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江泉:倡导个性化学习 重视阅读体验

发布时间:2014/12/1 20:19:29

 

摘要: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在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中,阅读主体在他已有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顺利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中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逐步感受、体验并形成个性化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阅读    体验    个性化

 

一位教师教学《猫》,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捉老鼠,我很喜欢它。

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它。

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我们都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告诉”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体验。

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他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

应该说,第一个学生讲的,不足为奇,通过“告诉”即可获得;第二个学生讲的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真切可信但缺乏独特的视角;只有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值得珍惜。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多一些体验,能够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主学习,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培养学生用心灵去体验事实的一种能力,并在体验中达到一种情感和理性的升华。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颁发,细细研读,惊奇地发现全文先后15次用上了“体验”这一词眼,此外还先后13次出现与它基本同义的“感受”这一词眼(不含单独叙述第四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感受)”这一词眼情有独钟,予以反复强调,这意味着什么,实在值得深思。以下几点拙见权当抛砖引玉的一家之言吧!

一、体验趣味,弘扬个性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教师只有把课设计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爱上语文课。

1.在故事中体验语文趣味

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赠汪伦》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一个故事:李白的好友汪伦知其生性豪爽、浪漫,平生对美酒、美景情有独钟,写信给李白邀请他来玩,信中有这样两句:万家酒店,君欲饮乎?十里桃花,君欲游乎?李白见信欣然应邀。到了汪伦的家时,发现那地方并没有他信里所述的“万家酒店”“十里桃花”。而汪伦却这样向李白解释:村里只有一家酒店是一个姓万的人家开的,这是“万家酒店”啊,而离他们村十里有一片桃林正值桃花盛开,这不是“十里桃花”?李白终于感受到了朋友的热情好客和江南人特有的文字幽默。小住几日之后,李白也应回家。汪伦和他的乡亲们载歌载舞一直把他送到了村外的渡口。李白被真挚的朋友之情,淳朴的乡情所感动,随即吟诵了《赠汪伦》一诗。听完故事,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在游戏中体验语文趣味

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智力差异,要在使用语言、文字、动作、表情、声像等等信息呈现的方式上下功夫,以点醒或激活学生潜在的情趣和思维,让各个具有个性智力倾向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利用其最发达的个性智力学到知识。一些文言文的教学,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就要让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新奇性和挑战性,像学习《两小儿辩日》,可以把整个学习课文过程设计为带学生去游历文言城,采用“解释词句闯关卡”等游戏活动,使学习枯燥难懂的文言词句的过程情趣化,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想:此时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着生命的体验,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二、体验美感,发展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语教学中的美育重在寓教于乐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具有正确感受、理解、鉴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尤其应具备一定的创造美的能力。

1.品词析句,味语言之美

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时,教师范读,重点提示语气、语调、语速、语势等,学生反复品味音律的迭宕生姿、节奏的曲婉悠扬,引发瑰丽的想象,就在满耳清音与齿颊生津中体味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也在语音的回旋复沓之美中,构一系列纷至沓来的比喻意象,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也一览无余,回味无穷。

2.心接神谋,悟人性之美

《放弃射门》一文通过精彩激烈的比赛场面,展现了足球名将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如果学生能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感受形象,将有利于挖掘课文的语言价值和人格魅力。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在充分而有层次的阅读中获得语言积累,享受审美情趣。重点段组织学生讨论:福勒放弃射门对不对,西曼这样守门对不对。通过讨论,促使学生联系第一、二两段内容明白进球的意义,这场球赛的意义,自然地进入课文情境与运动员产生感情的共鸣,将阅读方法和情感体验及时向全文辐射,让个性化的内心体验融入有感情的朗读中。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谈感受。将自己当成福勒、西曼、对友、裁判或现场观众,对球赛发表看法。

3.自导自演,创课堂之美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在课堂的氛围、感悟中所享受到的欢愉,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种“质”的超越、飞跃,是弥足珍贵的。感悟后上台“我能行”、“露一手”绘声绘色的表演,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胆量,又让学生固有的灵性得以迸发融入到广阔的“演一演”的领域,让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自由地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飞扬,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学生以串诗意、表演、赏析、诵读等形式,并结合音像材料、资料学习《游子吟》。学生在熟读《游子吟》感悟内容之后进行分角色表演,我放手让他们当一当“导演”、“演员”。学生如欢腾的鸟儿雀跃起来,边演边议,举手投足之间形神兼备,无拘无束地遨游于想象的空间,享受表演赋予他们的无穷乐趣。整个课堂充溢着无穷的魅力。

三、体验语感,强化个性

所谓语感,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中形成的对语言比较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语感的内涵极为丰富,一般认为它主要包含意蕴感、形象感、情味感和畅达感。我认为语感是语文能力和语文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它的形成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不止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更是朗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言语过程。笔者在指导朗读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独自感悟和理解文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味,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语气。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描写草塘景色一段文字时,学生在读这段时可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读到“仔细瞧浪花……茫茫地跟蓝天相接”这部分时,有的读得轻柔、舒缓,问其原因是作者被这美景陶醉了。有的读得欢快、高昂,原因是草塘如此之大而美,作者想高唱一曲赞美之歌。还有的学生说读时要此起彼伏,原因是要表现作者惊喜、激动的感情。学生带着各自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和个性走进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完成了情感与情感的交流,产生了不同的体验,引发了个人独特的感悟。

2.在练习中培养语感

例如教完《观潮》后,出示一段话,让学生选词填空。这段话是: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把《观潮》中许多精彩的词语,如“风平浪静”“浩浩荡荡”“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闷雷滚动”“山崩地裂”“人声鼎沸”等都用上了。这样的练习实现了语感从积淀转化为运用。

3.在回忆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例如《妈妈的爱》一课的教学,有的老师彻底改变串讲式的教法,先组织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明白为什么将妈妈的爱比作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随后又安排时间给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与见闻,充分展开回忆与想象,说说妈妈的爱还可以比作什么。学生都动情地谈起各自不同的感受:有的说妈妈的爱是温暖的皮袄,有的说是香喷喷的拌面,还有的说是漂亮的小汽车……最后当老师问:“你们想用什么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有的说用最好听的歌,有的说用最好看的舞蹈,有的说用最动人的故事,有的说用最优异的成绩……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又达到发挥思维潜力的目的。

4.在辩论中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育中激活学生的体验,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达不到此种境界,就意味着现场体验最终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执教《乌塔》一课时,我在班里举行了“我赞成乌塔独自外出”与“我不赞成乌塔独自外出”辩论会,并邀请同年级语文老师当评委。辩论会之前,在老师的妥善安排下,由一、二组担任正方辩手,三、四组担任反方辩手。挑选一个胆量大、反应快、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当主持人。辩论会上,正方与反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这种辩论会,不但使学生收集开发学习资源,而且懂得围绕一个论点或主题进行阐述,还突出了个性的表现力,真是一举多得。

四、体验价值,完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师要在价值追求上注重人文关怀,尊重独特的体验。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得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语文素养也得到充分提高。

1.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语文的价值

如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使用Powerpoint(电子幻灯)制作简易的演示文稿,教师给出这个文稿的结构:篇名、作者介绍、内容梗概、阅读心得等。然后,教师再及时组织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测和相互评价。在信息化社会里,计算机网络在沟通、交流方面具有直接、方便、快捷等特性,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这种特性,组织学生在因特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硬件环境下,进行讨论、咨询、协商,完成情感与信息的交流。学生在这样一个没有围墙限制的网络空间里学习,不但可以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无限乐趣,更为重要的是能收获到合作学习带来的丰硕果实,从而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2.在人文关怀中体验语文的价值

语文教学历来讲求文道统一,而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格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跟进“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提出研究专题: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研究、生态平衡问题研究、环保问题引发的自然灾难研究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投身于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分析、综合资料的实践中,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结果,真正“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体现“大语文”观。

3.在社会生活中体验语文价值

语文教学要从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把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上课称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外面的世界开展识字活动:路上看广告、购物认商标、收集说明书等,到社区推广普通话,到农科所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到军营体验当兵的生活,采访街道老人,写工厂调查小报告……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读生活,就产生了许多情感体验,这些情感的体验是学生发展、成长必不可少的。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学生是充满灵性的生命体,是大写的人。因此语文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关键就是要培养能力、激发情趣、发展个性和养成品格,让学生由此获得全面发展、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适应终身学习化社会提供基础支撑和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

3、《福建教学研究》

4、《福建教育》

 

 作者:江 泉

 学校:闽侯县浦口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