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阳: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发布时间:2014/12/1 19:58:45
[摘要] 本文围绕多角度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入手,从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意义和现状分析,就朗读、课堂交流、教学活动、综合性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 巧舌如簧 说话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就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养成语言这个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着重指出,中学生要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一张灵巧的嘴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际活动日益频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也成为中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以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是将口语交际放到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的普通话力求声音宏亮,准确清晰,运用恰当的语调,注意句子停顿,语调、语脉、语流、语速等,姿态大方,表情得体。说话有中心,抓住关键,有的放矢,贴切地答话;“说话”有头有尾,主旨鲜明,做到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一个善于说话的人必须有严密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懂得不断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这样说出的话才能明确、周密、生动、有条理。
然而,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尽人意:被提问的同学,有的一上场羞羞答答,说不上话;有的断断续续,词不达意;有的言之无物,没有内容;有的言之无序,没有中心……诸如此类,比比皆是。考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胆子小,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这类屡见不鲜的现象,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功利性教学的不良影响,这是教育的盲区,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让学生“舌绽莲花”,“巧舌如簧”,这对接受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很难,对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可谓迫在眉睫。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摒弃功利性,从素质教育出发,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巧嘴。要让学生能说会道,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需要在老师悉心的指导下,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地、有意识地锻炼而成。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一句话:让学生“金口”常开,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感和口头表达基本功。让学生朗读课文,锻炼胆量,培养语感。这可使学生的口语得到严格的训练,是说话训练的较好方法之一。朗读课上,老师可对学生的朗读的发音、节奏、停顿、情感、语速进行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读得响亮、清楚,准确、流畅、传情。形式上可采用个别朗读、集体朗读、领读、跟读、男女对读、分小组朗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如我在教张岱《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通篇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一读课文,进行一正音指导,疏通文意;二读课文,抓住写景的重点句进行赏析;三读课文,进行心灵探幽,抓住重点字“独”和“痴”进行品读,体会作者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趣;四读课文,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从写作手法和表达感情上进行比较,拓展感悟。最后全班齐读,全方位来把握课文的情思与意韵。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味道”,培养语感,从中学到许多说话表达技巧。
2、在妙趣横生的课堂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胆量和技巧。语文课中,要努力变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练中学,在练中提高。如我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针对有人提出“愚公”的“移山”不如“搬家”来得省事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争锋相对的辩论,使学生在胆量、思维和口才表达上有了很好的训练并提高。
3、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综合能力。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应在多彩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章推介、影视点评或美文感悟等的口头表达训练。也可让学生看图说话,或即兴演讲,如“我每天晚上是怎么度过的”,让学生登台演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提醒学生演讲时要大方,有条理,有感情。这样的演讲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吸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举多得。教师也可选择学生特别熟悉、容易思考和组织的题材,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列提纲,打腹稿,接着当众口头作文,然后大家评议,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是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即席说话能力的好办法,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4、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表达能力上的实际应用。综合性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文技能。为此,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创造条件加以开展并训练。如:朗诵比赛、学习经验交流、情感沟通、辨论会、班级故事会、词语接龙、小记者采访等。老师要在这些活动中提醒学生做到感情充沛,吐字清楚,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要有起伏,抑扬顿挫,表情、手势也要恰当配合,以增强说话感染力。
另外,针对大街小巷中的路名、店名等,学生不时会关注并提起。我们不妨以此为话题,让他们开展跟语文学习有关的诸多活动。如:找出这些店名、菜谱中的别字,如“兰球”、“安K铁观音”;影视广告语中故意篡改字词的商业用意,如“默默无‘蚊’的奉献”、“随心所‘浴’”等成语中对“闻”、“欲”的改动;让学生去店铺问店主所拟店名的用意,回班级后和同学介绍了解的情况等。
通过以上诸多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创造了许多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表达,更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
5、在有声有色的实际交往中,引导学生做生活有心人,主动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提醒学生在平常与人交谈、看电视电影时,尤其是听到名人的谈话时,要有意识地听人家是怎样措辞达意地、或含蓄婉转,或开门见山,或一语双关……学学别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放学回家,将《游记西》中的“三打白骨精”故事讲给自己的弟妹伙伴听,甚至假设场景,将家里的桌啊椅啊的等当成听众,进行演说。常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锻炼了胆量,也能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源自生活,生活即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打开窗户,让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并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对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训练。这些课外语文活动的开展,于无形中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尤其在口头表达上的能力的有效提高。
总之,口语表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加以重视,课堂上要及时有效地传授一些实用性强的表达技巧。虽说口语表达不是考试的内容,却是人际交往的必需。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应摒弃功利性,真正从素质教育入手,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巧舌如簧”。
作者:陈明阳
学校:安溪县金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