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文与魂
发布时间:2014/12/1 20:17:27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特点和小学作文教学的分析,提出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观点,并提出了应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且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几点具体方法,以供教学参考。
关键字:德育,潜移默化,品格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
1、小学生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正如它的名称一样:“小”是说学生年龄小,正处在对事物的好坏标准进行初步界定的阶段,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而“学生”是说这个时候是学生学习的开始阶段,也就是这个时期所树立的道德理念几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课程内容。
2、小学作文教学特点
小学作文是将语言转化为书面文字的开端,它具有幼稚性和发展性。小学生的年龄和智力发育水平决定了这个时期的作文教学不会面临过深的教学内容,大多为遣词造句和书面语言写作的教学。但这一时期同时是学生书面表达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学生正经历着从单纯的观察到从观察到写作的历程,所以教师又不能忽视在作文的过程中,对整体文章思路的把握和文章内容的导向,以促使学生的作文向一个良好的方向行进。
二、作文教学与灵魂塑造
1、引入道德教育进行灵魂塑造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这一阶段作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在小学时期,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思想进行强力导向。因为小学生的思想可塑性强,而作文教学又正是能够与道德教育相融合,进行灵魂塑造的有效路径。而新时期的教育纲要也提出,要将德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德智体美劳”五大发展要求中,德育正是首位教育目标,所以作文教学也就毫不例外地成了进行高洁灵魂塑造的课堂形式。
作文中引入道德教育并不是什么新现象,在很久之前就有话讲到“要作文,先做人”,很多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就已经在这条路上进行摸索,并归纳了很多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引入道德教育也是有着它的深厚历史根基的。
2、通过渗透方式培养优秀品质
教育一个人成为高尚的人,每天和他说“你要高尚”,不如每天让他去看高尚的人,感受高尚的情感,学习高尚的品格。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也并不是要每天说“你要优秀”,而是要让学生在作文的学习中,为伟大灵魂而倾倒,为美好世界而陶醉,这种不直接却有效的方式,我们就称为“渗透”。
在小学群体中使用渗透的方式进行德育是非常适合的,因为这一时期小学生的情感会比较表象化,渗透对学生的影响会比较容易显现出来,教师也比较容易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好恶爱好,从而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三、潜移默化的作文教学方式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将教学目标直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中去。让学生不知“道”而行“道”,这也是所有教师追求的教育的完美效果。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通常通过对景色描写、好人好事的叙述歌颂、对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进行正面评论和转换视角细微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灵魂的塑造。
1、写美景、爱生活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必然是一个拥有高洁灵魂的人。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永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而对生活中美好景色的观察和描写,就是让小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对美好景色进行作文的过程,也就是对生活进行细致体会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更专注的眼光对生活的小细节进行品味。
具体到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实地观察景色,并说出看到美景的心中感受。然后在课后布置景色描写的作文。不要求一定要用华美的词语,但是一定要在文章中看到学生心中表现出来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爱,进而乐于在生活中去爱他人。
2、写好人、做好事
不同的事件每一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而教育学生分清好恶、具有惩恶扬善的思想无疑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首先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对学生明确:具有遵纪守法、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的人是好人,他们做的利国利民的事就是好事。并引导小学生找出身边的好人好事,进行写作。
在写作中,教师要注意对褒义词的归纳和使用指导,并且可以让学生在文章之外谈感受,说想法。甚至可以将学生的感受作为议论性的句子加到文章中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夹叙夹议”。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今天我来做好事”、“让我觉得光荣的一件事”类似作业,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美,并在生活中以当好人做好事为荣耀。让他们在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树立小公民意识。
3、扬正气、知风尚
小学作文中的议论文写作一直是让教师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学生的词汇量较少,对事物的评论通常也就只能说出“好、好极了、太好了”之类的简单词语,但议论文写作却又是非常集中的德育教育方式,所以我们要在德育教育和作文教育中找到一个良好的结合点,既能让学生提高写作方式,又不至于在挠头的写作过程中,忘记了对事件本身教育性的体会。
这就需要经常进行好人好事评论性文章的赏析活动,并在赏析过后,让学生对不同程度的评论性句子进行大致的记忆。当然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只是要让学生在他人的赞扬语句中,感受到人间正气的力量,和人们对这种风尚的支持和鼓励。从而生发出对民间英雄的向往之情。让小孩子有一点英雄情结总是好的,至少这是促进好行为的途径之一。现代人爱国爱家的情怀,很大程度上是从媒体评论来的。
4、观细微、重情义
很多生活中好的元素并不是都会被人颂扬的,因为它们可能细小、可能只针对小部分人。如不踩踏草坪,可能因为并不是大事所以不被人歌颂。如母爱,可能因为只针对自己的孩子所以别人并不知道。但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交织成了人间大爱,让美好紧紧的附着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美好有时候不是放在桌面上的,需要师生共同去发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短小的片段描写,描写让他们觉得温暖的生活画面。如妈妈为自己扣扣子,爸爸做的一次饭,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些生活中的小感动会让一个孩子学会作文的同时更懂得情义。当孩子懂得孝顺,懂得报效,那么我们的德育教育也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M].中华书局.2006.
[2]叶圣陶.写作杂谈(教育)[M].中华书局.1999.
[3]丁帆,杨九俊.写作[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作者: 陈欣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