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明:闪动的笔尖 飞扬的个性
发布时间:2014/12/3 22:06:19
【摘要】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活跃思维,激发兴趣;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生活是作文源头活水;真情表达,张扬个性,让学生作心灵的主人。
【关键词】挖掘资源 平等互动 写作激情 个性表达
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是当前作文教学的难点,也是最令老师头痛的事。 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造成他们“无米下炊”的关键是他们不善于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不善于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不善于把自己的生活写进作文。由此看来,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多方面挖掘写作资源,善于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殿堂,去聆听,去感悟,去体验,去观察……让学生最轻易地赢得“摄取生活素材”和“产生写作激情”这两大写作基本条件,为他们步入写作的美好殿堂,洞开了趣味而科学的大门。
一、挖掘资源 个性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目标的设定上重点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重点着眼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课堂上,教师拓宽学生的写作资源,师生体验、留心、观察生活,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学生便获得了鲜活的写作素材。因为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所以便都有话可说,这便做到了“易于动笔”。可又因为学生的感受不尽相同,这便做到了“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1、游戏激趣 个性表达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师生高高兴兴地做游戏,从而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因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与习作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快快乐乐做游戏,轻轻松松写作文”的理想境界。
“吹泡泡”——学生十分喜爱玩的一个小游戏了。用吸管轻轻一吹,泡泡就徐徐上升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吹,无数的泡泡展现在眼前时 …… 尽情地玩过之后,学生拿起笔,一吐心里话:
吹泡泡
我们拿出先前准备好的吹泡泡工具,用吸管轻轻一吹,泡泡就徐徐上升起来。有的像糖葫芦,有的像珍珠,有的像葡萄……它们在空中一上一下地漂浮,好像在跳着欢乐的舞蹈。我第一次没吹出来,第二次吹出来就炸了,最后终于吹起来一个大大的泡泡,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回头看看其他同学:有的半蹲着吹,有的歪头吹,有的昂头吹,最后我们男生打败了女生。
如此开放的课堂,让学生上得轻松;如此快乐的游戏,让学生玩得尽兴。快乐的玩支撑作文之树的肥沃土壤,一个帐篷,一张棋盘,一碗面条,一张鱼网……皆可成文,皆可在学生的笔下演绎成动人的趣话,字字如万斛珍珠,句句似涌泉喷溅。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就告诉了我们活动、躬身对于知识的领会与掌握的意义;后者则强调了“悟”。倘若学生没有比较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悟”就不易甚至不能产生,写出来的习作也就不能情真意切。让学生在玩中动情体验,在表达中尽情倾吐,快乐与灵性才能在学生习作中欢快地荡漾。
2、观察想像 个性表达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也为习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用眼去看一看,用耳去听一听,用鼻去闻一闻,用舌去品一品,并且用脑去想一想,用心去悟一悟。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到习作的轻松与快乐。
“泡茶”可说得上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了。可很少有学生细细地去观察过。课堂上,教师边泡茶,边引导学生观察与想像:躺在茶杯里的茶叶像什么呀?倒入开水的那一刻,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而后,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情形?水的颜色,茶叶的样子,它们有了怎样的变化呢?闻一闻,什么气味?喝上一口,感觉怎样?第二节作文课上,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一用文字表达了出来,充满自信地读给大家听(选取的是习作片段):
开始沏茶了,老师先去接满滚烫的热水,再把茶叶投入杯子中,我听到了一股微弱的“咕噜咕噜”的响声。茶叶们柔柔舒展着,芽儿挨着芽儿,一片推动着另一片,茶叶吸足了水分,轻盈润泽地在水中漂来漂去。望着杯中淡淡的茶水,我忽然觉得这透亮的玻璃杯,好像一座小小的海底城堡,杯中的茶叶仿佛一个个活泼美丽的小公主,拿着自己的小魔棒,正在嬉戏、玩耍。
杯中的水平静了,茶叶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看,那片茶叶漂在水杯的中间,好像在跳舞;再看那片,一会儿向下沉,一会儿又向上浮,它可能在使用魔法吧。看,又来了一片,落叶似的沉了下去……
慢慢地,茶水的色彩越来越浓。我把鼻子轻轻凑近杯口,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喝一口,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让人难以忘怀。
通过看看,听听,品品,写写,学生把泡茶、喝茶时那些惊喜的发现完全用文字表达出来后,这何尝不是件令他们快意的事情呢?而在学生观察中,始终伴随着想像,而学生的想像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一此地锻炼,学生的想像力便得到一次飞跃,生命体验便得到了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读着学生的真情习作,再次品味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
3、动手实践 个性表达
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充实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学生投入地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并为学生真切地表达所为奠定了基础。
习作课上,引领学生一起“做寿司”,大约三十分钟,一块块寿司在学生的小手中诞生了。以下片段是一同学记录了自己制作的经历:
我先把青瓜切做段,再把段切成一条条的丝,切好后把它放在一个盘子里。接下来把煎好的鸡蛋拿出来,切成一条条的细丝,切好后也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把香肠也切成丝放在一个盘子里。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开始做寿司啦!我先把寿司卷铺在一个平坦的桌子上,然后在寿司卷上放一张寿司紫菜,接着在寿司紫菜上放上米饭,再在白白的米饭上放上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绿绿的青瓜、黄黄的鸡蛋、红红的香肠、软软的肉松,把材料放好后,再在上面涂上一层红彤彤的番茄酱,最后用寿司卷把寿司卷起来,再把它切成一段段的,寿司就大功告成了。吃起来香喷喷的,味道十分诱人!
你们学会了吗?我学会了,好开心哦!
正是由于这是学生亲身所为,学生才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一篇篇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个性色彩的习作跃然纸上。
4、分享感受 个性表达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切不可重习作,轻阅读。因为阅读是伴随人的终身,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而“读”又是为“写”服务的,“读”即吸收、借鉴,且又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写”即倾吐、创造,却无疑是学习主体的终极目标。古人说得好:“劳于读书”,确可“逸于作文”。引导学生多读,熟读,就会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这是因为故事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也正是学生成长中的营养品,它像绵绵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也像一束温暖的阳光驱走学生心灵中的“黑暗”。课堂上,我和学生分享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最后一片叶子》。有的学生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创编;而有的,则写出了自己读后的感受。下面这篇习作就是学生当堂课写下的心中所感:
文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老画家贝尔曼先生,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躺在那里等待死亡,而是用了整个灵魂,成就了那幅不朽的杰作——最后一片叶子。为了让那个年轻的女孩不对生命感到绝望,他把那片叶子画的那么好,尽管叶子边缘已经枯黄,可茎部仍然是深绿色,那么有生命力的深绿,那么苍翠的常青藤。
相信那最后一片叶子会永远挂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绝对不会摇一摇,动一动,它会那么坚强的挂在高高的枝头上,告诉琼西,告诉所有人,生命总是有希望的,所有的人都要对生命充满信心!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悟中练,搜索读写结合的灵感信息也是鼓励学生练笔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启发学生阅读经典故事,让他们与美文对话,从而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强壮他们的精神,丰富他们的心灵。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蓄积在他们心中的丰富的情感、富有个性的感受就会顺着笔尖流淌出来。那么说真话,抒真话,就成为学生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二、平等互动 个性飞扬
怎样进行作文评估,《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不对学生的文章下定论,从以生为本的角度提出更多地要采用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式,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达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1、赏识比修改更重要
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这就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让他们处于一个放松的心态,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落在纸上。而后,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100顶“高帽子”,给学生戴。评价学生的习作,也莫不如此。习作是学生思考的结晶,教师批改时应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努力发现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生动的语句,都应多加鼓励。比如:在其旁贴上一个漂亮的小帖士;奖励一个满分120分;赠予一张精美的小书签,写上一、两句真情话语,给学生带来一份惊喜。在一次次赏识中,要让我们的学生爱上作文,因为“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
2、在评改中闪现对话
在以往的习作批改中,教师进行“精雕细刻”的批改,不仅耽误了老师读书的时间,还挫伤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更不可能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因为写作是在大量的习作实践中学会的。况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最富有发散思维、创造精神与想像力的,被教师的修改“一锤定音”后,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久而久之,也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对于教师修改学生的习作,并不是全盘否定,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其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修改学生的习作。在批改学生的习作时,不妨和他们也来个“平等对话”。如:在读不通的句子下面划条线,请学生读读,改改。在读不懂的句子旁边画上一个可爱的“小问号”,请学生说说你想表达什么意思?或者是教师将某些句子修改后,面批时请学生说说你同意老师这样改吗?这样的批改,“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3、分享习作互评互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分享自己习作的乐趣,“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针对这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表现自己的习作以形成习作的积极性。学生只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与别人一同分享,必然会有自己的得意之处,其中也一定蕴涵着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与伙伴分享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智慧,也要启发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修改。这也是学生重新学习的过程。互评结束的时候,还要请组内伙伴为同学写上一份批语,这无异于让学生又进行了一次点评性文章的撰写,可是一举两得。
4、体验成功增强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兴趣,兴趣能促进成功。尽管学生的作文是练习之作,但毕竟是他们经过“努力”而完成的“大作”,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让他们共同来分享作文所给他们的成功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更广泛的思维空间和蓬勃发展的动力,个性特点才能逐渐发扬光大。
(1)朗读习作,增强写作的信心
展示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来共同欣赏他们自己的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在每次作文评讲的时候,我总要让一些孩子上台朗读他们的作文,让同学们一起倾听,共同欣赏,相互交流。孩子们总是盼望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每一次,我要读他们的作文时,总有无数双眼睛在凝望着我,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告诉我:“我多么盼望能读读我的文章啊!那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一个作文被宣读过的学生,他们往往会获得很大的愉悦和信心,变得特别爱上作文课、爱写作文,作文水平也常常会突飞猛进。
(2)展示习作,相互交流学习
为了更好地搭建作文交流的平台,展示学生的作文,我常常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优秀习作展示栏”“班级作文报”“网络习作天地”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了这些展示交流的平台,大多学生能向同伴倾吐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同学、好友与自己看法的异同,可以看看别人读了自己的文章之后有什么反应,对自己有什么意见、建议等等,以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倾听、吸收他人意见的习惯,学会欣赏评判别人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往往显得更加有效,因为他们从同伴那儿得到了老师那里得不到的表扬和欣赏,而同伴的影响往往要比老师的影响更有渗透力和震撼力。老师呢,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倾听了解学生的心声,再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力求让全班学生在这些平台中,彼此敞开心扉,互相接纳,实现多种沟通、汇融,从而建构、生成新的认识,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逐步提高。
为了让每个学生的作文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我还组织学生办起了班级《习作汇编本——成长的足迹》,每期展示近10个同学的作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只要通过努力,都可以发表文章。这是一种交流,而对于作文程度差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学习。尤其那些作文写得不怎么好的学生,一旦看到自己的作文发表在上面,看到老师同学对自己作文的肯定和表扬,便油然而生一种自豪和喜悦。这样的鼓励,往往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写作的冲动,他们的作文也会越写越好。
(3) 发表习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成为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当作者看到自己的文章和名字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时,会又兴奋又激动。这兴奋、激动会使作者获得快慰感、成就感,这些感觉、体验又刺激着作者以更好的姿态去写作。记得那一次,郑樵同学参加“全国冰心杯征文大赛”,获奖了。小作者看到自己的文章第一次发表,欣喜若狂,又蹦又叫的,他们发自内心地笑了,他们体验到了辛勤耕耘后获得的成功的快乐。
总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撷取绚丽的浪花,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给他们以更加广阔的写作空间,写出自己的、自然的、真实的、充满个性的作文来。
作者:何小明
学校:福清元洪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