写法,并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春节的风俗习惯,运用所学的不同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一篇篇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习作,真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汇聚。

除充分挖掘教材的可利用资源外,我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应用课外阅读资源的兴趣,如连词成段(将自己一周积累的词汇嵌进一段话中,用得又多又恰当为优。);故事大王(讲故事);新闻广角(每日介绍新闻);品味堂(文学作品美读);书缘沙龙(书友谈谈书);新书窗(推荐我的书);座右铭(名人名言大观);自办小报、黑板报、课外阅读本展评、童话表演、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通讯……力求做到随事练笔,随时练笔,随势练笔,随心练笔。

四、重视反馈与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经常对学生积累和表达活动进行反馈与评价。首先是评价阅读量是否达标。学生完成“计划性”的读书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一定的阅读量。“自主性”的阅读量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抽查的形式来了解。其次,是对阅读效果的评价。对待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用“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眼光来看,重在情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但也不能对阅读效果一点不关注,可以在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如用故事会、片断朗诵会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记忆情况,采用写读书心得、谈读书体会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采用定期自编读书小报、做读书笔记、专题摘编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领会和表达的能力等。总之,课外阅读活动不能让学生觉得是一种负担,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基础和爱好,确定相应的目标和措施。可以在学期初,让学生自己制定本学期阅读目标和计划,数量上不作任何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评价时,只要达到学期初自己制定的目标,人人都可以得优。让他们觉得是“我要读书”,而不是“老师要我读书”。对于学生完成的优秀习作,鼓励学生积极投稿 。当孩子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他们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为了使学生都有一对强硬的翅膀,不妨带他们到书海畅游。一个人一旦与有益的书交上朋友,他就会越来越认识自己的不足,他面前就会展现出一个没有止境的世界,将会更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瀚的书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厚积而薄发!

 

 

作者:李黎明

学校:厦门市梧村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