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吴美凤: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定位策略和实践

发布时间:2014/12/1 19:53:15

 

【摘  要】 文章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碎问碎答”现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主问题”教学理念和四条定位“主问题”的策略:文眼探究、文脉梳理、形象分析、美点寻踪,旨在以“主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共生,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定位   策略   实践

 

一、 阅读教学“主问题”的提出

实现有效阅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而作为阅读教学重要组织形式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有效阅读的重要手段。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的阅读课堂正被那些琐碎而低效的提问所充斥,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正被过细或过滥的问题肢解,多少年来,我们所期待的激情飞扬、妙趣别具的高效课堂正离我们渐行渐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没有一种提问方法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的思考,如石子如方糖,不仅轰然成浪,而且涟漪绵绵成影响深远之势呢?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理念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余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定位,要努力设计出能起主导和支撑作用的、利于学生发展性学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这种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起着“以一当十”的作用,具有“纲举目张”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定位原则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要牵一“问”而动全文,切中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表现课文的特点,以点带面,一课一得;能激发学生不断追问“子问题”,“一子多孙”,互动互联;要紧扣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难易适度,适于大多数学生理解与讨论;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广泛交流心得的凝聚力;能支撑起较长时间的阅读活动;一课的几个“主问题”要有明显的角度区别,分门别类,独当一面。

具体地说,“主问题”的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对症下药。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能归纳为一或几个“主问题”,都适用于“主问题”教学法,不可勉强为之。教学方法浩如烟海,“对症下药”才是教学之道。

(二) 因课制宜。不同文本有不同的“切入点”,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不同的“兴奋点”,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突破点”,因此,定位“主问题”必须因课制宜,因文本和学情制宜。

(三)突出学科特点。“主问题”教学应“放得开、收得拢”,无论是讨论、拓展还是创新,都不能偏离“语文”的教学轨道,不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譬如许多科技说明文,不能上成地理课、生物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教学需要德育渗透,但也不能跟政治课混淆,教者应把好舵,掌控好教学流程。

三、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定位策略和实践

1、文眼探究 ,拨云见日 

文眼,指文中最能涵盖内容、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词句,是文章融思想、艺术于一体的聚焦点,也是我们阅读的切入点。若能据此定位教学的“主问题”,对于阅读目标的达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时,标题就是文眼,因为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作者的匠心:或交待写作对象,或揭示中心论点,或提示行文线索,或暗示结构思路等。因此,我们可从标题入手,定位教学的“主问题”。

执教《伟大的悲剧》时,我抓住题目中“伟、悲”二字定位”主问题”:斯科特的南极之旅“伟”在哪里?“悲”在哪里?让学生跳出个人得失的局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南极探险在人类史上的伟大意义,培养勇敢执着追求理想的崇高品质。

有时,课文中某一个关键性词句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若能抓住这个“文眼”来定位教学的“主问题”,便可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执教《口技》时,我发问:这篇课文用一个“善”字领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

执教《羚羊木雕》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中的“全”字能删去吗?为什么?

从文眼出发定位教学的“主问题”,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对文章写法和语言的品味等,都一包袱拎起来了。

2、文脉梳理,纲举目张       

有些小说初步阅读时感觉凌乱,教者若能从众多的情节中筛选出一两个内蕴丰富的点设计“主问题”,让这个“主问题”发散、流淌,形成一条教学线索,往往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执教《孔乙己》时,我以“笑”为突破口,组织安排教学,设计了这样一个 “主问题”——谈谈“孔乙己与‘笑’”。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三个“子问题”:孔乙己究竟有哪些可笑之处?文中人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反复写笑?

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发现: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在笑声中走向死亡,一个“笑”字,写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笑”是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反复写“笑”,能造成一种喜剧的氛围,增强小说的悲剧效果。

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追问:“品读本文时,你笑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反观自我,思考生活中的“看客”行为,从而圆满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围绕“笑”字设计的“主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求兴趣,在这一“主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讨论,表达交流,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这一环节中,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活动和教师点拨相映生辉。

3、形象分析,执一驭万

古人云,文以载道。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它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个意义是由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分析人物形象是理解小说内涵的重要手段。

执教《最后一课》时,在了解故事背景后我抛出第一个“主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自读15分钟后,学生拟出发言要点:

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一个严厉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一个有勇气的人;一忠心耿耿的人;一个爱国的人;一个留下高大形象的人…

    经过整合,组织讨论三种“见解”:一个普通人,一个“可怜”人,一个爱国者。其中,又把讨论重点放在“爱国者”上,通过对重点段的研读体会爱国情感,掀起课堂高潮。  

紧接着,又抛出第二个“主问题”: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塑造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学生讨论后明确: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民众,这篇小说才成为法兰西民族的心声……  

从形象分析出发的“主问题”设计,引发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感知全文,筛选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最终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多层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感悟,真正起到“执一驭万”的妙用。

4、美点寻踪,窥斑见豹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阅读课堂是展示“美”的课堂,语文课姓“语”,语言是“美”的外壳,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衣。从 “美点寻踪”的角度定位教学的“主问题”,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鉴赏行文构思,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执教《济南的冬天》时,我先请学生静听课文配乐朗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的奇妙意境,然后在黑板上写下精妙的两问:

①老舍喜欢“济南的冬天”,因为“济南的冬天”美在......

②我喜欢《济南的冬天》,因为《济南的冬天》美在......

这两个“主问题”,巧用双引号和书名号,把“内容感知”和 “语言品味”两个重要环节完美链接,先引导学生感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温晴)、美丽如画的特点,深刻体会作者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再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静心揣摩立意构思,细心咀嚼妙词佳句,如品陈酿,慢慢抿,轻轻呷,品出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的妙用,品出作者清新、活泼、朴实的语言特色,最终获得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删繁就简,不断升华,提炼出文本的主线,用合适的“主问题”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不断创新,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与文本“共舞”,与语文“共舞”;我们的课堂就一定可以像“二月花”那般春光独占,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3、王世发《谈“主问题”设计角度的多元化》

4、陈礼林《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思维三策略》

5、简杰敏《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有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作者:吴美凤

学校:南平市松溪县第三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