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群:品读爱情经卷 感悟爱的真谛
发布时间:2014/12/1 19:59:59
摘要: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大量涉及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弄得许多语文老师措手不及,想回避也回避不了。其实故意回避这个问题对学生个性的健康的发展,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都是不利的。语文教师,要重视爱情题材作品的价值,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消除了神秘感,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层的透视社会。正确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小说和戏剧中的爱情经典,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所揭示的爱的真谛,感悟其揭示社会的深刻性,建立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关键词:语文教学 爱情作品
语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的源头是生活。爱情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爱”同社会生活的认识、人的教育和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古今中外,世的诗文佳作。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现在的教育学家们也认识到了爱情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将许多的有关爱情题材的作品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些爱情作品的教学将会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们产生何种影响,是好还是坏,成为了教育界的学者们激烈争论的问题。
爱情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过去中学教材一向视为禁区,认为打开这道闸门,让学生探讨赏析爱情问题,学校教育岂不乱了套?诸君过虑了。其实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呢?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都逐渐趋向成熟,他们对爱情题材的作品感兴趣又有什么大惊小怪呢?新版高中教材大量涉及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弄得许多语文老师措手不及,想回避也回避不了。其实故意回避这个问题对学生个性的健康的发展,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都是不利的。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解读爱情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大量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带来冲击。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现在的学生早熟,不要和学生谈爱情,以免催发学生的情愫。而笔者认为,学生关注爱情是一种完全正常的现象,对这种现象教师只能“导”而不能“堵”,你怎么堵也堵不住中学生书包里的言情小说,也堵不住少男少女们情感的萌动,与其让他们朦胧下去,还不如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一些学校,有识之士甚至开展了青春期教育,“性”这一人们一向羞于提及的话题尚且搬上课堂,那么“爱情”这一人生交际的最美妙的乐章为何不能在课堂奏响呢?
高尚的爱情不仅对现在的各代人来说,而且对未来的各代人来说都将成为幸福的源泉,年轻一代对他的态度如何,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幸福,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和道德的进步。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对青少年进行爱情教育的重要性,他把爱情当作人的心灵中最宝贵的东西,它在人的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人可以学会建造宏伟的工程——电站和宫殿,宇宙飞船和核潜艇,但是一个人不学会真正的爱,他将永远是个野蛮人。高度文明的野蛮人比处于蒙昧状态的野蛮人危险百倍。” 由此可见,爱情对于人类,特别是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对于爱情认识的重要性。
柏拉图这样告诉我们:爱情是上帝和造物主,他造就人类的创造精神,爱情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不仅以性或其他形式的爱推动一个与另一个人的结合,还激发人对知识的渴求,推动他追求真理,与真理结合。 柏拉图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了爱情的力量和内涵。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语文教师,要真正担当起塑造人类灵魂的重任,重视爱情题材作品的价值。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高中教材里,涉及爱情的作品很多,仅在高二教材中就十多处。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均有涉及。高中教材如此频繁的出现爱情题材的作品,教者又怎么可能回避呢?事实上我们根本无须回避也回避不了,教材中的这些经典,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去领悟,去发现这一玫瑰色的最美的乐章,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让学生能更深层的透视社会。在此谈谈是怎样引导学生品读爱情作品。
首先, 翻阅爱情经卷,品味爱情百味,感悟爱的真谛。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沉相思,培养学生对感情的坚贞执着,对事业,对人生的追求;通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理解人生的真谛,生活的要义,不一定是耳鬓厮磨,卿卿我我,而是心灵相通,感情相融。透过“剪不断,理还乱”的迷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迷愁,看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迷醉。同时,更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艺术的美,人类情感的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朦胧的情怀,羞怯的神态,几欲呼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黯然亲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催人泪下的深切思念。“忱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干。白日参辰见,北斗回南面。休既末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在此,我们感受到的是磐石般的盟誓与火焰般的情感,更感受到主人公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真情,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又是如此的直率,大胆,泼辣。《氓》和《孔雀东南飞》更会令你感喟不已,使你对负心薄情的爱情叛逆或因旧礼教的迫害而造成的婚姻悲剧有所感悟。。
可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的爱情篇章,使学生徜徉在情感的历程中,留下一次难忘的爱情体验,并从中到一次人文主义的熏陶,也为解读更复杂的人生打下基础。这些优美的爱情乐章,不仅是我们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社会,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个窗口,而且是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的一道道美味大餐。她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境界,而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其次,在爱情作品中教会学生辨别美与丑、高尚与卑劣以及喜剧性与悲剧性,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审美的心理结构。由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有着高低强弱的差异,有家庭、文化、道德的差异,所以对美丑的判断能力不尽相同。我国晋代著名哲学家葛洪在谈到鉴赏文学作品时说:“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以常情览巨异,以褊量测无涯,以至粗求至精,以甚浅揣其深。”那就会美丑不辨,对优秀作品“毁之以恶”。如谈《牛郎织女》,只看见仙女裸浴;读《雷雨》,只看见周公馆里“闹鬼”或“谈三角”;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只看见李甲逛妓院……对这类情形的出现,我们教师一味严厉斥责、单纯禁止是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的。我们要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思维和理性的认识来正确理解课文:作者在《牛郎织女》中写仙女裸浴的目的是展示仙女初到人间时的纤尘不染的纯洁朴实的人性美;《雷雨》中写“闹鬼”“谈三角”的目的一是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黑暗和资产阶级道德败坏的腐朽性,二是展示繁漪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美好追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到妓院,一是揭露“逼良为娼”的社会黑暗,二是揭示李甲寻花问柳的富家子弟的浪荡性格和杜十娘“身不由己”的可悲处境,三是展示杜十娘对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情感的热烈追求……如此导向发掘,有助于教 。教师应利用课文本身具有的美感作用,因势利导,在爱情作品中教会学生辨别美与丑、高尚与卑劣以及喜剧性与悲剧性,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对爱情作品审美的心理结构,抵制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的侵蚀,促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觉悟又有高尚情操和审美能力的新人。
再次,品读文学作品中的爱情经典,饱览人间万象,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和社会深刻性。
“优秀的爱情文学,或抒发对美好的爱情的向往,或赞颂美好的爱情,或鞭挞反动势力、传统观念、社会积习对美好爱情的戕贼。阅读优秀的爱情文学作品不仅是美的享受,而且对于认识生活、积累人生经验、提高思想、陶冶情操都大有裨益。”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分析课文的爱情题材的作品,让他们去感受人生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如《致橡树》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即使是在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的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却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实现意义上的志同道合,表现为不约而同地怀疑传统人生所规约的道路和终极目的。《诉肺腑》一文正是叙写宝黛二人互明心迹表白爱情的精彩片断。黛玉执著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她与宝玉心相通,志相同,尽管为得到专一的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心病日甚,但她的内心仍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她被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账话”的知己。宝玉在黛玉面前放胆诉说一腔真情,既体恤痛惜着黛玉的病体,又焦灼期盼着黛玉对自己真情的明晓,感情分外地执著、真诚、纯洁而美好。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两个叛逆者,在经历了彼此的猜疑、担心、试探、怄气之后,终于互明真心、心心相印了。通过分析把握宝黛二人爱情的专一、真诚、纯洁、美好,体会其间所蕴涵的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学《罗密欧与朱丽叶》,要让学生明确: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两个人文主义者,觉醒青年的代表,为争取自由、爱情和做人的基本权利,豁出生命也要把这禁果摘到手。他们所遭受的磨难和痛苦,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是不可想像的。他们的悲剧强烈的控诉了封建伦理观念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识。而悲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儿女的尸体翻然悔悟,言归于好,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作者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理想的胜利。莎翁在剧本中表现了“普遍人性的真实状态”,综合了悲、喜、善、恶的因素,变化无穷,足称“生活的镜子”,为我们展现了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生活的一面。
爱情作品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图景,描绘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高尔基所说,“它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获得丰富、生动的社会历史知识和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另外,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词,对这类作品的鉴赏、分析,应当引导学生从反复的吟诵之中,体会音韵美,节奏美,形式美,从而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人情美,人格美,进而领会生活美,艺术美。古典诗词这类爱情作品,通过生动形象,优美深远的意境,铿锵悠悠的韵律,多变畅达的手法,在表达个人丰富多采的情感世界,展现人类广阔的个性精神生活方面尤其突出,尤为美妙。
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青少年鉴赏力差,模仿性强,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是我们进行爱情作品教学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情景“进入”作品中去,深刻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内涵;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立足现时代,植根本民族,“走出”作品,冷静思考分析,实行健康的“拿来”,在优秀爱情作品的感情熏陶下,成为一个情操美好、道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 高中语文教学用书
2、 卢梭《爱弥儿》
3、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
4、 《世界经典爱情小说》
作者:宋群
学校:福建省建瓯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