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莺:读写结合 水乳交融
发布时间:2014/12/1 20:34:18
论文摘要: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关键词:挖掘教材 读写结合 找准训练点 内化迁移 观察想象 把握时机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向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教师,要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促进写的提高,使写利于读的表达。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安排好写的训练,使读写结合富有实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巧妙利用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
要做好读写结合,首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练笔。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一般有这几种练笔形式:
1.文本续写,深入感悟
一篇课文所能记录的内容是有限的,课文结束了,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虽学完了课文,但是不免还会顺着故事情节想下去。如学习了《尊严》一文后,学生们对用自己的劳动维护了自己的尊严的哈默充满了敬佩,都希望他能过上好日子,因此在学习了课文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以“哈默留在了杰克逊大叔的庄园后……”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于是,同学们展开想象,都以自己美好的意愿为哈默设计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2.拓展练笔,情感升华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们有时需要对课文进行适度的拓展。如在教学陆游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村庄儿女农忙时的情景,最后要求学生用语言将脑海里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学生因而深悟诗情。
3.模仿方法,内化迁移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其中有不少句式、语段都值得借鉴。因此,我们要从中选择借鉴点,读后仿写,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表达方式,丰富语言积累。如《尊严》一文中,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来反映哈默自尊自重的特点,在学习了这种写作方法后,我就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注意要能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中看出这个人的特点。这种写法的迁移,让同学们笔下的人物更加形象生动、富有个性。
4.巧借插图,观察想象
语文书中有很多与课文内容、意境相配的插图,这些插图也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教者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观察、想象。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在学习了文中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的桂林山水后,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那一幅姿态万千的山水图,引导学生用上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自己眼中看到的桂林山水,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将他们眼中的桂林山水写得栩栩如生,惹人喜爱。
二、把握练笔时机,抓准读写联系点
读写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读加上写,要将读与写灵动地融合在一起,还要把握住练笔时机,时机抓得准,才可达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练笔时机?我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练在情感升华处
语文课堂上,教师深情并茂的讲解、入情入境的朗读、感人肺腑的多媒体课件经常会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这时,学生深深沉浸在课文意境之中,内心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如此时安排练笔,就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内化为语言,让学生的情感受到震撼。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受尽折磨也不屈服时,先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而后出示挂图,让学生看着双手与双脚被戴上铁环锁在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接着动情地问道:“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拿出你的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吧”同学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以及对船长的敬佩都表达了出来,语言真挚感人,这样的读写训练可以说是进入了理想的境界。
2.练在故事延伸处
叶澜老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语文课文的结尾处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因此,可以抓住这一时机适当安排续写。例如学习了《去年的树》这个故事后,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被鸟儿与树的深厚感情,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所感动,。这时,我趁热打铁,说道:“如果让鸟儿与树再相遇一次,结果会怎样呢?请你们以此续编这个故事”孩子们兴趣盎然,一个个不同的相遇情景在他们的笔尖呈现出来。这样的练笔对学生创造性表达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练在理解透彻处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此可见,课堂中练笔的出现必须要在学生深入透彻理解文章之后。教学《观潮》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感悟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后,我出示小练笔:请描绘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诗所描绘的意境。这时学生就不会觉得言之无物,而是可以将先前所学到的描绘大潮的壮观加以整理运用,再加之课文讲解时,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情境,使学生的表达自然生动、精彩了许多。
4.练在知能迁移处
语文课文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需要扎实有效的训练。其中课堂练笔就是一种知能转化的途径。小到词句、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的仿写,大到段落、篇章的结构顺序及表达方式的仿写,这都是让知能迁移落到实处的练笔训练。如《穷人》一文中有好几处环境描写的句子,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到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可以烘托出桑娜勤劳贤惠,把渔家小屋收拾得整洁而温暖,同时心地善良,爱怜丈夫的特点,随后让学生写上一两个描写环境的句子,并让他们说说想通过这个句子表达出什么心情或是气氛,为写作教学埋下了伏笔。
读写结合犹如水乳交融,相信只要能巧妙利用教材,把握好读写结合的时机,多种形式地进行读写训练,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余娟:《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2、刘贺明:《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者:李飞莺
学校:闽侯上街浦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