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张爱琴:大胆“让位”“转身” 回归自主阅读

发布时间:2014/12/1 20:23: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针对课改十年后,仍出现语文阅读教师问、优生答的弊端,怎样大胆放手“让学”,让学生自主读,分组协作学,形成“让学”“共学”的良好氛围,实现阅读课师生地位的“美丽转身”,在预习或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 静心、潜心涵咏全文,揣度全文,积累和运用语言,体会写法。这是新语文阅读观的新举措。

一、分组读议—叩响阅读的前奏

专家研究后认为:在教课文前,应让学生先接触文本,先学后教。基于这一先进的新阅读理念,我认为:每一篇课文,应先分组预习,设计预习填写卡,对文本大意和重点先有个印象,再提出自己不懂或不太懂的问题,准备在下阶段讨论交流。在预习中,问题力求少而精。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在“训练卡”上:文中作者写爬山虎脚的地方有几处?作者怎样写爬山虎的脚?在写爬山虎爬的时候,作者用了哪几个动词?这些动词你认为用得最好的是哪个?为什么?

汇报时,学生先找出重点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牢牢地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有的说:“这里作者用了‘触、变、巴、拉、贴、爬’一系列动词,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这时,有一个组的代表说:“作者用‘一脚一脚’这个词,还写出了爬山虎触着墙的时候有一系列的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它就紧贴在墙上。这里作者看得多么仔细,才能写得这么真切。”话音刚落,另一组的代表也不甘示弱:“其中‘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又有一位学生说:“对啊!正是有了拉力,才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很紧。爬山虎的脚不像其它动物一样往上爬,而是爬一脚就牢牢地巴住墙,等它长出新脚后再爬一点点。所以每只脚只爬一下,便巴在墙上一动不动了几天,但它停了几天后还要不停地往上爬,不断长新的脚,所以它才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最后老师总结:作者准确的用词把植物没声无息的东西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全面,生动。这样,引领学生通过“预习训练卡”提示进行阅读、填写,把准确、生动、形象的词语都记在脑子中。这样,以后用时,就能调动形象思维,引发人的想象。

二、全员参与实践阅读的过程

不少农村小学老师惊叹:大部分中差生仍不能很好地参与学习,只是当“听客”,一节课下来,收获几乎等于零。因此在阅读课中,设法让全体同学参与学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具体形象,才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积累句子的表达方式,将句子描写具体。怎样使全体学生参与文本学习呢?对句式语言的描写有所领悟呢?我认为应从读议互帮开始。

如《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要抓住什么呢?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反复咏诵,细细揣摩,认为描写住宅建造位置的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句段:“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会立刻就会干的。隧道弯弯曲曲的,最多不过九尺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全体同学兴致勃勃地读议这一段,认为作者语言风趣,描写详细,并且读出作者对小动物特殊的感情味来。在分组交流中,提到最多的是:一、住宅隐蔽——在青草丛中,门口还有一座门,用一丛草丛半掩着;二、住宅干燥——在朝阳的堤岸上,骤雨一过立即干燥;三、结构装置齐全——门口有平台。

学生围绕这一段,采用的是质疑问难的“共学”形式,就是全班每一位同学对这一段经过读、议,深思熟虑后,都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解答出一个同学的提问,这样,他们有了更多的约束,真正实现以生为本,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语文阅读的“美丽转身”,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阅读课堂。

三、揣摩写法探索写作的技巧

课文的布局谋篇,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我们学习语文,不仅只是要求学生对词句的感悟的积累,更主要的是通过多读、多想、多交流这种“共学”的方式,自己不要老师的指导,就能弄清文章的整体结构:文章开头、结尾是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弄清文章按什么顺序写:是方位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是直叙还是倒叙或插叙?学生能达到这些要求,离“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不远了。

例如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时,他们抓住“发现什么——怎样在胆地推想——形成了假设——艰难地论证——形成假说”这样严谨又清晰的脉络进行叙述,既有条理又充满逻辑性,给人信服的力量。除此之外,又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使上下文连贯。“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一句既承接了上文“魏格纳的偶然发现”,又引出了下文“魏格纳的深入探索”;“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就能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等这些过渡句的使用,自然而然地将上下部分连接起来,使文章显得前后连贯,浑然一体。这样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以后他们习作就会学以致用了,形成自己的文风。

总之,阅读课上教师要退位淡定一点,多腾出时空,让学生强势一些,让学生通过自己看、想、读、画、说、写等达到学习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表达顺序,表情达意的方式,同时通过自己的言语积累和运用等实践,使语文学习开精彩灿烂之花,结丰硕结实之果。

 

 

作者:张爱琴

学校:莆田市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