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戴美雪: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4/12/1 20:25:22

 

课改进行到现在,也有十几个年头了,在这漫长的十年里,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因为全新的实践,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由于这次县举行评选“优秀青年”教师活动,我们学校大规模地开展青年教师课堂评优活动,我有幸一睹年轻教师的风采,同时我也惊讶地发现,几乎每个老师都设计了在课前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环节,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课根本都没什么资料可查的,学生竟然也说得头头是道,很多学生都不需要看所查的资料,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可见老师在背后确实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是却让人明显地感到灌水的痕迹。课后,我问一位参加开课的老师:“你们干嘛都要在课前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而且我觉得你这节课没有什么资料可查啊。”她满脸惊讶地反问:“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课改的一个内容吗?这就是所谓的流行,

大家都这样做,你不这样,行吗?同志,这是在开课,开课跟不上流行是要被扣分的。“听了这位同志的高见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流行的就是好的吗?难道大家这样做,我们也非这样做不可吗?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应该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盲目地人云亦云。当然,不可否认,搜集资料确实有许多优点,如:能促进学生多看书,增加他们的知识面,能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等,我也不是说就不要搜集资料了,只是我觉得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有些课文该搜集资料的就要督促学生去查查有关的资料。如在教学《美丽的大兴安岭》的时候,可让学生去查查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让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个初步的了解,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多了。但有些课文如《山中访友》,根本没什么资料可查,就可以省去“检查资料”这一步,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二.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确定,都应该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如一位老师在上《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课文里面讲了几个谁?他们都是怎么说?

第二次: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想想:谁说得对?为什么?

课堂上学生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场面可谓“热闹”,可仔细一看,却颇让人失望,原来由于答案都在课文中,学生根本不须讨论,而是在争着把课文内容读出来。

我认为“好钢还要用在好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什么?而且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时可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三、无目的整合学科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就可以无目的地随意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该“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该“知道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是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但究竟在什么时候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一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整合的:

(1)现在,请小朋友们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画画他们的样子。”

四.滥用课件

课改提倡教学要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些老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上课件没商量,例如一位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全部用课件展示,先是作者资料,然后是生字,接下来是问题,再是问题的答案,作业,甚至连教师过渡语也用课件展示。听完之后,很怀疑这老师是要展示自己的制作电脑的技能还是在开课。还有一位老师,在上《一定要争气》时,可能是从来没用过电脑,但是又因为要开课,要跟上潮流,一定要用一下课件,然后制作了一张幻灯片,是童第周的生平资料,然后再没有其他的内容可展示,结果轰轰烈烈地开动了多媒体,只闪了一下就再没用了。我觉得童第周的生平根本没必要花时间去制作课件,只要老师口头介绍一下 ,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倒是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备课上。

另外还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1.课堂上经常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当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学生时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问题方式在灌。

2.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地表扬。最近,我听了许多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师在开课过程中,不管学生答的是真好还是假好,总喜欢调动全班同学来个配上动作“棒,棒,棒,你真棒!”有些不棒的也真棒起来了。有时候一节课来了好几次,我认为这不但打断同学们的思路,也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随意应付。

3.自主变成自流。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老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学生看得如何也不检查,也没有反馈,有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表面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权,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自主。

4.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一会忙这,一会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个清醒的头脑,要有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观念要与时俱进,但不能为赶潮流而盲目跟从,盲目模仿。否则在改革浪潮中,会迷失自己!

 

 

作者:戴美雪

学校:莆田市仙游县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