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联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透析
发布时间:2014/12/1 19:55:16
语文课改推进到今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全体语文教师的共识。目前,语文课改正沿着推进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方向推进,许多学校教师在此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011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笔者所在县的教育局承担了“建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试点任务中“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试点课题的研究,并在全县中小学展开研究工作。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听了一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联系课标要求,笔者感到,虽然这些展示课在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学过程及教学形式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但其中也存在不少误区,有的甚至与有效课堂的要求相去甚远。
首先是片面追求课堂知识的大容量。
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课堂知识容量的最大化。但课堂知识容量的最大化应与师生有效信息交互量、学生思维活动容量相协调。在教学中,常有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信息的大容量,导致面面俱到,教学没有重点。如一名教师在教学《勇气》一文时,设置了教学导入、字词积累、背景介绍、自读课文、故事复述、叙述视角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理解探究等环节。一堂课下来,既训练复述能力、概括能力,又训练人物分析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内容可谓丰富。但因为课堂承载任务太多,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看似启发探究,其实教师并未真正启,学生也只能发教师所需要的发,整个过程全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严重地干预了学生的独立思维。教师的信息量是大了,可学生却无法完成内化吸收。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少则得,多则惑。”一篇教材的知识点达上千个,如果认为凡是教材中出现的都是正确的;凡是教材中的知识都是重要的,舍不得忍痛割爱,那将导致教学目标的混乱,其结果只能是“面面不到”。语文教学就是要把知识和能力“化整为零”,一点一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则需点滴积累,“化零为整”,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无异于异想天开。课堂知识容量的大小得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准确处理教材,找准基础知识点和基本能力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突破,进而举一反三,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滥用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中,人们谈得最多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在具体教学中,有些教师仅把它作为体现课改理念,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导致合作学习严重形式化。一位教师在教学语文版《苏州园林》时,在用幻灯片介绍说明文相关知识,展示苏州园林图片后就先后抛出四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的?3、从文中举例说明本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4、请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清结构,给文章划分层次。先不说这些问题是否须在一课时内学完,就其抛出的问题的时机是否恰当,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就值得商榷。要了解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明白课文的说明顺序,首先就应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少了这个环节,学生的讨论就是无源之水;第3个问题本身属于了解性的问题,从文中就能找到并作出判断,第4个问题在解决了问题2后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明白,根本没有小组合作讨论的必要。在讨论之前,教师也没有明确给小组成员责任,使得部分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无所事事,在解答问题的环节,课堂成了教师和一些“精英”学生的对话,其他人则成为看客。这样的课堂尽管气氛热热闹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形无实,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但语文学习更多情况下属于个体行为,很多内容并不适合合作学习,也不适合探究,是否采用小组学习,应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要使小组学习真正达到高效的要求,教师也更应下功夫,加强合作学习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掌握好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学生特点作全面的分析,选择适合于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设置适合于合作学习的问题,辅之于适当的责任分工,科学的引导及精准的评价。
三是课堂评价滥用赞语缺乏真诚。
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及效果等进行的点评,是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课堂评价的效果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于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评价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学生的感受,因此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把“好”、“很好”,“非常棒”等挂在嘴边,唯恐一个“不”字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名老师上《再别康桥》时,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诗歌,一名女生朗读声音很小,老师说“好,请坐”;另一名男生声音较大,语速很快,老师说“很好,声音很响亮”。在赏析诗歌过程中,对学生回答,老师也总是用“说得很好”、“不错”等词语评价,对部分分析较到位的学生还说“你太有才了”,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这样的评价既没有说出好的哪里,也未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纯属敷衍塞责,更有哗众取宠之嫌,缺乏真情的赏识。长此以往,不仅不能对课堂气氛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而可能把学生引向随意附和的歧途中,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赞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积极的,鼓励性的课堂评价语言无疑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每个学生也都渴望从老师肯定和表扬中感受成功,多用鼓励性评价本无可厚非。但强调尊重、赏识学生的感受,并不意味不能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科学的课堂评价应在正确分析、理性思辨的前提下,真诚地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在评价中渗透学习的策略,传递出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挖掘、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地因事、因境、因人,巧妙应对,随机评价,既大度地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也要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
四是追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大量使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迅速融入现代教育教学,其突出表现为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所营造的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毕竟只是辅助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一味追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忽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显然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甚至使教师沦为了多媒体的工具。一位老师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先是播放了赵本山小品《心理医生》的一个片段,问学生小品中赵本山是因为什么晕过去了,在学生回答是因为钱而晕倒后才导入课文,指出范进也是一位因喜而疯的人。在完成了作家作品的介绍后,教师又播放了电影《范进中举》的概括片段,让学生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两段视频达十几分钟,学生完全没有阅读文本的时间。抛弃了文本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表现作用,仅凭一段视频就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显然是本末倒置。在听课过程中,笔者也发现许多教师致力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内容进行再现,殊不知,音响,动画、色彩、图片等花哨的表现形式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挤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用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生动的描述激发自身的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形象。试图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将有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严重背离了语文课程性质。江苏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曾就多媒体与语文课的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多媒体之于语文课就像化妆品于女人。”要使语文这位“女人”更有魅力,教师就应因时、因地“淡妆浓抹”,使多媒体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
一堂真正高效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教学形式是否新颖,也不在于教学手段是否创新,而应该看学生在课内获得了什么,用了多长的时间获得,是如何获得的,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只有从这一点出发的语文课,才是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作者:陈联堆
学校:泉州市德化鹏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