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立足文本之“根”
发布时间:2014/12/1 20:16:42
课改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问题也伴随而生。比如课堂上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资料补充,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教师天马行空,随意发挥,忽视了对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静静反思,究其原因:课改后有些邯郸学步,无所适从,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解,对“双基”和“素养”的对立理解。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如何把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我觉得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教师要立足文本之“根”,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
一、何谓“文本”?
中国古代曾经把文字有写在竹简或白绢上,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不管是什么载体,都只是语文文本的物质外壳,不是语文文本本身。也就是说,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作第一文本;而被阅读者所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作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语文文本,是由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整体意蕴与思想感情等等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
二、如何解读文本?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把解读文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名言。
(一)解读文本——视角多维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从多个视角出发。
1.读者视角,陌生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首先我们要将自己视为一个读者,要沉下心来细读文本,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想进去、走出来、细品味,通过品析词句,让文章荡涤我们的心灵。我们要让学生喜欢文本,首先要先问自己喜不喜欢,我们一定要用语文教师的敏感捕捉课文中的语言魅力。
2.作者视角,智慧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第二个要发出的究问。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我们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来解读教材文本来自作者的规定性。
3.教者视角,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的本体特征。
教师在进入教学之前,必须充分、细致地阅读教材文本,每个教师的个性都成为解读文本的一种别样体悟。教师对教材文本其实在进行着再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超越教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教师的解读,一定只能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蕴生成,而不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要持之有据,这个“据”,就是文本意蕴的本来、本源、本质。
4.学生视角,个性阅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师不仅要考虑把教材文本教给儿童,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教材文本,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教材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遵循教学最基本的规律。
(二)解读文本——细读是关键
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
1.抓住关键词句,揣摩关键细节,品味语言艺术。
吕淑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语言承载着作者在认识社会生活中所捕获的意义,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我们要本着对文本语言的高度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对文本潜心涵咏,品味语言的艺术,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1)抓住关键词句,找准教学切入点。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尤其一篇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结尾段:“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教导“我”的,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父亲的教导给了“我”怎样的启示和帮助?这样由“一个结语”入手牵出“一个场景”“两件事”,在学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这种表达方法,引领学生体会作者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用心另辟蹊径的可贵精神,还有善于观察生活,乐于动笔的勤奋品质。接下来再延展文本:经历作者所为,联系自身实际想想父亲的教导有没有给你怎样的启示?说一说,写一写。这样抓住关键句从读到悟到联想再体验,达到学以致用。
(2)揣摩关键细节,品味语言特色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很多课文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教师若能关注这些细节,便可突出重点,迅速进入文本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最终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精华都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将相和》是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细读,就会对文本蕴含的人文内涵理解更深。如廉颇主动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文中的叙述是:“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我们常常以“负荆”来说明廉颇请罪的诚意,而忽略了“脱下战袍”这一细节。针对这一细节我们可以这样想: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驰骋沙场,杀敌无数;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国,攻取阳晋;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这一身战袍,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荣誉、地位、名利……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细细咀嚼“脱下战袍”这一细节,我们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更准确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
2.把握文章结构,揣摩表达规律,品味精妙构思
文本细读,脉络结构和语言组织结构是不容小觑的“点”,我们要善于从文本脉络着眼梳理关键处、从语言入手发现关键处,从而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进而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
《桥》的“设置悬念”式结构,文章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面前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当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尊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震撼。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讲明,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先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的人物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再如,《凡卡》的“断续”式结构,《鸟的天堂》的“动静”式结构,《落花生》《母鸡》的“抑扬”式结构,《静夜思》的“白描”手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疏密”式结构等。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就不至于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3.立足编者意图,联系为文处境,品味文本主旨。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我们一定依据教材选编意图,再联系作者为文的处境潜心研读,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价值取向,品味文本主旨。
解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借助文本外的材料或知识,比如文化常识、背景知识等等去解读文本,但要注意不能用文本外的材料去证明文本中的观点,一定要立足于文本自身,立足于编者意图。
总之,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果说我们的教学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苍翠欲滴!
作者:陈兰
学校:平潭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