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合: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农村的推行刍议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4/12/1 19:51:53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主演”变为“导演”,而这剧本便是学案了。成功演好课堂剧的关键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因此,现行课堂教学多以“预习导学——互助共研——交流展示——巩固达标”的四段式教学模式组织课堂。实践案例也充分证明了导学案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但这几年立足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发现暴露出了些许问题与困惑。
高中课标教材同步导学《名校学案》中一般都有这么几个内容:基础自主初探、要点探究归纳、知能达标演练、阅读视野延伸。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为例,对教学后的几点反思:
一、预习导学
《学案》中的“基础自主探究”的确是学生预习中很好的帮手。里边对小说文本中的生字词在音、形、意上以习题的形式详细地归纳,甚至是形近字、同音字。促使学生自主查阅字典来完成,很好地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其次,学案中对作者契诃夫及其写作背景也有了介绍。既给老师减轻了备课量,又让学生能知人论世,理解主题思想。从教与学的效果看,实为不错的方法。但在实践中发现,农村的学生相比城市学生,语文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积极主动性差。课前布置的预习难较好完成。学生诉苦,光生字词,即使是中上水平的也要花很长时间查字典才能完成,还要思考学案中“要点探究归纳”提出的问题,以致没足够时间去熟读文本,大大增加学生负担。教师在课堂上为不影响课堂教学进程的合理推进有时也只能顾此失彼。
二、互动共研与交流展示
课堂这一环节中最棘手的是怎样把自主思考和谈论探讨严格分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在预习中多没能独立地对问题思考,产生困惑后再来讨论,而是一味地依赖于他人,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再者,学习小组里的分工也不明确。基础相对好的包揽了大部分甚至是所有的学习任务,基础差些的人反倒不劳而获,背离了互动讨论的初衷。
其次,在分析“别里科夫有哪些类型的套子?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文中主要写了的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事件三件事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别里科夫这一悲剧人物的根源”……这几个课文中的要点问题时,本想让学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描写句子,小组讨论后得出答案。但当我检查学生共研成果时发现,学生的成果竟出奇的一致,都直接照搬《学案》中“要点探究归纳”,并没有真正的思考讨论。这让教师在引导点拨时十分被动。
三、巩固达标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直接目的。《学案》中“知识达标演练”中有两内容,一为“基础积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的运用。二是“课内阅读”,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如:
1、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2、别里科夫“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有存在过的东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而且生活很快“有恢复了就样子”,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
这几个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分别对沙皇专制统治给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辖制,对别里科夫保守、封闭、胆小的“卫道士”形象,对沙皇统治在当时已根深蒂固有了深刻的、透彻地理解。对别里科夫的悲剧命运的根源也就十分明了了。最后的“阅读视野延伸”中,介绍了契诃夫的《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这两篇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能深刻揭示特定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扭曲的经典美文,让学生对契诃夫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总结了下,面对的基础相对薄弱,积极主动性差的农村学生,在以后的《学案》设计中亟需改进的有:
1、 在学案开始应该有本课学习的目标,和重点的提示,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去学;
2、 注意学案中课时题例不能多,而应精,减少学生负担,激发兴趣,也避免课堂过于急促,降低实效性;
3、 对文章对要点的归纳不能过于详细,只能是提示,点到为止,甚至可以以填空、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探究,杜绝过于依赖的现象;
4、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对思考题要有书面的整理,以杜绝被动学生偷懒。其次,督促学习小组的合作,培养小组长,与组员搭配好,有相对具体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当然平时对学生习惯、行为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只有努力从实践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经验,并结合自己学生的学情,合理利用、完善我们的导学案,才能使这种新的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焕发更大的活力。
作者:蔡志合
学校:南安市新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