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咏钦:名著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发布时间:2014/12/1 19:49:19
内容摘要:文学名著是历史文化遗留的精品,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对于提高中学生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其意义更是不容置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中学生阅读现状,笔者通过利用语文课堂、指导阅读方法、采用形式交流提出课外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 阅读方法 形式交流 语文素养
名著是人类优秀文化与思想的结晶,阅读名著是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当前中学生阅读量普遍少,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名著阅读的意识不强,家长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中学生名著阅读的质与量跟《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名著阅读依然是个“大问题”。那么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才能读出成效,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提出了以下三种建议。
一、利用语文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改革将中学语文学科基本理念设定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规定了中学阶段必读名著16部,提倡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努力扩大名著阅读的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名著阅读材料,读好名著,读整本名著,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无疑也有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
1、唤醒学生名著阅读的期待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每一本好书,就像是和杰出的人面对面”。每一部名著是
一座丰碑,他们是我们精神的引领者和行为的楷模。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首先让学生懂得,广泛地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健全我们的人格、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增长我们的见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让我们更好地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
2、课内导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选讲名著中的经典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进而带动课外的阅读,并做好课内导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自我的阅读中。如:冰心七岁时,开始苦读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阅读生涯就是从《鲁滨孙漂流记》开始的,她常常一座就是几个小时,一摞摞的书都被她啃了下来,而且哪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的成就呢?作为学生,要提高文化素养,就一定要阅读名著。
3、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
我国有诸多经典名著,当教师节在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到精彩片段时,可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如,笔者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时,发现学生对
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于是我顺势告诉学生:“本文选自于鲁迅的《朝花夕拾》,若想了解阿长是个怎样的人,请读原著。”这样,学生带着一种期待,读起来自然而然有了一种亲近感。
我们还可以利用图书和幻灯片图像,积极开展名著阅读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校园,而且更趋善于读书,让学生乐于阅读名著的理想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集中精力,就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陶醉其中,陶冶精神,才能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但是,读书要想有收获,就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1、 指导学生精选阅读书目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面对浩瀚的书海,精选名著阅读,
因此语文教师要参照课程标准和中考大纲的要求进行统筹安排,在选择阅读篇目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在计划实施初期,我们可先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故事性强,通俗易懂,而且是他们熟知的内容,《伊索寓言》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龟兔赛跑》《农夫和蛇》《衔肉的狗》等,然后设置音乐背景,让教师与学生融入在这样的情景下,在短时间内共同阅读原文就无大障碍,学生无畏难情绪。这样一开始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阅读的乐趣中慢慢喜爱上名著,调动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
2、引导学生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
名著中人物众多,阅读时指导学生梳理归纳,这样既可以分析分析人物性格,又可以将有关情节穿成一线,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是叛逆者和反抗者的形象;猪八戒是憨厚淳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的形象;沙和尚是任劳任怨,忠厚老实,忠心不二的形象;唐僧是善良虔诚的苦行僧形象。在掌握之后,做到融会贯通,进而深入解读名著全文。
3、指导学生掌握名著中主要情节
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纯粹的阅读,更多的是对精神境界的洗礼。在阅读时掌握艺术精髓及学术精华,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做到细读,逐句品味,以此加深影响。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智取生辰纲”、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三打祝家庄”等,这些妇孺皆知的故事情节,阅读是要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也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三、采用形式交流,提高语文素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半月举行一次,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学生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名著阅读不仅重在积累,更重创新。所以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交流读书的内容,畅谈读书的体会能让名著阅读进入新的天地。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写作小练笔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受益不少。”初中生正处于阅读的高峰期,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教师应要求学生把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不懂笔墨不读书”,读、思、写三者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开展讲故事比赛。文学名著中有不少引人入胜的故事,可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例如在《红楼梦》人物研讨课上,说出你心中的人物故事:黄颖婷同学不赞同林黛玉的多愁伤感,过于自尊心强。而魏银萍同学则从林黛玉的才华论证,令人折服。许智涵则谈出了宝钗之死是贾宝玉造成的,是宝玉的多情害了她。戴若颖则认为宝玉是处处与封建社会相悖的叛逆儿,令人赞叹。很多男生喜欢薛宝钗,很多女生要做王熙凤。课堂上,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成立,各自写出1000字左右的演讲稿。真让我感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啊!研讨课将名著阅读引向深度。可以先在小组里讲,然后推荐代表到全班讲。这样,就提供给孩子们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胆量。学生在展现自我的同时又能互相促进、互相学习。
(3)组织名段朗诵比赛。组织学生个人朗诵或集体朗诵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可仿读、分角色读、轮读、齐读。朗读作品中一个优美的段落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不仅提高了阅读名著的能力,而且也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学生对语文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已证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其出路就在于阅读。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可以说高质量的名著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名著阅读真正能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纲要》 2001年6月版
【2】王晓峰.《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黑龙江教育.2003.9
【3】王俊平.《正确引导中学生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0
【4】《语文课程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作者:黄咏钦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中学